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口探索建立垃圾分類回收新模式
分類回收 資源再利用(我們的低碳生活)
《人民日報》( 2024年05月30日 第 13 版)
核心閱讀
今年5月22日至28日是第二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主題為“踐行新時尚 分類志願行”。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加快“換新+回收”物流體系和新模式發展。進一步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有利於提高回收處理效率和質量。
海南省海口市多措並舉實施生活垃圾、農業垃圾、建筑垃圾科學處理,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海南省海口市,一座常住人口約300萬人的城市,每天都會產生超過5000噸生活垃圾。
這些垃圾最終去了哪裡?如何合理利用它們?海口探索建立“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模式,採用“積分獎勵”和“有償回收”的方式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提高市民對垃圾分類回收的積極性
早晨7點多,在位於海口市龍華區財富廣場的生活垃圾分類網與廢舊物資回收網“兩網”融合智能回收站,居民劉女士正拎著一大袋垃圾來稱重。
智能回收站佔地面積約7平方米,箱體上設有3個投入口,分別是金屬、塑料和紙類,投入口標有更詳細的分類范圍。“舊報紙7毛錢一斤,紙殼4毛5一斤,易拉罐4元錢一斤。”劉女士介紹,“提前分類好,直接稱重計算價格,垃圾投放后金額匯入賬戶,20元以上就能提現。”
“過去扔垃圾,要麼丟到垃圾箱,要麼找人上門來收,費時又費力。如今智能回收站能有償回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市民對垃圾分類回收的積極性。”海口市垃圾分類辦工作人員蔣培勇告訴記者。
據了解,每座智能回收站服務可覆蓋周邊2平方公裡,由環衛企業和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共同投資建設、運營,依托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無人值守、自助投放、在線交易、現金返還等功能,促進垃圾分類回收。
據運營智能回收站的海南省量心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學才介紹,目前龍華區垃圾分類“兩網”融合回收體系已配套建成23座智能回收站和2個“兩網”融合中轉站,注冊用戶達46601人,2020年1月至今,全區累計收集市民投放的可回收物8797噸,通過現金返還功能累計返還用戶現金1283萬元。
垃圾分類、回收完成后,又將如何處理?海口市園林和環境衛生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垃圾將統一運往位於郊區的再生資源分揀中心。部分具有回收價值的資源會得到再利用,廚余垃圾運送到指定的餐廚垃圾清運處理公司進行協同處理,用於生產沼氣。大件家具、家電將運往海口市長流廢棄家具處理場,經絞碎壓縮后與其余的生活垃圾一起清運至位於澄邁縣老城經濟開發區的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垃圾將在這裡經過發酵等一系列處理,用於焚燒發電。”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員工趙紫同介紹。
秸稈綜合利用,探索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模式
位於海口市瓊山區甲子鎮的海南晟延農業投資有限公司,一片片香草蘭在田間生長。它們的生長基床不是泥土,而是秸稈。
“海南是農業大省,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秸稈和瓜果藤蔓等農林廢棄物,如何妥善處理,看似是一個小問題,其實是一個大工程。”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更好地將農林廢棄物回收利用,海口積極探索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模式,將發展高效、科學的農林廢棄物處理技術作為資源化利用的重點,引導農戶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秸稈綜合利用。
“過去,人們往往將這些農業垃圾一燒了之,如今我們‘點草成金’。”晟延農業負責人鐘小龍說。
在這裡,秸稈有兩個用途:一部分作為生長基床種植經濟作物,另一部分發酵配合畜禽糞便養殖蚯蚓。秸稈先經粉碎,再投入混料機與其他主料、生物菌種混合發酵,蚯蚓將其吃進體內后排出蚯蚓糞便有機肥。
為了提高農戶對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積極性,晟延農業推出“以秸稈換肥料”的措施。村民可以用秸稈換取有機肥,每2噸秸稈可以換300斤有機肥。如果各村集體集中收儲運量達30噸,則額外再獎勵1噸有機肥。
“目前,我們與甲子鎮14個村合作,今年1月至今,我們從周邊村民手上回收廢棄秸稈、枯枝爛葉總量超過6000噸。公司通過‘基地+村集體’的合作模式,已讓20位村民實現就業,合作的村集體年收益在15萬元以上。”鐘小龍說。
在位於瓊山區三門坡鎮的海南木盛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秸稈成了發電原料。據工作人員介紹,大多數農作物秸稈經粉碎后都可用作生物質發電,不僅排放的污染物遠低於普通的火力發電,燃燒后的灰渣還可用於生產鉀肥及多種復合肥料。為此,全鎮共設立了151個臨時秸稈收儲點,日處理量可達150噸,年處理量達到5萬噸。
“海口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作物秸稈收儲點建設,按先建后補的原則,對每個收儲點補貼30萬元,並配置相關機械設備﹔支持村集體或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經營主體參與農作物秸稈收儲運產業,積極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收儲運工作。”海口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眼下,海口共引進秸稈綜合利用企業11家,建成秸稈收儲點13個。
引入自動化生產設備,增強再生資源利用率
海口市垃圾分類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海南自貿港建設如火如荼,建設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將經過篩分生產后實現資源化再利用。
在位於海口市秀英區的海南長榮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的裝修混合垃圾篩分車間,機器轟鳴聲不斷。裝修混合垃圾分揀生產線上,建筑垃圾以及其他大件垃圾,經過機械和人工的細分,變成渣土、輕物質、木板、硬塑料、金屬、磚渣六大類后,再次進入配套的粉碎、壓縮等設備。之后,磚渣經過粉碎將變成再生骨料,泡沫、編織袋等輕物質,可以做燃料棒,木板經過粉碎、壓縮后生成生物質顆粒等。
“每一樣建筑垃圾都有價值,我們的工作就是把它們的利用價值挖掘出來,進行資源化利用。”長榮公司負責人鄺繼產說。
從並不環保的填埋、不作區分的焚燒,到如今進行分類處理、循環利用,區別在觀念,更在技術。“過去我們也想進行篩分回收,但是處理、消納垃圾的速度趕不上垃圾產生的速度。直到引入自動化篩分生產設備后,一切想法才得以付諸實踐。”鄺繼產說。
2022年,長榮公司引入自動化生產設備,提升建筑垃圾消納場的生產處理效率,去年再次引進裝修混合垃圾篩分設備。目前,公司每年可處理裝修混合垃圾、其他建筑垃圾100萬噸以上,廢舊家具、園林秸稈10萬噸以上﹔再生資源利用率達到80%,建筑垃圾利用率達到100%,園林垃圾利用率達到90%以上。
龍頭企業的發展正推動產業鏈的形成。如今在長榮公司周邊,配套建成了環保磚廠、混凝土攪拌站、裝配式建筑生產廠等工廠生產基地,形成了收集、處理、粉碎、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再生資源產業集群,從上游到下游,一個再生資源產業園的雛形正在顯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