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嘗嘗我家的小吃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6月26日 第 12 版)
趙鴻雁。
高 佳攝
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明。
吳旭慶攝
王志洋。
王春蕾攝
楊雲金。
陳俊杰(右)指導兒子做蕎粉。
崔翔龍攝
張新彬。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受訪者提供
冷面碗裡的情結
■ 趙鴻雁 黑龍江雞西
晌午時分,我家的冷面館已經是人聲鼎沸,櫃台前點菜機噠噠作響。“干豆腐半盤,桔梗半盤,再來兩碗冷面!”伴隨著服務員的吆喝聲,一碗碗涼爽的冷面端上餐桌。
面館叫“大東江冷面館”,我守著這家店已三十年,算是這行裡的老手了。前不久還受邀參加第三十四屆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當時展位前排起了長隊,場面火爆。
1991年我家店門初開時,我專程請來朝鮮族老師傅金正太夫婦掌廚。他們揉面的手藝是祖輩傳下的真功夫:精選小麥粉配澱粉,兌水揉勻,機器現壓的面條“扑通”跳進沸鍋,撈起過冷水,澆上秘制冷湯。瓜絲、泡菜、辣椒醬層層鋪疊,最后醬牛肉穩穩落在碗心。
經過這些年,冷面碗裡盛著的早已不只是簡單的美食,更是一種情結。夏日午后,總見風塵仆仆的游子沖進店門:“快!一份冷面加雙份辣菜!”去年有個小伙去深圳打工,硬是在行李箱塞進五袋真空冷面:“半夜煮一碗,聽見湯水聲就像聽見了家鄉的流水潺潺。”
這股面香飄得更遠,離不開政策的東風。2024年,政府出台《關於支持“雞西大冷面”發展的若干措施》,讓老字號的發展插上翅膀,我們也順勢拿下“龍江老字號”“市級非遺”招牌。如今,真空包裝的冷面也乘電商快車駛向全國,僅去年在全市就賣出19.3萬袋。
1952年,朝鮮族夫婦在紅軍路支起雞西第一家冷面攤。為讓煤礦工人吃得舒坦,老師傅們把咸口與酸甜口糅成獨門風味。現在,全市200多家店年銷售額沖上8500萬元,北京、上海甚至日本街頭,都能遇見“雞西冷面”的招牌。
傍晚打烊時,我撫摸著斑駁的櫃台,這裡收留過礦工的汗漬,擦拭過游子的淚痕,也浸潤著雞西人最本真的煙火氣兒。若您來雞西看興凱湖,請一定拐進小店,面湯裡的酸甜咸鮮,辣菜中的油潤紅亮,便是雞西人捧給您最滾燙的日月星辰。
(本報記者 郭曉龍採訪整理)
創新傳承烤包子技藝
■ 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明 新疆和田
我今年36歲,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市烤包子第四代技藝傳承人。在和田,有句老話“不吃烤包子不算來和田”,這話一點兒不假。我們新疆烤包子,不僅在當地家喻戶曉,還成了游客來和田必打卡的美食。
我家的烤包子店開在和田市玉龍喀什鎮的主干道上。每天,隨著第一爐烤包子開賣,我的吆喝聲就響遍全街:“烤包子熟了!”聲音未落,店鋪前很快就排起長隊。
要說烤包子為啥好吃?羊肉是關鍵。制作烤包子,首選兩歲左右、肥瘦比例適中的羊。把羊肉切丁,再和羊尾油、洋蔥、孜然、黑胡椒、鹽均勻攪拌,這是烤包子最經典的餡料。洒鹽水給包子降溫后,順勢把它們貼在坑壁上,蓋上厚布,讓包子在300攝氏度的高溫火焰裡炙烤20分鐘左右。高溫讓包子皮迅速變得焦黃干脆,羊尾油融化成香濃湯汁,浸透肉餡,烤出的包子外焦裡嫩,口感絕佳。
每到周末或節假日,慕名來吃烤包子的人格外多。生意最好、最忙的時候就是周末,好多人帶著朋友來。我家的烤包子個頭大,和其他一些烤包子比,一個頂仨。一碗奶茶,配一個烤包子,是當地人最愛的早餐搭配,一個就能吃飽,管一頓沒問題。
這幾年,和田旅游很紅火,店裡每天都能迎來不少外地游客。包子出爐的時候,他們還會拍視頻分享。
我家的烤包子已傳承上百年了。記得小時候,爺爺就在這條街上開烤包子店,家裡又忙又熱鬧。這幾年,我一邊創新傳承烤包子技藝,一邊收了不少徒弟。20年來,我培養了100多人,他們大多在烏魯木齊、克拉瑪依,還有和田周邊縣市開烤包子店。
我真誠地邀請大家來和田,嘗嘗我家的烤包子!在這裡,你們不僅能品嘗到美味,還能感受到我們和田人民的熱情好客。我在和田,等你們來!
