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

外國青年眼中的中國式現代化——

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外國青年走讀中國)

2023年04月12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外國青年走讀中國)

《人民日報》( 2023年04月12日   第 17 版)

《人民日報》( 2023年04月12日 第 17 版)

見証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感受中國革命老區的蓬勃生機、近距離觀察中國荒漠化治理成果、幫助外國企業扎根中國市場……多名長期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的外國青年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體現在中國發展的方方面面,不斷改變著中國,也深刻影響著世界。在他們眼裡,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貢獻了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泰國青年佔塔拉努袞·羅姆差——

“為全球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卓越貢獻”

本報記者 韓 碩

“中國品牌電動汽車越來越受歡迎,比亞迪電動汽車在泰國市場的銷售勢頭強勁。”近期,泰國“經理人在線”新聞網站“New China Insights”專欄刊登了一篇聚焦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文章,收獲了許多關注。

泰國青年佔塔拉努袞·羅姆差(中文名張英若,圖①)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這個專欄的發起人。在中國完成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碩士和博士學業學習后,她先后在對外經貿大學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任教。“我一直非常關注中國的發展,發起這個專欄是為了向更多人講述中國發展的故事。”張英若說。

在中國工作生活了近15年,張英若驚嘆於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國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國家,城市發展、科技進步速度驚人,尤其是‘科技+生活’的新興生活方式,體現在民眾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科技創新提高了社會效率,給經濟注入了發展活力,也給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東盟國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張英若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面向未來的倡議,已成為增進沿線國家和地區民心相通的紐帶。任教期間,她開設了一門“‘一帶一路’與區域經濟合作”課程,頗受學生歡迎,中老鐵路等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是她授課的好素材。“中老鐵路已成為區域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樣本,中泰鐵路與中老鐵路實現貫通后,將打通一條經濟發展大動脈,為三國在人員、物資、科技等方面的協同發展提供諸多便利,給三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帶來切切實實的好處。”張英若說。

“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泰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和農產品出口市場。2021年,泰國出口的98%的木薯、70%的熱帶水果、1/3的橡膠和1/10的大米銷往中國……”在列舉了一系列數據后,張英若感慨,“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包括泰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帶來新機遇。”

除了基礎的泰語課,張英若還把泰中經濟合作、泰中旅游產業發展、泰中跨境電商合作等作為教學和研究領域。“我堅信,中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的對外合作將不斷深化,同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中國式現代化將為全球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卓越貢獻,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張英若說。

哈薩克斯坦青年魯斯蘭——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本報記者 周亞軍

90后哈薩克斯坦小伙魯斯蘭(圖③),中等個頭。記者在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初見他時,他正忙著完善赴東盟國家招商推介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演示文稿。“海南自貿港未來產業布局是怎樣的?將帶來怎樣的投資機遇?這些都是外資企業關注的問題,我要做的就是讓政策解讀更有針對性、更加一目了然。”

2009年,16歲的魯斯蘭來到海南大學留學。在完成本科學業后,他又到北京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在中國學習生活期間,我看到了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我決定留在中國,實現自己的價值。”魯斯蘭說。

很快,魯斯蘭就迎來了他的發展機會。2018年,中國宣布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2019年,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面向全球招募人才,魯斯蘭應聘成為第一位外籍員工,並隨后成為“全球新聞官”,負責向外國企業、投資者、媒體和商協會介紹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紅利和投資機遇,並為外國企業投資海南提供幫助。

“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海南樣板”被寫進2023年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這令魯斯蘭倍感振奮。“從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到啟動自由貿易港建設,再到舉辦消博會,海南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正在加快發展,我非常幸運在這個大舞台上實現了人生價值。”魯斯蘭表示,在去年的消博會上,他見証了瑞士歷峰集團落地海南的全過程,至今依然記憶深刻。“我們克服疫情影響,在線上前后接觸溝通一年多時間,終於敲定了合作,幫助企業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

魯斯蘭對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有感觸:“哈薩克斯坦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地帶,中國到歐洲多條陸上交通干線都經過哈薩克斯坦。自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哈薩克斯坦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加快,一系列過境的中歐班列相繼開通,促進了哈中兩國貿易和投資的合作。以我的家鄉阿特勞市為例,由中國企業承建的煉油廠等項目已建成投產,帶來不少就業機會。在哈薩克斯坦從事石油天然氣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也有許多哈薩克斯坦企業到中國投資。”

在魯斯蘭看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合作共贏的倡議,也是促進民心相通的橋梁。魯斯蘭說:“這些年,有越來越多像我一樣的哈薩克斯坦年輕人來到中國學習工作,也有許多中國學生到哈薩克斯坦感受不同的文化。可以說,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兩國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僅是經濟上的,在促進文化交流方面也成效顯著。”

