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技術工人的心聲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年09月07日 第 12 版)
信國鬆
本報記者 趙 昊攝
臧鐵軍
馬祥龍
傅常棟
劉祖剛攝
祝維佳
徐學乾
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對於提升制造業水平、提高實體經濟質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從一顆螺絲釘的打磨,到精確到毫米級的工藝,小環節裡有大學問,也能做出大成果。中國商飛的鉗工組組長胡雙錢,創造了打磨零件100%合格的驚人紀錄﹔中國中車的高級技師寧允展,在0.05毫米的研磨空間裡實現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堅守、苦苦琢磨,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是中國一代又一代技術工人的不懈追求。
本報請6位技術工人講述如何做好一名大國工匠的故事。
大學生也能當工人
■ 信國鬆 山東德州 從業8年
“一個大學生,當一名技術工人,能行嗎?”這是我剛工作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2015年,我大學畢業,來到位於山東省德州市天衢新區宋官屯街道的山東聚力焊接材料有限公司工作,公司主營焊材生產。按照慣例,我應該是一名坐辦公室的技術研發人員。但到了公司沒多久,我就主動向公司上級申請調動,去生產線當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面對我這一要求,公司領導感到不理解,擔心我適應不了產線上的工作環境,多次約我談心。
為啥非要當一名工人?我有自己的考慮。首先,我在大學學習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實踐經驗較少,去生產線工作可以學以致用,加快成長。其次,沒有和一線工人一同勞動,如何能了解到他們的需求,解決他們的難題呢?最終,公司同意我的請求。
來生產線不久,我就發現了問題。由於焊材原材料是一根細細的鋼條,表面往往會浮著一層鐵鏽,需要放到鹽酸池裡浸泡。鹽酸氣味刺鼻,對工人健康有害,且對環境污染大。如果研發出一種不需要鹽酸的清洗辦法,既能改善工友們的工作環境,又能保護環境,豈不是一舉兩得?於是,我開始了研究。
我的設想是,把鋼條放進高速運轉的機器中,由磨具進行打磨,原理類似用砂紙除去鐵鏽。但在實踐中,機器裡零件的分布很有講究,由於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隻能一遍遍地試錯,失敗了幾十次才成功。如今,由我研發的“盤條無酸洗工藝”已經在我們公司得到全面推廣,工友們紛紛對我豎起大拇指。
一路走來,我們公司所在的天衢新區和宋官屯街道對技術工人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區裡和街道派來的企業“服務官”每隔一段時間都要來到生產一線,了解企業和工人們的想法。宋官屯街道還推薦我成為德州市創新標兵,我開心極了。
此后,我又相繼研發出“超低氫藥芯焊絲制造新工藝”“高速連續化鍍銅生產新工藝”等技術。由於在研發上的突出表現,我被評為了高級工程師,待遇也提高了不少,我的動力更足了,以后要繼續努力工作,爭取更大突破!
(本報記者 趙 昊採訪整理)
“焊”出我的高鐵夢
■ 臧鐵軍 吉林長春 從業13年
每當看到在祖國大地上疾馳的高鐵,我總會感到心潮澎湃。作為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焊接工人,工作13年來,我先后參與了多個高鐵項目的生產,用手中的焊槍為中國高鐵事業發展貢獻技術工人的力量。
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焊接工作,對於焊接的精度有著極高要求。作為一名焊接技術工人,隻要拿起焊槍,就必須全身心投入,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池。
常言道“百煉成鋼”,對於技術工人而言也是同理。剛參加工作時,看到專家焊過的樣板上焊縫紋路細膩、熔合良好,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盡快提升技術水平。為了練習焊接手法,我先是將軟筆尖插在焊槍頭上,在紙上畫直線、鋸齒、月牙等形狀,手穩之后開始焊接鋁板,並纏著實訓師傅給我“打樣”,觀察怎麼擺動、怎麼架槍、怎麼匹配焊接參數。每天長時間練習,由於焊接弧光輻射,那些日子總是被焊花、弧光“打”到眼睛,每天上班幾乎都是紅著眼睛、流著眼淚。
功夫不負有心人。沒過多久,我熟練掌握了18項焊接基本技能,第一個拿下了鋁合金歐洲焊接資質和國際焊接技師資質。這些年,我先后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吉林省首席技師等榮譽稱號,現已成為公司的青年技術骨干。
在實際生產攻堅中,針對出現的技術難題,我和同事們持續優化焊接技術,破解一個個難題。在時速380公裡動車組生產攻堅中,根據過往經驗,我總結出“端牆焊接五步操作法”,合理安排每條焊縫的焊接順序和焊接方向,控制焊接收縮和變形,改善了端牆垂直度,使端牆焊接更加規范合理。
