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自然资源部帮扶 数智赋能与生态振兴的“琼中实践”

人民网记者 毛雷 孟凡盛
2025年09月25日08:51 |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小字号

在海南岛中部生态核心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正经历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深刻蜕变。作为国家定点帮扶单位,自然资源部通过三级干部帮扶机制、生态修复工程、红色文旅融合、消费帮扶创新等驱动模式,在琼中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生态振兴的答卷,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琼中样本"。

三级联动构建帮扶新格局

自然资源部在琼中构建的"部—省—县"三级联动机制,堪称定点帮扶的创新典范。乡村振兴办作为总牵头单位,联合部机关司局及下属单位组成多个专项调研组,深入红毛镇番响村、营根镇百花村等行政村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这种"大兴调查研究"的务实作风,催生出《自然资源部2024年定点帮扶工作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将生态修复、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等具体措施细化为可量化的任务清单。

在干部选拔方面,自然资源部创新实施"三线并进"挂职模式:县委常委、副县长施晓来统筹全局,另外两名挂职干部则聚焦基层振兴。这种"高位引领+中层推动+基层落实"的梯度配置,确保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该机制争取到省级生态修复资金1125万元,形成"中央政策撬动、省级资金配套、地方项目实施"的良性循环。

自然资源部打造"订单式"帮扶模式。通过调研发现,琼中在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之间存在政策衔接痛点,随即联合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出台《关于2024年支持琼中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意见》,将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与生态修复工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既守住了18万亩耕地红线,又完成了3000亩废弃矿山修复。这种"政策+技术"的双重赋能,使琼中在2024年全省生态考核中跃居前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前河道的淤堵非常严重,因为这边雨水比较多,尤其是台风天来了之后,两边住户包括耕地经常会被淹没,也容易造成地质灾害。”指着眼前碧波荡漾的昌化江,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琼中红毛镇番响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重波介绍起之前的情况。

让这里“蝶变”的,是总投资1125万元的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团队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淤堵严重的什奋溪进行精准测绘,发现河道平均淤积深度达1.8米,直接威胁两岸居民和基本农田。通过"清淤+护岸+步道"的组合方案,不仅将防洪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更在河岸修建了2.5公里生态步道,使昔日的"隐患河"变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幸福河"。

琼中红毛镇番响村。人民网记者 孟凡盛 摄

琼中红毛镇番响村。人民网记者 孟凡盛摄

在文旅融合方面,自然资源部深挖"白沙起义"红色资源,带动投资675万元打造红毛镇番响村旅游集散中心。该项目采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将黎族船型屋建筑元素与现代导览系统完美融合,游客服务中心不仅具备接待、文化展示功能,更通过AR技术实现"重走起义路"的沉浸式体验。这种"红色+民族+科技"的创新表达,使该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将突破30万人次。

“现在我们有约一万株菌棒,一年的产值大概有20万,现在刚开始,目前销量和反响都不错,下一步我们还会进一步扩大规模。”王重波说,这也是自然资源部为村集体产业谋划的新项目。

消费帮扶激活内生动力

在消费帮扶领域,自然资源部创新构建"线上+线下"双通道体系。线上通过"832扶贫"平台,将琼中绿壳鸡蛋、母山咖啡等12类农产品纳入央企采购清单,2024年实现销售额11.4万元;线下则通过挂职干部牵线,使琼中农产品进入中石化海南分公司38个加油站便利店,形成"加油站+便利店+农产品"的销售网络。这种"借船出海"的策略,使琼中农产品销售半径扩大至全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消费帮扶的"造血"功能的培育。通过设立"励学"奖学金,对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的学生实施精准帮扶,2024年已奖励学生128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效果显著。在产业培育方面,自然资源部支持建设的猪肚菇产业基地,采用"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提供菌种,企业负责加工销售,农户参与种植管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展望未来,自然资源部已规划"十四五"期间在琼中实施"三大工程":总投资2.3亿元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投资1.8亿元的智慧农业示范工程、投资1.2亿元的民族文旅融合工程。这些工程将依托5G、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琼中脱贫,更要让琼中在生态振兴的道路上走在前列。"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施晓来说。

自然资源部在琼中的帮扶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通过机制创新、生态实践、产业突破的三维驱动,琼中不仅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责编:蒋成柳、席秀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