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

南繁基地探育種(在現場)

本報記者 周亞軍
2024年10月16日06: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南繁基地探育種(在現場)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6日   第 04 版)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6日 第 04 版)

在海南陵水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師宋波開始了今年的南繁時間。

每年9月中下旬到翌年5月,是農業科技人員的南繁時間。在海南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得益於獨特光溫條件,農作物的加代、擴繁等工作可以繼續進行。

插秧前,宋波先將寫有編碼的標牌插在苗床左上角,然后拿起兩根棍子,先用長的比,又用短的量。長的一米二,短的一尺多。

“這次插秧的育種材料,帶有抑制雜草生長的性狀基因,所以苗與苗之間的行距要分清,便於日后觀察效果,設計的株行距是40厘米,每行插4株。”宋波說。

宋波插秧,並不使用插秧機,而是挽起褲腿下田,一株一株地插。

見記者不解,宋波解釋,每一株科研材料的遺傳背景都不一樣,隻有單株插秧,才能在大量的育種材料中選擇表型良好的品種。

據介紹,這批材料已經創制3年多,將減少除草農藥的使用,今年12月底就能檢驗性狀成效。

宋波邊插秧,邊聊起所裡的科研新動向:“水稻育種方向正在發生變化,過去以產量為主,現在兼顧提高營養價值和品質口感。”

“上午收到北京寄來的水稻秧苗,下午咱們就能插秧。這多虧了劉華招。”宋波說,“聽說有秧苗寄過來,他早早就留好了地,聯系了插秧工人,上午就造好了苗床。”

劉華招是中國科學院植物所高級工程師,也是海南分子生物育種基地負責人,在南繁已有八九年。

劉華招說:“以前,從找地到育種都要科研人員自己操作,過程繁瑣,住宿生活等成本也比較高。這兩年,海南創新種業服務模式,第三方公司能為南繁單位提供代種代繁等服務,可以幫助科研單位省去租地雇工等工序,還能讓種業企業降低成本。”

在南繁,科研力量也在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現在更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劉華招介紹,本地大米口感糙、產量低,他們研發的新品種南香絲禾,畝產千斤以上,口感好,畝均增收1000多元,幫助當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夏季土地撂荒問題。

據海南省南繁管理局統計,去年來自29個省份的農業科技人員已經超過1萬人,科研單位和種業企業的數量也突破了1000家。

抬眼望,遠山青青,雲霧繚繞﹔近旁的稻田,這邊的秧苗開始插播,那邊的稻穗馬上收割。這片熱土,一年四季充滿生命力。

(責編:蔣成柳、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