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我住的城市更宜居

2025年09月04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我住的城市更宜居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9月04日 第 12 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9月04日 第 12 版)

口袋公園帶來生活小幸福

■ 陳鳳偉 吉林通化

天氣轉涼,家不遠處的口袋公園內,小草染上了些許黃色,東北的秋即將到了。

前些天,這個位於通化市第一中學校附近的口袋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對於師生、家長和周邊居民而言,多了一處親近自然、放鬆休閑的好去處。

因愛好攝影,我的鏡頭記錄了這塊地從施工到竣工、由閑置到“熱鬧”的變化。此前,這塊地處於閑置狀態,環境雜亂,且因圍擋影響,附近路段的通行需繞行,給市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如今,封閉的圍擋被拆除,改造的口袋公園內,不僅添置了漂亮的花海景觀,還新修了“狀元棧道”,市民們更愛來這兒走走。

變化不止發生在這裡。如今,行走在市區,可謂是推門見綠、抬頭賞景、移步聞香,不經意間便能發現口袋公園帶來的驚喜。增綠意、添器械、辦活動,這些口袋公園,成為便利市民的幸福角落。

通化是一座山城,城區面積並不大。隨著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升,車輛越來越多,便捷停車曾一度成為咱老百姓的關切事。開車穿行於大街小巷,發現一些學校旁、商場邊的閑置地塊,如今新建起免費停車場,增添不少停車泊位,開車更便捷、停車更方便。

這些年,明顯感受到城市建設更具溫度。就拿日常出行的路來說,變化可不小。得益於政府進行的道路提升改造,重新鋪的瀝青路面平平整整,城區部分地段的人行道換成了防滑地磚,還清晰劃出非機動車道,騎車出行更安心,雨天散步更舒心。

今年是我搬到通化市區生活的第25個年頭。這些年我用鏡頭記錄下這座城市點點滴滴的變化,特色街區吸引八方游客,城市綠地裝滿居民笑臉……不少熟悉的老地方有了新身份,煥發出新活力。待秋意更濃、風景更美時,我期待著去新建好的口袋公園採風,記下這座宜居城市的小幸福。

(本報記者 鄭智文採訪整理)

企業嘗試和創新有了包容環境

■ 陳思渝 浙江杭州

我是杭州恆致創新智能科技集團旗下品牌驛公裡智能的首席技術官。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后,我選擇回國創業。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會選擇杭州市錢塘區的義蓬街道作為落腳點。我的回答很簡單:這裡有讓我實現技術理想的創新土壤。

3年前,我和創業伙伴選擇將公司從上海遷至義蓬。最初吸引我們的,是這裡務實的產業政策和完善的空間支持。我們從事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發,常常需要“敲敲打打”的實體場地。義蓬街道提供了生產研發一體化的空間,讓我們能快速推進從技術到產品的轉化。

更令我驚喜的是,這裡並非想象中的“產業孤島”,而是一座正在快速成長的新城。公司附近就是大商場,各類餐飲和購物選擇應有盡有,我能輕鬆享受不錯的生活體驗。江東大道、彩虹快速路等城市主干道與地鐵線構成了高效路網,不論去杭州主城、蕭山機場還是周邊城市都十分便捷。我經常出差,甚至往返海外,交通從不是負擔。

3年來,義蓬的城市配套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升。我剛來時,不少道路和商業項目還在建設中,如今已陸續投用,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我也關注到區域內教育和醫療資源正在加速布局,這讓我們對未來的生活品質更有信心。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街道的幫助,不僅協助解決場地、資源問題,還主動為新技術落地提供場景支持。比如我們最新研發的智能洗車系統,就被納入街道“民生實事工程”,幫助我們在真實場景中迭代產品。這種“第一個吃螃蟹”的支持,對創新企業來說無比珍貴。

工作之余,我也會去東沙湖邊走一走,感受自然與城市的融合﹔或是探索本地農家菜,品嘗新鮮的江東湖鮮——這種兼具現代便利與鄉土人情的生活節奏,讓我真正感受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在我看來,一座宜居的城市,不僅要滿足生活所需,更要為夢想提供成長的空間。義蓬正是這樣一個地方:它包容創新、支持嘗試,我願意在這裡繼續扎根。

(本報記者 竇 皓採訪整理)

城市的“韌性”讓人安心

■ 陳 薇 海南三亞

作為土生土長的三亞人,我經歷過不少台風,但上個月的“劍魚”,卻是記憶裡最猛烈的一次。看著全市景區、航運、商鋪都有序地暫停運營,我多了一份“一切盡在掌握”的從容。

台風到達當晚,風聲呼嘯,雨點噼裡啪啦地砸在窗上。和許多鄰居一樣,我們家也經歷了短暫的停水和跳閘,燈忽明忽暗,電壓不穩,空調和冰箱這樣的大塊頭都“罷工”了,手機信號也斷斷續續。我的心也懸到了嗓子眼,這麼厲害的台風,我們的城市,能挺得住嗎?

