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辦國際化人才培養班,參加巴黎時裝周,提升產業化水平
海南黎錦:“活化石”的活化之旅(遼闊的大地 多彩的非遺)
《人民日報》(2024年12月12日 第 13 版)
模特在法國巴黎時裝周上展示黎錦元素服裝。
新華社記者 高 靜攝
融入黎錦元素的實景演出現場。
五指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織造精巧的黎錦。
李天平攝
12月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九屆常會通過評審,決定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聽到這一消息,家住海南省五指山市的90后姑娘譚朝艷很激動。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海南省黎族婦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纖維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傳統手工藝,以此制成的紡織品統稱為“黎錦”。在外婆、母親的影響下,譚朝艷從小學習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有時,她會聽到母親和外婆的嘆息:“現在織錦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大學畢業后,打心底喜歡黎錦的譚朝艷一度陷入糾結。2015年,譚朝艷打定主意,返回家鄉成立工作室,一門心思傳承黎錦。
名為工作室,不過是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一架織機、一台縫紉機,譚朝艷和母親兩人。起步雖然艱難,但令譚朝艷沒想到的是,變化很快就來了。隨著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開展,黎錦技藝傳習館、培訓基地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織錦、找銷路、談合作,“忙著忙著,發現喜愛織錦的人變多了,還有村民想要加入我們。”2019年,譚朝艷成立了一家黎錦文化公司,去年公司銷售額超過70萬元。
“業績亮眼,除了黎錦保護成效顯著,還有另一個原因。”譚朝艷賣了個關子。譚朝艷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了一段視頻:在今年巴黎時裝周系列活動中,模特們身著黎錦元素服飾上T台走秀。
為推動黎錦時尚化、國際化,去年8月,五指山市與意大利馬蘭戈尼學院合作開辦了黎錦國際化人才培養班,在海南省選拔30名黎錦技藝人才,免費培訓兩年4個學期。譚朝艷就是其中之一。
“皮革與黎錦,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圖案大小不一,也有別樣美感”……課堂上,國外知名設計師帶來新理念,給了譚朝艷啟發,身邊的一草一木都成了她的靈感來源。“一次課后作業,我用草珠做成配飾,織成了一條腰封,放在店裡沒多久,就被游客挑中了。”譚朝艷說。
今年9月初,得知有機會參與巴黎時裝周活動的服飾設計,譚朝艷既緊張又興奮。“設計師給出了設計圖后,我們要在意匠紙上進行填格、核對,之后再將意匠紙分發給當地織娘。”譚朝艷介紹,短短半個月,學員們提供了10種圖案、近30份面料。最終,她們參與設計的黎錦元素服飾在巴黎秀場大放異彩。
“參加國際交流活動,不僅能讓更多人認識黎錦、了解黎族文化,同時也會讓非遺傳承人吸收借鑒新的設計理念,在作品中加入時尚元素,讓黎錦技藝與時俱進。”五指山市文化館副館長王宇釗介紹。去年起,五指山市先后派出4批69人次非遺人才,赴意大利米蘭時裝周進行非遺服飾及技藝展示,參加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旅游文化宣傳推廣等活動。
登上國際舞台,給黎錦帶來了市場效益。巴黎時裝周活動結束后,譚朝艷很快收到了省外公司的合作邀請,計劃生產1500片黎錦。“最近一直在趕訂單,希望黎錦被更多人看見、喜愛。”譚朝艷說。
“黎錦被譽為中國紡織業‘活化石’。”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6個市縣建成5個300平方米的黎錦技藝傳習館、16個傳承村,傳承人發展至2萬多人,全省100多所中小學開展黎錦技藝實踐課,同時海南省正在制定《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5—2029年)》,推動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傳承水平全面提升,產業化發展再上新台階。
(毛亞晶參與採寫)
制圖:汪哲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