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海闊:開放合作的中國攜手世界共發展(高質量發展故事匯·第3期)

《人民日報》(2025年01月27日 第 10 版)
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內享受加工增值超30%內銷免關稅政策的生產企業。
鄧曉龍攝
位於北京的豐田燃料電池研發與生產專用工廠。
人民網記者 栗翹楚攝
重慶果園港一角。
人民網記者 張若涵攝
視頻報道請看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網+”客戶端,英文報道請看環球時報英文版客戶端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調整,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同時,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局部沖突加劇,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挑戰。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多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准確識變、主動應變,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我們要准確把握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豐富內涵,深刻理解其重大意義,明確重點任務,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准確把握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豐富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放水平不斷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高水平對外開放,意味著持續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我國經濟開放度進一步提高。同時,高水平對外開放不限於此,有著豐富內涵,需要准確把握。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全方位開放。從開放對象看,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是對發達經濟體的開放,也是對發展中經濟體的開放,是面向全球各國的開放。從覆蓋地域看,既包含沿海地區,也包含沿邊和內陸地區,從而形成一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從開放內容看,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包含貨物貿易,而且包含服務貿易,不僅包含國際貿易,而且包含跨境投資,要實現高水平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從開放方向看,高水平對外開放是雙向開放,既包含“引進來”,也包含“走出去”。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制度型開放。我國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主動對接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積極參與國際經貿治理體系改革,制定數字貿易、綠色貿易、國際投資等新規則的能力持續提升,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的引領力不斷增強。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開放。對外開放必須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來謀劃。不斷提高開放水平,把“引進來”與“走出去”有機結合,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有效整合全球人才、風險投資等創新要素,推進開放創新,促進我國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開放。全球進入動蕩變革期,各國對安全的重視前所未有。開放促進發展,封閉必然落后,不開放最終會導致不安全。但是,如果開放戰略、步驟、節奏把握不好,也同樣可能“未得其利,先受其害”。因此,必須在開放中統籌好發展和安全,不斷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以“管得住”“管得好”,支撐“放得開”。
深刻理解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意義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實踐証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離不開對外開放,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更需要對外開放,而且是高水平對外開放。
第一,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國可以把具有比較優勢的優質產品出口到世界市場,換回短缺的資源要素,從而加長短板,拓展經濟發展的可能性邊界,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高水平對外開放將促進我國從低附加價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升級,從“微笑曲線”底端向兩端提升,全面提升全球分工地位,形成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新優勢。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利於我國“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第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為我國現代化塑造良好外部發展環境的必然要求。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國際環境異常復雜嚴峻,必須保持戰略定力,敢斗善斗,主動塑造於我有利的國際環境。良好的國際環境需要我國與其他國家理念共通、利益共享、規則共建、情感共融,要堅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以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為基礎,以共商共建國際治理體系為責任,以美美與共、互學互鑒為紐帶,全方位加強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
第三,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增加消費者福祉的重要途徑,大量貨物與服務的進口,讓我國消費者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比如,近年來因為我國擴大開放,一些國外的水果、咖啡、堅果、海鮮、奶粉、紅酒等以更便宜的價格進入“尋常百姓家”。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僅讓消費者能夠更加便捷更低成本地享受多樣化、優質化的進口產品與服務,而且有力促進了國內產品與服務的品質和水平提升,更全面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扎實做好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點任務
首先,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形成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穩步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工作,主動對標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充分發揮自由貿易區(港)先行先試作用,主動開展壓力測試。完善數據跨境流動法規,創新監管模式,提高監管能力。完善基礎制度,提高碳足跡統計與管理能力,積極應對碳相關貿易、投資新規,推動綠色貿易健康發展。
其次,加快建設外貿強國。要牢牢把握國際貿易數字化、綠色化、服務化蘊含的戰略機遇,加快建設貿易強國。一是大力提升貨物貿易。強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財稅金融政策協同,增強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把競爭優勢從成本優勢更多轉向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綠色優勢。二是創新發展服務貿易。以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為牽引,大力推動服務業投資與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引進專業服務。三是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支持各類主體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設施,鼓勵電商平台國際化經營。