第二天一早,開窗向外看,小區裡許多幾十年的老樹都倒了,橫七豎八地躺著。可就在七八點鐘,樓下傳來了電鋸的嗡鳴聲。原來,物業的工作人員和許多鄰居,已經自發組織起來開始清理路障。

開車去上班時,更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城市主干道上雖然也有不少倒伏的樹木和斷裂的樹枝,但道路並沒有因此癱瘓。身穿橙色制服的環衛工人、手持工具的園林工人、開著搶險車的消防員,甚至還有來自海口、萬寧的支援隊伍,已經全面鋪開作業。

而最讓我心頭一熱的,是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中午時分,風雨雖歇,天氣卻愈發濕熱。路過一棟大樓,我看到一群前來支援的子弟兵,滿身泥濘,靠在牆邊席地而臥,短暫休息。那一瞬間,我的眼眶一下就濕了。

這座城市的“韌性”,超出了我的想象。沒過多久,全市的供水、供電就基本恢復正常。第二天,大型商場、超市就陸續開門營業,我看到有工作人員在巡查,確保菜價肉價平穩,各類生活物資供應充足。手機裡,政府的各種恢復通告不斷彈出,從道路清障進度到機場、港口復航信息,一切都公開透明,讓人心裡特別踏實。

這次台風,也讓我對“宜居”有了新的理解。它不僅是陽光沙灘、椰風海韻的愜意,更是在狂風暴雨來臨時,城市給予每一個普通市民的從容和底氣。

(本報記者 孫海天採訪整理)

人與自然在這裡和諧共生

■ 向 向 雲南騰沖

“放著老家的便利不要,偏在千裡之外的滇西小城扎根?”每次和老家的朋友視頻,他們總愛問。可隻有我知道,在雲南騰沖,我找到了“心”的落腳地。

我是湖北人,現在在雲南省騰沖市開民宿,也是個熱愛旅行的姑娘。2016年7月,我第一次來到騰沖旅游,就被這裡涼爽的氣候和推窗見綠的風景所吸引。騰沖森林覆蓋率高,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夏日溫度隻有20多攝氏度,是一座藏在群山懷抱裡的“寶藏”小城。離開的時候我想,這輩子要是能在這兒定居該多好。

沒想到,這念頭成了真。因為貪戀這裡的山水,我索性在和順鎮開了家民宿,后來又在東湖公園旁安了家——那是騰沖的城市公園,近幾年新建了公園步道。園內花草繁茂,早上我習慣去晨跑,迎接新的一天。

騰沖的每一個季節都讓人驚喜。春天,東湖公園旁邊路上海棠花盛開,每天回家都心情愉悅,這裡也被市民親切地稱為“海棠大道”。在騰沖居住快10年,我發現供市民休閑娛樂的城市公園越來越多,綠化帶中的植物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在騰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騰沖是全國文明城市。在和順鎮,居民保護環境的意識很強:自家門口要打掃干淨,垃圾入袋放在指定位置。北海濕地候鳥翔集,游客隻靜靜觀賞,並不打擾。我帶客人溯溪、徒步、露營時,也會多備幾個垃圾袋,連小朋友都知道“不能破壞環境”。

如今開民宿快10年了,常有客人問我“騰沖最吸引人的是什麼”。對我來說,是燦爛的陽光,是滿眼綠色的治愈,也是護綠向善的生活理念。騰沖於我,早不是詩裡的“遠方”,而是柴米油鹽裡都透著溫暖的家。

(本報記者 張 馳採訪整理)

“智慧生活”觸手可及

■ 魯 兵 河北雄安新區

2024年3月,我從北京來到雄安新區,加入新單位——中國大唐集團科技創新有限公司,擔任綜合管理部高級主管。我們公司也是集團首批疏解至雄安的央企子公司之一。

公司科技屬性強,因此我對雄安新區各類科技應用場景格外關注。一年多來,我看到越來越多的智能場景融入日常,顯著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我愈發感受到這座新城的魅力,也安排妻子和女兒相繼過來團聚。