(本報記者 阿爾達克採訪整理)
老味兒面茶“轉著喝”
■ 王志洋 天津
我家住天津市河北區。江都路23號這家“廣興成上崗子面茶”鋪子,從我太爺爺那會兒就有了,算算150多年了。
每天凌晨4點,我店裡后廚的燈就亮了。頭一件事,就是給糜子米“洗個澡”。洗米急不得,必須讓它在淨水裡“睡”足24小時。泡好了,再用水磨細細碾成乳白色的米漿,碾完了也不能馬上用,得讓米漿再“睡”上一晝夜。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一步都不能省。圖快?那味兒可就不對了。
最見功夫的,就是熬漿。鍋裡水滾開了,把米漿倒進去,木勺不停地攪,一刻也不能停。大火催開,再轉成文火慢慢熬,得足足熬上45分鐘。米油一點點被熬出來,鍋裡的漿水慢慢變稠,最后凝成淡金色的膏子。
麻醬也有講究,我們堅持用“三七醬”——三成芝麻醬配上七成花生醬,稠了糊嘴,稀了挂不住香,這個比例剛剛好。
怎麼盛這碗面茶?先舀一勺滾燙的面茶墊底,再鋪上一層芝麻鹽。芝麻得燙透、去皮,炒到將香未溢的時候擀碎,鋪好芝麻鹽,再淋一道麻醬“封頂”,這叫“單料”。好些老主顧講究,要“雙料”,那就是盛到半碗時,先撒一層芝麻鹽、淋一道麻醬,待盛滿了,再鋪一層芝麻鹽、淋一道麻醬“蓋頂”。這樣料更足、味兒更厚。
關鍵來了,怎麼喝?咱天津衛的規矩,在個“轉”字。您得五指托著碗底,順著碗邊兒,轉著圈兒,小口小口地輕輕啜吸。麻醬的香、芝麻鹽的咸鮮,混著糜子溫厚的香氣,一起滑進喉嚨,那滋味兒才叫一個美。另一隻手捏根馃子,邊吸溜邊用馃子擦擦碗邊上挂著的麻醬。老祖宗傳下來的話:拿勺子攪和?那就露怯了,味兒全亂了!
累不累?說實話,真累。每天熬三四鍋面茶,站到下午一點多才能喘口氣。可看看吃得香噴噴、吸溜得順順當當的客人,心裡頭就熱乎。
更讓我高興的是,2019年,“廣興成上崗子面茶”入選河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這鍋百年老湯在滾著,幾代人的手藝在碗裡藏著。這老味道,就等著您轉著碗來品呢!
(本報記者 李家鼎採訪整理)
福鼎肉片講究多
■ 楊雲金 福建寧德
一碗好吃的福鼎肉片是啥樣?福鼎肉片是我們本地的一種傳統特色小吃,其肉片色澤白裡透紅,吃起來軟中帶彈,又不發硬發柴,在嘴裡咀嚼,帶出滿滿肉香。湯底調味也有講究,要放上香菜、生姜絲和胡椒粉,再加點本地米醋和黃椒,那滋味,叫一個酸辣清爽。
經營福鼎肉片小吃店11年,我發現,越來越多地方開起了福鼎肉片小吃店,無論是在福建還是在其他省份,福鼎肉片都受到不少顧客歡迎,我在省內外就開了20家店鋪。
制作一碗小小的福鼎肉片可有不少門道。用料要扎實,福鼎肉片由精肉和地瓜粉揉搓、捶打制成,精肉要選優質的豬后腿肉,地瓜粉最好用福鼎管陽鎮的高山地瓜粉,一斤肉放5到6兩的地瓜粉,精准配比,才能吃到充分的肉香味。制作工序也要規范標准,除了絞肉這道工序,我們店鋪的中央廚房堅持人工制作肉泥,我只要不出差,就幾乎天天泡在廠裡,自己上手制作,牢牢把控原料和制作工序。
對於當地人來說,福鼎肉片可以是深夜撫慰腸胃的一碗清爽熱湯,也可以是早晨開工前飽足的開胃一餐。我們在福鼎肉片湯裡能吃到用地瓜粉做成的面食“溜溜”,還可以是中午改換口味的不二選項。我們店就推出了拌福鼎肉片、福鼎肉片酸辣粉等創新菜式,深受年輕人喜愛,一家店一天最多時能賣上三四百碗。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福鼎肉片,我還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開設賬號,拍攝視頻教大家制作,通過網絡宣傳福鼎肉片。
可以說,在我們本地,幾乎每隔一街一巷,就有一家福鼎肉片店,各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滋味,隻有實地嘗嘗才知道。除了福鼎肉片,福鼎也還有許多特色小吃和菜品,牛肉丸、蜜餞雞翅、福鼎炒米粉等都非常值得一試。歡迎大家來福鼎,吃一碗鮮香軟彈的福鼎肉片!
