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海口国家高新区:党建引领人才“三大工程” 构筑产业发展“强支撑”

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
2025年10月10日17:00 |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小字号

海风捎来机遇的讯息,热土孕育无限的可能。新兴产业亟需新兴人才,传统产业转型更渴望“新活水”的注入。近年来,海口国家高新区以党建引领为引擎,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目标,围绕招引、培养、服务实施人才“三大工程”,聚力打造产业热土、人才高地。

微信图片_2025-10-10_154621_609

海口国家高新区美安生态科技新城。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百川归海” 人才招引工程

作为海南自贸港唯一涵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的重点园区,海口国家高新区围绕“3+X”产业布局,向“新”力不断增强,一批“芯”青年返乡就业。

黄乐涵和孙崇斌是海南本地人,他们有着共同的选择:毕业后返乡就业,成为园区企业芯原微电子(海南)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尽管入职仅有一年,但他们均已在工作岗位上深度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对于他们而言,这场“青春豪赌”不仅能够实现回家的愿望,还可以站在行业的前沿。

“在这里,我既参与了成熟工艺的项目,也参与了先进工艺、先进制程的项目,让我觉得回家乡工作不再是一种情怀,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充满前景的选择。”黄乐涵说。

“海口国家高新区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的发展,让我深感自豪振奋,特别是高新区积极引入海南第一家芯片设计企业芯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吸引了一大批离岛学子返乡工作,为海南培养了大量集成电路人才。”在海口土生土长的孙崇斌表示,海口国家高新区和企业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让人才在事业发展中脱颖而出、尽显风采,在这里,广大人才可以享受人才发展的政策红利,接触到前沿的技术和项目,获得完善的培训和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还能享受高品质的海岛生活。

微信图片_2025-10-10_154651_174

海口国家高新区专场招聘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近年来,园区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策略,围绕“3+X”产业链精准布局人才链。通过绘制产业与人才“供需双地图”,推动招才引智与产业招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人才、技术、资本、项目“打包引进”,共引进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项目130个,带动约15000名海内外人才及团队入驻园区,以产业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与此同时,随着园区企业的增多,用人需求与日俱增,人才层次、季节性用工等多样性的需求更加考验人才招引的匹配度、及时性。

海口国家高新区以平台赋能人才集聚“加速度”,组织百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访企团”进园区精准对接,线上依托自贸港人才网等平台,建好“高新人才招聘”服务窗口,线下打响“就业直通车”等人才招引服务品牌;以共享构筑人才集聚“新模式”,与五指山市等市县搭建跨区域共享人力资源合作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建立“共享员工”交流平台,探索同类企业间普工以丰补歉的互补共享模式和高校毕业生求职未聘人员的信息共享模式。

微信图片_2025-10-10_154714_214

园区成为海南省就业实习实践基地之一。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涓涓细流快速汇聚成江海,近年来,园区已引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31人,技能人才数量连续3年增速在20%以上,开发科研助理岗1400个,占全省70%以上,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肯定;跨区域共享人力资源合作平台促成500余人异地上岗就业,“共享员工”交流平台实现同行业相近岗位共享员工100人次,共享高校毕业生信息600人次,有效破解企业季节性用工问题和灵活用工人员就业问题。

“百花齐放” 人才培养工程

日前,海口国家高新区发布《关于征集2025年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和技术成果登记入库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面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服务机构和行政机构等广泛征集,为专家学者和企业搭建起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桥梁。

此次征集对专家求贤若渴,对优质技术成果大门敞开,企业不仅可以对接入库的技术成果进行落地转化,还可以与入库专家强强联合,提出具体的科研方向,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亦或是邀请专家为产业发展、企业管理、融资等方面出谋划策。

微信图片_2025-10-10_154701_683

海口国家高新区新药创制产业创新园。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海口国家高新区既在营造浓厚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也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势在必行的任务。