如今,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技術人才,良好的氛圍激勵著我們技術工人錘煉技術。作為大國重器的參與者之一,更要不斷學習創新,以技能報國,助力“中國速度”再提升。
(本報記者 鄭智文採訪整理)
傳承好工匠精神
■ 馬祥龍 安徽合肥 從業14年
一畢業,我就進入了合肥合鍛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裝備制造業技術工人。14年過去了,我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那就是中國制造越來越強了。
2019年,我有幸參與公司“超高強度鋼板熱成型生產線”的生產制造工作,這是安徽省自主研發的首套重大技術裝備,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內領先。在此之前,國內所用的同類型設備都依靠進口。2021年,這套設備正式投產,我們整個團隊難掩內心激動,過程中的苦與累,瞬間煙消雲散,覺得一切都值了。
還記得在最后的調試階段,我們發現設備的速度與要求有些偏差。眼瞅著就到交付時間了,團隊幾十號人兩班倒,夜以繼日地干,全力攻堅,最后把問題全部解決。作為領班,我特別感動。團隊裡沒有一個人喊累,大家都鉚足了勁往前沖。我想,這正是中國制造越來越強的底氣所在。
技術工人很講究傳承。幸運的是,剛到公司的時候,就有師傅帶著我。師傅的言傳身教在當時的我看來十分平常,但當我離開師傅獨立帶領團隊的時候,常常回想起師傅囑咐過的話,並按師傅囑咐過的去做。
以這次參與公司重要項目為例,攻克難題去創新,難免會遇到許多波折。從一開始,我就按師傅教導的去做:精益求精,穩扎穩打,踏踏實實走穩每一步。正是因為打好了項目基礎,在整個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少走了不少彎路。
伴隨著工齡增長,我也成為一名帶徒弟的師傅。我常對他們說,要耐下性子工作,不要圖快,更不要怕麻煩,事緩則圓。我把師傅教我的道理逐字逐句地講給他們聽,把過往經驗和工匠精神傳承下去。
作為一名技術工人,除了傳承好工匠精神,還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接下來,我會不斷加強學習,爭取為制造業強國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本報記者 李俊杰採訪整理)
從“菜鳥”到“老師傅”
■ 傅常棟 江西遂川 從業5年
隻有中專學歷,5年間從普通員工到技術員、班長,再到技術科科長,2022年榮膺吉安市“五一勞動獎章”,月工資從3300元漲到了9000元。我隻想說,公司領導和工友們大力幫助,勤鑽研、愛學習,讓我實現從“菜鳥”到“老師傅”的轉變。
我在服務行業干過,去沿海省份打過工,返鄉在園區上過班。2017年11月,我待業在家,在小區樓道看到貼了招工啟事,按地址找到江西法薩實業有限公司。面試時,所有面試人員到車間參觀,看到公司管理、操作很規范,且領導們和藹可親,我動心了,面試也順利通過。
起初從事幾個崗位,我表現還算不錯,得到一步步提拔,從藍領到了白領,到了技術科工作,但不久后遭到一次不小的打擊。2018年,公司接到一筆海外訂單,讓我領銜聯合生產車間商討降成本的方案,但因細節把控失誤,給公司造成不小損失。
那些天,我等待著大額賠償,甚至被公司開除的處理決定。出人意料,幾天后公司高層來開導我,表示隻要一心為公司好,就會提供成長舞台、晉升空間、應有待遇,這讓我卸下了思想包袱。我暗暗發誓,要好好干,回報公司信任。
2018年進入研發團隊后,我深信笨鳥先飛的道理,早起晚睡“啃”書本,並請教資深技術員,反復試驗。5年來,我和工友共做實驗1000余次,獲實用新型專利9項,研發新工藝6套,為公司帶來經濟效益1000萬元,降成本1500萬元,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數項產品已達國內領先水平。今年6月,以我名字命名的160平方米工作室挂牌,9名專業技術員均為研發和生產經驗豐富的技師、工程師,設備也均為國內領先。未來,我將繼續發揮智慧和才干,扎根一線做好研發工作。
(本報記者 朱 磊採訪整理)
像搭積木一樣建高樓
■ 祝維佳 廣東廣州 從業7年
7年前,我大學畢業,然后就進了廠。很多同學不理解,為何要去做一名最苦最累的計件“廠仔”,但我自己心裡很踏實:在一個新興產業裡,隻要肯流汗,就能用雙手撐起一片天。
這個工廠叫做中建智造東莞基地,是一家生產裝配式建筑構件的公司。最近幾年,建筑行業加快向工業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像搭積木一樣建高樓,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不同於傳統建筑的現澆作業方式,裝配式建筑在工廠裡加工制作建筑構件和配件,再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裝配搭建。一批批建筑工人,從泥灰飛揚的工地走進了布滿流水線的生產車間。
放線、裝模、涂抹脫模油、綁扎鋼筋……車間裡的各項工種,我都一一熟練掌握,當過調度員、施工員、質檢員等等。在像蒸籠一樣的廠房裡,我汗流浹背,但心裡始終憋著一股勁,我要成為這個行業的“技術大拿”,成為自己的英雄!
