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林下经济发展 澄迈仁兴镇探索乡村振兴“共富路径”
人民网澄迈11月25日电 (记者李学山)近年来,澄迈县仁兴镇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实施“自贸港先锋行动”,紧紧围绕“全力拼经济”总体要求和“四个澄迈”战略部署,创新构建“镇党委躬身入局+村书记敢闯敢试+村集体慎议笃行+村民共同富裕”四级联动工作体系,以敢于突破的魄力和实干担当的精神,成功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2025年,该镇林下经济产业已实现分红168.93万元,村民自营收入达243万元,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为澄迈全县最早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乡镇,仁兴镇在发展林下经济初期面临各村“两委”干部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等现实问题。为此,镇党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打出“解疑+激励”组合拳。
一方面,组织镇村干部深入各村开展产业政策宣讲,系统解读林下经济的发展前景和扶持政策,消除干部群众的顾虑;另一方面,创新制定《澄迈县仁兴镇村级集体收益管理使用试行办法》,建立“村集体发展越好、村‘两委’干部奖励越多、村民受益越大”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激发各村发展内生动力。
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镇党委全程深度参与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从严筛选合作企业,科学设计合作模式,合理选择种养品种,通过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确保产业发展的各要素既符合本地实际又具备市场潜力。目前,全镇已建成林下食(药)用菌基地1213亩、林下凤梨基地4000亩、林下广地龙基地504亩,打造了多个林下多元经济示范基地,为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搭建起稳固平台。
仁兴镇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采取“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鼓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整合土地、资金等资源,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
松运村的实践成为生动例证。该村党支部书记联合2名村干部和2名脱贫户成立合作社,自筹资金12万元,整理出10亩土地,率先开展林下食(药)用菌种植试点。通过精心培育,首批产品顺利通过“订单农业”标准验收,实现收入超20万元、利润超8万元,利润率达40%,成功带动脱贫户实现“薪金+股金”双重增收。
试点成功后,村党支部乘势而上,将林下食(药)用菌种植规模扩大至100亩,吸纳8名脱贫户稳定务工,日薪达300元。项目通过土地流转为村民带来地租收入3万元,预计食(药)用菌销售收入达135万元、利润超25万元,充分展现了支部带头、产业富民的良好成效。
仁兴镇秉持“生态优先、产业赋能、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党建为纽带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林下经济从单一种植向全产业链拓展,着力构建“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研学”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在科研端,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攻克“林-菌”复合种植技术难题,实现菌渣还林,优化生态循环系统;在种植端,积极推进垦地融合,着力打造热带地区“林-菌”复合种植省级示范基地;在加工端,配套建设分拣、冷藏、烘干等设施,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销售端,建立“镇政府+村委会+企业”订单包销模式,保障种植户收益;在研学端,盘活种植基地、展馆、教学点等资源,发展乡村研学旅游,拓展产业边界。
仁兴镇党委书记王俊说,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该镇党委引导各村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提前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全力保障产业发展韧性,并鼓励各村在自有橡胶林中推进林下经济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创新建立“股金+租金+薪金”多重收益模式,让“绿色林海”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金山银山”,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以党建串起产业链、拧成发展链、织密民生链,实现了既激活产业提质新动能,又筑牢民生保障底线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