近年来,园区产学研成果显著,已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共育联合引育机制,与中国药科大等33家院校实现人才“双向奔赴”,共建实习实践基地23家,已有近千人“留新”发展。海南大学药学院与齐鲁等4家企业合作共建的生物医药工程产业学院落地美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有效实践。

在企业人才培养的征程中,党建引领正成为驱动人才发展的“红色引擎”。海口国家高新区已实现党组织对114家非公企业的全面覆盖,那么,如何将这一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引领力?关键答案在于大力推行“人才与党员”的双培行动——通过双向培养与协同培育,让党建与人才工作同频共振,这正是破题的真招与实招。

微信图片_2025-10-10_154705_221

位于美安生态科技新城的海南大学新药筛选及评价平台。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走进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一幅朝气蓬勃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映入眼帘。不论是高效运作忙生产的车间,还是潜心钻研开展各项研究的实验室,总能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导师毫无保留地向公司新人讲述多年来的从业经验,手把手带领员工完成手头一项又一项任务,尽全力让初来乍到的新人早日成为“熟手”。

“近年来,公司通过党建与业务的双轮驱动,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在‘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工作上,我们建立了入职前排查、入职后二次排查、党支部排查、上级党委协助排查的常态化机制,确保党员能够及时归队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刘争光介绍,公司聚焦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打造产业核心优势。在项目建设上,党支部牵头成立“技改小组”“党员突击队”,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在技术创新上,党支部推动大数据、AI技术在全业务链的应用成立创新工作室和技术中心,攻克核心技术。

微信图片_2025-10-10_154722_242

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在党建引领下,不论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还是日常生产、项目建设,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总能既快又好。

长期以来,海口国家高新区围绕“人才互融互通”计划,积极开展人才和党员双培行动,推进双向培养、协同培育。长安党支部开展“双培双增”活动,7名党员成为公司中层干部。赛诺党支部围绕“党建+人才增效”,党员技术骨干带头开展技术攻关,获得有效授权专利73项,4项专利分别获第十五届、十六届和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百炼成钢” 人才服务工程

“我对海口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干净,一座宁静而友好的城市。”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外籍总裁助理热书万(Paul)在2017年与海南结缘,在他眼里,海口国家高新区“外向型”企业的集聚,与园区创新、开放的底色密不可分,得益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园区产业发展迅猛,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高品质的生活下,非常适合实现可持续的业务拓展。

在海南枫叶国际学校,国际高中外方课程校长亚莎尔·卡拉马蒂(Yashar Karamati)2020年来到这里,负责管理国际高中的运营。这座活力之城同样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居住的地方离海边很近,自然环境优美,这让海口成了一处特别的宜居之地,我愿意把这里称作‘家’。”亚莎尔·卡拉马蒂表示,海口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让他印象深刻。

两位国际人才的“好评”,正是海口国家高新区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微信图片_2025-10-10_154656_641

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在开展实验。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园区构建精细化真情服务体系,形成“N+4+1”企业秘书服务体系,设立自贸港重点园区人才工作站等多个人才服务载体,竭尽全力为人才解决安居落户、子女就学等问题600余件,提供“全程代办”等一系列暖心贴心服务;逐步完善人才发展软环境,积极引进和培育国际国内一流知识产权、金融等人才服务业态,帮助苏生生物落地省内首单“人才贷”业务,成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梦想。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沙龙、高层次人才联谊会,拓宽优秀人才建言献策渠道,用园区的“软环境”锻造人才“硬实力”;做优“近悦远来”人才生态环境,聚焦人才所需的高品质“产城融合”环境,高标准打造区域配套环境,已建成人才公寓、优质学校和便民医院。让各类人才在高新区成就事业、快乐生活,真正感到“待你来时,这便是家”。

如今的海口国家高新区,正以包容之怀、奋进之姿,静候天下英才奔赴而来。八方之才正加速汇聚,在这里,每一次探索都将被珍视,每一个突破都将被见证,与这片土地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责编:蒋成柳、席秀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