三是大力打造跨境投資強國。要落實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准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一視同仁地支持內外資企業參與大規模設備更新、政府採購等。進一步推進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特別是要著力推進服務領域對外開放。同時,要做好投資促進工作,進一步完善外資企業常態化溝通機制,認真解決合理訴求,加強外資企業權益保護和服務保障力度,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四是著力塑造互利共贏國際環境。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引領,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維護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參與數字化、綠色化等國際經貿新領域規則制定,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堅持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以服務業為重點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水平自由貿易網絡,辦好進口博覽會,讓世界更多更好分享中國式現代化帶來的新機遇。
五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正確認識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發展是基礎,安全是保障。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確保物流體系、金融體系、產業鏈供應鏈等循環暢通。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維護開放發展的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產業安全、金融安全、數據安全等。
案例一
筑巢引鳳,海南打造開放“樣板間”
講述人: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首席規劃師 林光明(新加坡籍)
2020年6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就是在這一年,我來到海南,有幸受邀擔任洋浦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首席規劃師。
洋浦經濟開發區,承擔著海南自貿港建設先行區、示范區的重任。我的職責是參與重大規劃的編制、管理與實施,參與了洋浦經濟開發區國際健康食品港的規劃設計工作。作為園區引進的重點企業之一,海南澳斯卡國際糧油有限公司於2020年入駐這裡。澳斯卡工廠總投資35億元、佔地200多畝,從開工到投產僅用半年多時間。2021年7月,加工增值超30%內銷免關稅政策落地洋浦,澳斯卡成為海南首家享受這一政策的試點企業。在這裡,企業購買生產加工設備可以享受零關稅政策,還可以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政策。這桶油,從洋浦港出發,被運送到海內外千家萬戶。
自貿港建設,跑出“加速度”。在我看來,區位優勢、政策紅利、人才集聚以及營商環境,缺一不可。
洋浦位於西部陸海新通道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會點。自貿港建設方案發布后,洋浦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從“先行先試”到“多點開花”,洋浦創造了許多個“第一”。以洋浦的風電產業為例,這一產業,從無到有,目標是建立千億元級的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為海南高質量發展打造“綠色底座”。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得益於海南的人才政策,我們這些外籍專業人士得以來到這裡,享受宜居宜業宜學的發展環境。海南不斷優化升級人才發展支持政策,為引進的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健等優質服務。據我了解,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人才在海南工作和生活。我深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選擇海南,逐夢中國。
(人民網記者崔譯戈、宋歌整理)
案例二
打造四向通達的物流中轉站
講述人:重慶果園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操作部副部長 胡萬琪
國內企業的產品運至重慶果園港,在海關通關放行后出口海外。同時,來自國外的商品也在此匯聚,借助四通八達的物流網絡,被分發到全國各地。
“水鐵公”多式聯運發力,“東南西北”四向物流暢通,果園港從昔日的“散雜貨碼頭”,變為我國內河上最大的多式聯運樞紐港,正在成為商品貿易的“世界中轉站”。
2013年,果園港正式開港,一步步建設起來。我每天和集裝箱打交道,是果園港建設歷程的見証者。
10年前,我來到果園港做橋吊司機,那時的港口運營剛起步,僅有兩台場橋和兩台岸橋。
現在,我們有32台遠控場橋和8台岸橋,每天處理大量集裝箱的裝卸。司機不用上橋操作了,隻需在控制室的電腦屏幕前就能完成吊裝作業,高效便捷。
從忙碌的果園港,可以洞察到重慶乃至於全國經濟的澎湃活力。
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連接生產和消費、內需和外貿。近年來,果園港加快建設智慧港,無紙化平台、遠控操作平台等陸續投入使用﹔實施“船邊放行、智能分流”作業模式,實現船舶靠港、海關作業並聯運行,提高了物流和通關效率。
果園港處在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長江黃金水道、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都在此銜接。
向東,可以到達長江經濟帶各港口城市。向西,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服務西部大開發,聯結中亞和歐洲地區。向南,可抵達東盟、南亞地區。果園港已成為西北地區貨物在重慶重要的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到達東盟地區最便捷的通道之一。向北,聯通中蒙俄經濟走廊,實現了果園港四向開放的完整閉環。
如今,果園港實現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快速通達。有了果園港這樣的大樞紐、大通道,身處內陸腹地的重慶,離世界越來越近。
(人民網記者吳成良、王禹蘅整理)
案例三
扎根中國,豐田投下發展“信任票”
講述人: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劉 鵬
1964年,通過廣交會平台,皇冠汽車首次進入中國市場,自此豐田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2024年,聚焦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豐田的燃料電池研發與生產專用工廠在北京投產。
60年時光荏苒,豐田有幸見証並參與了中國汽車產業從起步到發展、再到引領世界的整個歷程。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受益者,豐田已成為被中國車主信賴的汽車品牌之一,在整車制造銷售、技術研發、零部件生產、資源循環利用、金融服務等眾多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果。
今天,中國汽車產業在電動化、智能化的發展浪潮中,正在引領全球。豐田也在不斷強化先進技術本土化研發,在產學研等各領域不斷擴大中國本土“朋友圈”,在電動化、智能化、移動出行等方面與更多中國企業展開合作,共同研發生產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智電新車型,探索符合中國用戶需求的出行服務,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實現長期價值。
新技術催生新產業。近年來,全球范圍內興起氫能發展熱潮,中國也將氫能視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2024年,豐田中國氫能事業總部成立,豐田燃料電池研發與生產專用工廠在北京投產,這不僅是豐田在中國氫能事業發展的裡程碑,更是豐田向中國投出的一張“信任票”。
中國提出“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等政策舉措,讓豐田倍感振奮。作為外資企業,扎根中國、與中國汽車產業共同發展,是我們從未改變的目標。
(人民網記者李彤、孫陽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