(本報記者 施 鈺採訪整理)
蕎粉氤氳煙火氣
■ 陳俊杰 甘肅隴西
晨光透過我家作坊的窗戶,在灶台上投下細碎光斑。雖說腰背有些佝僂,雙手布滿老繭,但我仍堅持每日清晨陪著兒子制作蕎粉。鐵鍋裡,木勺在粉湯中劃出溫柔的弧線,白浪翻涌間漸漸化作翡翠色,最終凝成琥珀般透亮的光澤,氤氳的熱氣裹著麥香扑在臉上,這是我的幸福時刻。
我今年60歲,是甘肅省隴西縣鞏昌鎮的一名蕎粉手藝人。我記憶裡最深刻的畫面,是兒時跟著父親在作坊忙碌的身影。那時,我和弟弟挑著扁擔,走街串巷叫賣蕎粉。清脆的吆喝聲,混著蕎麥特有的清香,成了我童年最溫暖的底色。誰能想到,這份養家糊口的營生,竟成了我家幾代人割舍不斷的傳承。
如今,兒子陳飛鵬接過了制作的重任,女兒和兒媳則負責經營店鋪。一家人圍著這口老灶台,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兒子原本在外做裝修,2017年,他回到家鄉,跟我一起做蕎粉。這八年來,他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蕎粉上,每天至少產出150斤。
隴西蕎粉的制作工序,從選料到燜鍋,每一步都藏著幾代人的智慧。制作蕎粉容不得半點馬虎。搓料時,要把蕎粉珍子反復揉成細膩的糊狀﹔過籮時,得用清水一遍又一遍地淘洗﹔最關鍵的馓粉環節,火候、加鹼時機全憑多年經驗。稍有差錯,一鍋粉就全毀了。這些訣竅,我教了兒子無數遍,看著他如今游刃有余的樣子,我打心底高興。
店鋪裡,兒媳何婧總是手腳麻利地打包訂單。根據客人喜好,她能把蕎粉切成薄片,也能刮成細條。每天早上開門,不到傍晚就銷售一空。
閑暇時,我最愛和三歲的小孫子坐在院子裡吃蕎粉。小家伙吃得滿嘴紅油,還不忘伸手要我喂。看著子女們忙碌的身影,聽著店鋪裡傳來食客們的談笑聲,我也常常夾起一筷子晶瑩的蕎粉送入口中。酸辣鮮香在舌尖散開,這味道裡,有祖輩的堅守,有晚輩的傳承,更有我們一家人最珍貴的時光。
(本報記者 宋朝軍採訪整理)
“硬菜”變得接地氣
■ 張新彬 海南東方
我是土生土長的海南省東方市人。對我來說,童年是有香味的,那是一股炭火升騰、油脂在高溫下滋滋作響的濃郁焦香。30多年前,我父親在東方市農科路開了第一家烤乳豬店,烤乳豬的香味一直伴我長大。
很多人一聽烤乳豬,覺得這是逢年過節才能見到的大菜。但在海南,它卻是一種隨時解饞的“小吃”。我們不再隻賣整隻,更多的是按份、論斤來賣。很多本地人、外地游客,都會打包一小盒帶走,回去當下酒菜,或當解饞的零嘴,邊走邊吃。
一道“硬菜”,在我們這兒有了接地氣、生活化的一面,融入並構成了當地的風土人情。
東方烤乳豬憑借著“皮薄酥脆、肉質細嫩、肥而不膩”的獨特口感,在海南獨樹一幟。在我看來,腌制和燒烤,是賦予烤乳豬靈魂的關鍵步驟。
豬上烤架前,先要經歷一場“味覺的洗禮”。用蒜頭、生姜、南乳、老抽等二十多種香料調和的秘制腌料,均勻涂抹在乳豬全身,然后用鋼叉穩穩固定,在牆邊自然風干。
接下來,就是最考驗功力的烤制環節,這既是體力活,更是分寸毫厘間的技術活。在炭火的舔舐下,我必須心神專注,均勻地轉動鋼叉,精准掌控火候,直到它最終披上一層金黃香脆的“盔甲”,熱氣裹挾著香氣扑鼻而來,才算大功告成。
要品嘗地道的烤乳豬,本地人講究“一豬三吃”。一塊剛出爐的烤乳豬,搭配三種蘸料,就能解鎖三種截然不同的風味體驗。
蘸白糖,豬皮的酥脆和白糖的細膩融合,油脂的豐腴被恰到好處地中和,回味綿長﹔蘸酸甜辣醬,這是解膩開胃的“法寶”,能激發味蕾,讓人滿口生津﹔而最過癮的,莫過於蘸上特制的辣椒面,豬皮的酥、豬肉的嫩與干辣椒的火辣在口中碰撞,那才叫一個酣暢淋漓!
去年底,政府將農科路打造成了“烤乳豬美食街”,街道煥然一新,吸引了天南海北的食客來“打卡”。如今生意更好了,我們順勢擴大了店面,現在每天都樂呵呵的。
(本報記者 孫海天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