比如,搬入新家后,水、電、燃氣、採暖費等各類費用都可以通過“雄安繳費通”小程序“一鍵綁定”“一鍵繳納”。賬戶余額不足時,我還會收到短信提醒。小程序還不定期推出優惠活動,不久前我剛繳完本年度採暖費,就享受了80元的減免。

平時開車通勤或出游,手機導航常會提示:“前方綠波路段,可直行通過紅綠燈路口。”在雄安,堵車成了稀罕事。“綠波路段”的常態化,得益於雄安新區覆蓋數百公裡的“數字道路”。通過全域感知設備與智能調度系統,交通得以實時優化。

我們公司位於雄安商務服務中心,旁邊有一家咖啡店。每天早上路過,我都會順手買一杯咖啡。令我驚喜的是,這裡咖啡制作也用上了先進技術。吧台內有一台名為“咖大師”的機器人,接收指令后,它能自己動手精准完成磨粉、置壺、注水、沖泡等一系列操作,科技感十足。

在路上,我還常遇到無人快遞車。它們造型小巧、行動靈活,經過時還會貼心提示:“車輛啟動,請注意安全。”有朋友跟我說,他入住附近酒店時,還有機器人將快遞送至房間門口,“敲門”提醒取件。

最近,雄安新區正式上線“雄安見”小程序,本地的特色餐飲、景點門票等信息一應俱全,還能智能規劃路線。老家親戚來玩時,我就通過它輕鬆安排行程,特別方便。

生活在雄安,每天都會為這座智慧城市的細節感到驚喜。我深信,“妙不可言、心向往之”不僅是雄安的現在,更是即將展開的未來。

(本報記者 張騰揚採訪整理)

楹聯傳承城市的厚重文脈

■ 趙俊福 甘肅臨洮

早上登東山是很多臨洮群眾的晨練項目,我也不例外,幾乎每天都去。這裡的東山指的是臨洮的岳麓山。

不久前,我剛到山上,就見幾個年輕人正圍著柱上的楹聯琢磨。我湊過去,向大家解讀了一句:“‘登山逐夢同,湘中隴上’是指湖南岳麓山和臨洮岳麓山。”他們拉著我要多說幾句,我欣然接受,一口氣講解了幾十副,年輕人們聽得津津有味。

岳麓山上現有400余副名聯、160多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明代楊繼盛在臨洮寫的“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副楹聯在本地被公認為千古名聯,現在就挂在超然書院門口。每次走到書院門口,我都要停一下、讀一遍。

山川河岳,處處入聯。上接千古傳承,下啟時代新風,臨洮人借小小楹聯,串起歲月長河中崇德向善的美好品質,它們好看好讀、有趣有味。

臨洮把楹聯文化融入了城市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在景區、學校、街道、廣場、公園等場所共懸挂著1500多副楹聯,都是應景之作。比如,萬紀小學門口的“行出於心,心歸於善﹔功成惟志,志得惟勤”,椒山小學的“讀聖賢書立高遠志,行仁義事存孝忠心”,都是以質朴的語言引導。

正因為“步步有匾聯”,臨洮縣城“處處翰墨香”。自然而然地,談聯論對、品書賞字成了當地人茶余飯后的休閑方式。全國各地的很多游客慕名而來,我有時還去講解,帶大家拍攝臨洮各處的匾聯,品嘗熱涼面、洋芋攪團,大家常常夸臨洮“不愧是隴上文化名城”。

我鄰居家有個小姑娘叫朵朵,今年小學五年級。過年時她們家貼春聯,我問她:“朵朵,你會貼對聯不?能分得清上下聯嗎?”小姑娘張口就來:“仄聲結尾的是上聯,平聲結尾的是下聯。”同時,她自己也寫了一副對聯“腳繞青芽走,手撿廢紙歸”,配了插畫貼在教室后牆。

平平仄仄、音韻流轉,楹聯講述的不僅是鮮活生動的城市故事,更是厚重綿長的城市文脈傳承。

(本報記者 宋朝軍採訪整理)

本版圖片除標注外,均為受訪者供圖

本版背景圖片由AI生成

(責編:劉楊、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