“中國最讓我欽佩的地方之一,就是確定一個發展目標,然后朝著這一目標不斷前進。”魯斯蘭認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為促進世界共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中國在設定發展目標的同時,願意與其他國家共同發展,帶動了周邊國家一起發展,這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廣受歡迎的關鍵。”魯斯蘭表示。

尼日利亞青年邁克爾·埃祖侖——

“汲取更多中國發展經驗和智慧”

本報記者 萬 宇

“在中國的所學和經歷給人力量,幫助我實現了自身發展。”尼日利亞青年邁克爾·埃祖侖(圖④)在中國求學多年,碩士和博士階段分別學習了政治經濟學和世界經濟學。如今,作為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員、尼日利亞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研究領域是中非經濟合作和國際援助。

提及在中國工作生活時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邁克爾的思緒飄回2016年。那一年,他前往陝西延安參加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活動,“這次參觀中,令我難忘的不僅是紅軍長征的故事,還有當地經濟發展的‘新長征’。”

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在那次走訪中,邁克爾去了寶塔山等革命舊址,近距離了解延安精神,也感受到電子商務在當地的蓬勃發展。“一名企業家告訴我們,他通過互聯網把延安農村生產的小米賣到全國各地,成功打開了銷路,幫助村民實現了增收、致富。未來,他還計劃把當地農產品推廣到其他國家。我們還走訪了吳起縣和延川縣的農村,那裡土地肥沃、綠樹成行,村民點擊鼠標,就能實現讓陝北特產走向全國。”邁克爾說。

邁克爾感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事業正是靠艱苦奮斗不斷發展壯大的。如今,延安人民繼承和弘揚延安精神,繼續推動這座英雄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經濟領域的研究者,邁克爾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發展對於非洲的意義。他表示,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功舉世矚目,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中國經濟活力十足,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蓬勃生機,也為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

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在邁克爾看來,中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努力對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具有借鑒意義,中國的發展經驗清楚表明有志者事竟成。尼日利亞可以學習中國在減貧、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經驗,努力將豐富的礦產和自然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為實現自身現代化發展摸索出自己的方案。

“中國通過多種方式同非洲國家開展合作,幫助非洲國家提升基礎設施水平,有效改善了民生,用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相信,隨著尼中兩國的合作不斷深化,尼日利亞可以汲取更多中國發展經驗和智慧,實現兩國共同發展。”邁克爾說。

巴基斯坦青年阿姆賈德——

“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本報記者 劉洪超

“今年是我在遼寧大學學習的最后一年,我早已融入中國,無法用言語表達對中國的喜愛。”巴基斯坦留學生阿姆賈德(圖②)這樣形容自己對中國的感情。從兒時起,他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非常感興趣。2019年,他來到遼寧大學攻讀倫理學專業的博士學位,得以近距離了解和認識中國。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阿姆賈德對此深有感觸,他回憶起走訪阜新市彰武縣的經歷。在章古台鎮,他了解到當地幾代人接續努力,花了70多年時間將沙丘荒漠變成綠色家園,“真是一個奇跡”﹔在四合城鎮劉家村,他與種下26萬余株樹木的侯貴交流﹔在阿爾鄉鎮,他和種了一輩子樹的已故村支書董福財的家人和鄉親們促膝長談。“這些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艱苦奮斗、堅韌不拔、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治沙精神的力量。在中國,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阿姆賈德說。

這些年,阿姆賈德去過遼寧的很多地方。參觀撫順市雷鋒紀念館讓他對雷鋒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幫助他人也能讓自身成長。”被雷鋒的故事所感染,阿姆賈德回到學校后積極參加志願服務。新冠疫情發生后,他成為學校第一位國際學生志願者,主動為在校學生運送並分配三餐、分發抗疫物資、收取生活垃圾,被授予遼寧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20年度人物”稱號,頒獎詞稱贊他“助人為樂,勇於擔當,以志願服務詮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作為遼寧大學倫理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阿姆賈德非常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在倫理學研究中,我時常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

2020年,阿姆賈德參加了“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遼寧行”系列活動。走訪沈陽市興隆台鎮時,他被那裡與眾不同的錫伯族民族文化吸引,和一同前往的中國學生一起策劃並拍攝了視頻《錫火相傳》。視頻展現了錫伯族的剪紙、騎射技藝以及欻嘎拉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拍攝過程讓我近距離感受並了解了中國獨特的民族文化。”阿姆賈德說。

“這是一次寶貴的經歷,興隆台鎮對錫伯族非遺的保護傳承是中國政府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生動縮影。通過近距離觀察村民生活,我感受到中國十分重視扶持民族地區發展。”阿姆賈德說,“我們最后的成片還通過組委會實現了海外傳播,收獲了廣泛關注和點贊,不少外國朋友對中國和中國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談起未來,阿姆賈德希望能繼續留在中國工作,“在中國的寶貴經歷,讓我對中國和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中國文化介紹給更多外國受眾。”

(責編:蔣成柳、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