苏东坡当年如何“高考”?专家解读苏轼科举经历与人生启示

人民网澄迈6月29日电 (记者李学山)6月28日,琼州文化大讲堂第56期在澄迈县龙吉·和悦府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苏东坡那年的‘高考’”为主题,邀请知名苏学专家阮忠担任主讲,通过鲜活的历史故事,为现场观众剖析古代科举制度,并深刻阐释“人生不止有高考,一考不能定终生”的道理,吸引了众多文化艺术爱好者到场听讲。
阮忠担任主讲人。孙泷泽摄
分享课上,阮忠首先回溯历史,介绍了苏东坡之前各朝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为听众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让大家明白科举制度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演变而来,以及它对人才选拔方式产生的重大变革。
阮忠说,良好的家风家教为苏东坡 “高考” 做了精心准备,母亲程夫人的启蒙教育,着重名节的传授,父亲苏洵的严格督学,以及东坡自身好学不倦、博采众长的求知精神,这些都为东坡的科举之路打下坚实基础,也让听众看到一个学识渊博、志向远大的青年东坡形象逐步形成。
在分析东坡参加的“高考”考题与答案时,阮忠详细解读了东坡在嘉祐二年礼部春试中的经典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从文章的立意、结构到用词行文,全面剖析东坡如何巧妙回应考题,展现其深厚文学功底与独到见解。他还分享了东坡在考场上的大胆创新之举,如对典故的 “想当然” 运用,引发听众对古人文思与应试智慧的钦佩。
阮忠(中)向活动主办方赠送自己的作品。孙泷泽摄
最后,阮忠以“人生不止有高考,一考不能定终生”结束主题分享。他结合苏轼一生三起三落的人生轨迹,剖析其“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豁达心态,指出:“高考是人生的节点,但绝非终点。东坡在逆境中以诗书自愈、以文化育人的经历,恰印证了终身学习对精神世界的重塑力。”
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会会长肖冰在活动开场时致辞时说,“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无法改变命运”,既点明了知识的重要性,也阐明了本次讲座文化与命运交织的主题,引发了听众对知识与人生关系的深入思考。
本次琼州文化大讲堂活动由海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会主办,海南省苏学会琼台文化研究专委会协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