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走向深遠海——“觀瀾”並網 輸送綠電
《人民日報》( 2023年05月23日 第 02 版)
圖為“海油觀瀾號”。中國海油供圖
海風獵獵,吹動巨大的葉片。在直徑158米的葉輪帶動下,三個大葉片轉動一圈可掃風近2萬平方米,相當於2.7個標准足球場大小。風力生成的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將通過一條5公裡長的動態海纜接入海上油田群電網。這座龐大的“海上建筑”是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台“海油觀瀾號”。5月20日,“海油觀瀾號”成功並入文昌油田群電網,開啟為海上油氣田輸送綠電的新裡程。
目前國內外海上油田均採用化石能源提供電能,風力發電則為深遠海油田群的用電提供了一種更加綠色的方式。“海油觀瀾號”投產后年均發電量將達2200萬千瓦時,全部用於油田群生產用電,每年可節約天然氣燃料近1000萬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
作為我國第一個工作海域距離海岸線100公裡以上、水深超過100米的浮式風電平台,“海油觀瀾號”整體高度超200米,吃水總重達1.1萬噸,固定在海洋深處。“海油觀瀾號”在設計建造中,創新應用風機與浮式基礎的一體化設計和迭代技術,確保在超17級的強台風下安全穩定運行。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持續發展。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岩介紹,2022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516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051萬千瓦,穩居全球第一。依托規模化開發與技術進步,我國海上風電的經濟性大幅提高,2010—2021年,我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的降幅接近56%,海上風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已降至0.33元/千瓦時左右。
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我國深遠海風資源技術可開發量超過20億千瓦,潛力巨大。“希望通過‘海油觀瀾號’的建設,推動我國深遠海浮式風電在核心技術、大型海上安裝裝備以及產業鏈資源整合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探索海上風電與海洋油氣融合發展。”中海油執行副總裁兼新能源部總經理楊雲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