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全民共享的國家公園(生態論苑)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日報》(2025年02月04日 第 07 版)
嚴格守護“最美國土”,堅持全民共建共享,國家公園將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幸福家園,給子孫后代留下寶貴自然遺產
在雨林深處觀賞高大“板根”、巨型“絞殺樹”,在黎族小院體驗特色風土人情……去年年底,海南環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公路正式通車,不僅將園區內的生態景觀、人文景觀“串珠成鏈”,也方便了居民出行、帶動了鄉村振興。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3年多來,我國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成效明顯、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生態功能持續向好。如何統籌保護和發展,讓生態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公眾,是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課題。
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的首要任務。發展要以保護為前提,通過高水平保護,國家公園良好的生態系統能產生清潔的空氣、干淨的水源,還具備重要的碳匯、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等功能,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也成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國家公園並非無人區、隔離區,全民共建共享、共同保護,全社會共同參與,是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的重要基礎。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員制度,讓牧民吃上“生態飯”﹔武夷山國家公園不斷壯大茶、旅、竹等綠色產業,健全和落實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積極探索保護優先、合理轉型的機制模式,國家公園周邊的社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國家公園范圍內獨特的自然景觀也為公眾提供了親近自然、欣賞自然、了解自然的空間。我國國家公園實行分區管控,核心保護區嚴格管理,在一般控制區適宜的區域,可以合理規劃科普教育、游憩、生態體驗等活動。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吉林片區,游客可以跟隨巡護員進入茫茫林海,收集紅外相機資料、辨識野生動物足跡﹔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的廣元唐家河園區內,人們有很大概率同野生動物“擦肩而過”“對望凝視”……首批5個國家公園在生態游憩、環境教育和自然體驗等方面取得了進展、積累了經驗。國家公園保護的價值和理念形成廣泛社會共識,凝聚起推動國家公園建設的各方力量,助力實現國家公園全民公益性目標。
根據《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嚴格守護“最美國土”,堅持全民共建共享,國家公園將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幸福家園,給子孫后代留下寶貴自然遺產,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筑牢生態根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