我參加了廣東省職業技能大賽裝配式混凝土構件制作工競賽,獲得團隊第三名。長期的一線車間工作經歷,使我能夠比同齡人更充分了解生產技術、行業規范與質量把控。2021年,中建四局在廣州市花都區籌建新廠,我轉到新廠區擔任了車間主管。
從一線生產技術崗位走到管理崗位,我自己的職業生涯迎來了轉型期,也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這兩年,我全身心投入到改進生產線以降本增效的工作中,過得非常充實。我設計預置時間標准法來規范生產,提出了目視化管理、標准化工作、均衡化生產等管理目標﹔改進磁盒周轉方案,大大減少了車間磁盒使用總數量﹔設計了養護窯快速通道,縮短了碼垛機的運行節拍時間和整條流水線的生產節拍,車間的整體產能提升了13.5%。
我還擔任了生產制造中心帶教導師,培訓更多的產業工人。每次,我都滿懷感情地說,在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中,我們站在了正確的方向上,我們的青春和汗水,有越來越綠色智能的大樓為証,有日新月異的城市為証。
(本報記者 程遠州採訪整理)
親手建設自己的母校
■ 徐學乾 海南海口 從業6年
“親手建設自己的母校,我做到了!”
我是一名建設施工技術人員,2017年從海南大學畢業后就進入到建筑行業工作。入職6年,歷經4個項目,從住宅到場館再到學校,眼見著咱們國家建筑行業的蓬勃發展,也見証了各種新技術的興起。
從移動板房到打包箱,從木模木方到鋁模爬架,從磚混結構到鋼結構,這些年,環保要求愈發嚴格,垃圾減量化不斷推廣,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成為主流,綠色建筑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搞建筑,避免不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塵土飛揚。所以現在我們施工,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最優先考慮的就是環保問題。非常幸運的是,離開學校5年后,我有機會重返校園,投身到母校的建設中。我正在參與海南大學協同創新中心項目建設。如何做到項目施工全過程的環保達標?我考慮了很多方案。根據實際情況,項目開工后,土方開挖階段嚴格遵循6個100%原則,除常規圍擋噴淋、霧炮機、洒水車等降塵措施外,還主動採用新型降塵霧樁——噴射半徑更大、覆蓋范圍更廣、降塵效果更好。
隨著各項技術發展,手繪圖變成了CAD電子圖,証明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以BIM技術為例,這是一種建筑設計中的數據化管理工具。我在大學期間初接觸BIM技術,只是用來建模及算量。隨著所接觸工作越來越多,建筑物的設計越來越復雜,我逐漸發現BIM技術原來可以起到對現場整體施工的指引作用,能提前發現各種問題,減少因此產生的工期及成本的浪費,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在海南大學協同創新中心項目施工全過程中,我們使用了BIM技術協助,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涓流之水,匯成江河,聚入大海。作為一汪涓流,我非常高興能盡自己的點滴之力為母校發展“添磚加瓦”。未來我還會奔往大海,以一名建設者的身份建設美麗中國,打造精品工程!
(本報記者 孫海天採訪整理)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