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育才生态区党建引领治酒新路径 “劝诫+执法+医疗+宣传”四维发力
人民网三亚11月18日电 (熊淑婷)“现在客人来吃烧烤、唱歌,没人拼酒闹酒,民警一天巡逻两三趟,我们经营着踏实,客人玩得也安心。”近日,三亚育才生态区雅亮街道的烧烤店经营者张文评一边擦拭桌椅,一边向记者感慨。
从昔日农村酒桌陋习引发纠纷,到如今文明饮酒成共识,育才生态区以党员为骨干,创新“劝诫+执法+医疗+宣传”四维一体治酒模式,在育才生态区雅林村、明善村等村落间织密治理网,既破解了酒桌陋习引发的纠纷,更催生出文明新风与业态兴旺的良性互动。
党员靠前服务,100桌婚宴零纠纷
“10月16日我哥办婚礼,摆了100多桌,每桌8个人,光提醒‘喝酒不闹事、酒后不开车’就说了不下20遍。”雅林村村民苏明城回忆起自家婚宴。
此前,育才生态区农村宴席上劝酒、酗酒引发的口角甚至斗殴时有发生,而这次婚宴能顺利举办,源于他提前签署的《酒席饮酒秩序管控承诺书》。
“派出所民警和网格员提前3天就上门了,说办酒席要管好人,怕喝多出问题。”苏明城说,过去村里办宴,常有客人喝到酩酊大醉,甚至有人酒后开车,“现在不一样了,我跟亲戚朋友说‘能喝但别过量’,开车来的直接劝他们滴酒不沾,宴席从头到尾没一人闹事。”

育才生态区联合中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发放3000余份《防酗酒家长告知书》。育才生态区宣统部供图
这样的转变,始于育才生态区党员队伍对“源头劝诫”的深耕。育才生态区党员干部多维度开展宣传教育,从思想根源扭转酗酒陋习。联合中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3000余份《防酗酒家长告知书》通过学生传递到每个家庭,引导学生担任“家庭健康宣传员”,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效应。
同时,将“喝酒不闹事、酒后不驾车”纳入村规民约,经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后公开张贴,用乡土规则强化道德约束;通过微信公众号、乡村广播、健康讲座等渠道,党员干部结合村民因酗酒引发疾病的真实案例,普及酒精对心脑血管、肝脏的损害,让防酗酒知识深入人心。
“以前村民社交围着酒桌转,现在饭后都去文化广场跳舞、农家书屋看书。”雅林村网格员说,仅3个月,村里醉酒闲逛的人少了,主动参与志愿活动的多了。
截至目前,育才生态区未发生因聚餐饮酒引发的打架斗殴案事件,酒驾醉驾违法行为同比显著下降,文明饮酒、健康生活成为城乡新风尚。
党员冲锋在前,5分钟化解酒桌纠纷
“那天两桌客人本来是朋友,喝多了开玩笑吵起来,眼看要动手,我赶紧给党员民警打电话。”张文评的烧烤店兼营KTV,是村民休闲的主要去处,也是治酒机制的“前沿哨点”。他记得,民警5分钟就赶到现场,很快化解了纠纷——这正是生态区“网格+村委会+公安”三联机制的日常实践。
按照机制要求,张文评每次接待聚餐客人,都会主动提醒“少喝酒、不劝酒”,遇到有人过量饮酒,还会帮忙联系家人接送。
对酗酒高风险人群,育才生态区更打出“执法+医疗”组合拳。明善村村民刘某文曾因长期酗酒滋事,被三亚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重度酒精依赖,育才生态区党员干部立即组建专班,将其送医治疗,出院后还安排心理疏导和家庭帮扶。
这种“一人一策”的精准治理,让村民感受到的不只是约束,更是关怀。
据统计,10月以来,育才生态区已出动警力150余人次,巡逻饮酒场所60处,查处交通违法行为30余起,劝导饮酒人员超100人次。
党建引领“治心”,文明成习惯业态旺
“治酒不是一阵风,要让文明变成习惯,党员必须带头抓到底。”育才生态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巩固成效,党员干部牵头将治酒工作纳入村(社区)年度考核,设立“红黑榜”评选“文明饮酒户”。同时,区、村、网格三级联动的周报制度,让每起涉酒隐患都能及时处置。
成效在细节中显现:截至目前,育才生态区未发生聚餐饮酒引发的打架斗殴事件,酒驾违法行为减少;村民对“文明饮酒”的认同率从65%提升至92%;像张文评这样的乡村业态经营者,更从中受益——他的烧烤店10月营业额同比增长10%,“客人觉得这里安全文明,愿意常来。”
“现在村里讨论的不是谁家酒喝得多,而是谁家芒果种得好、谁的农家乐生意火。”苏明城说,这种变化,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从酒桌陋习的破除,到乡村文明的培育,再到民生业态的兴旺,这场从“治酒”到“治心”的文明进阶,正为育才生态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温暖的动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