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山脚下,停着好多“船”(走进传统村落)

本报记者 董泽扬
2025年09月06日08:4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山脚下,停着好多“船”(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6日 第 07 版)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6日 第 07 版)

图①:海南环岛旅游公路莺歌踏浪驿站的船型屋民宿。

张 茂摄

图②:白查村的船型屋。

人民网记者 孟凡盛摄

图③:白查村村民在修缮船型屋。

周小凯摄

走过海南省东方市的山峦田野、茂密椰林,有一处村落恰似港口,在阳光照射下,伸展绿色的臂弯,将一只只金色“小船”拥揽入怀,这就是江边乡白查村。

这一只只“小船”,正是当地黎族人民的船型屋。从黎族人民的世代居所,到如今营造技艺的载体,船型屋的发展,让藏于热带雨林的白查村被更多人看见。因屋有名、聚人兴业,近年来,当地在守护乡愁记忆的同时,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喜迎八方宾客。2012年,白查村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编 者

坐落在玉龙山脚的白查村,三面环山,包裹在绿树与农田之中。在黎语的方言中,“白查”叫作“别岔”,“别”是指有水的泥田,“岔”意为厚皮树。村庄与此为邻,故名。

漫步村庄内,椰树与三角梅相伴的村道旁,一间间房屋错落有致。因茅草覆顶,屋檐接地,檐墙合一,形似船底,这些屋子得名“船型屋”。

屋有名

村居修缮如初

在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市级传承人符打因的带领下,走进一间船型屋,只见3根高柱将房屋分成前后两截,与房屋两侧的6根矮柱共同支撑起屋顶。符打因说,搭建一间船型屋,要以格木、麻竹等作骨架,用红泥与草根混合的泥浆筑墙,最后再将茅草或葵叶有序叠放,覆盖在由白藤编织而成的拱顶上。

当地气候潮湿多雨,植被丰富,建筑取材方便,却也给船型屋的防腐、防虫带来了挑战。怎么办?

东方市博物馆馆长秦巍介绍,船型屋内有“三石灶”,蒸煮食物的灶烟能让屋内保持暖和干燥,防止虫蛀。只要有人居住,船型屋一般要8年才需要大规模修缮。

2008年,“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白查村进行文物普查登记,登记后,船型屋每两年修缮一次,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风貌,白查村也因此保存了当地规模最大的船型屋聚落。

人聚力

技艺薪火相传

将一捆茅草对齐,插在三瓣竹片之间,再用藤条绑结固定,符打因正演示如何编织茅草顶,这是黎族船型屋营造过程中较为费时费力的一道工序。“一家人住的船型屋,要用到约180片茅草,一个人一天最多编10片。”

符打因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船型屋营造技艺,对船型屋有深厚的情感。

“2020年前后,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只剩5名传承人,不仅难以满足船型屋修缮需求,技艺还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东方市文化馆非遗室主任陈荣川回忆,在上级支持下,他们通过办培训班、出书研讨等方式,让这门技艺为更多人了解、掌握。

培训班多在村里办,每年10余期,每期3至5天。培训班学员边培训边修缮,参与搭建框架、和泥、砌墙、房顶铺茅草等主要步骤。当地还编写了学习资料《船型屋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便于学员掌握。

如今,东方市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队伍扩大至20余人,周边乡镇掌握营造技艺的青年已超过200人。

业兴起

宾客纷至沓来

基石垫底、悬空地上,一层屋顶密封,再一层屋顶防雨,白查村内的谷仓既能防鼠也能防潮。探头往谷仓里望去,来自山东青岛的游客邱女士和朋友们既感叹于村内屋舍的巧妙构造,也感动于船型屋背后的故事。

“我们一路自驾,按照网上的推荐,直奔白查村。这些船型屋各有分工,很有特色。”邱女士说。

得益于去年通车的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像邱女士这样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在保护范围外修建起白查驿站、博物馆、研学基地等设施,并进一步盘活民宿资源,引入黎锦、藤编等手工艺品,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吃上“旅游饭”。每逢黎族传统节日山栏节、“三月三”等,村内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用祝酒歌的节奏和着竹竿舞的节拍,欢迎八方宾客。

2022年,“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白查村成为世界遗产申报的提名地。2025年6月,为加强双遗产提名地保护与管理工作,《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保护管理规划》印发,白查村与五指山市初保村、昌江黎族自治县洪水村等黎族传统聚落被纳入科学分区保护。

漫步村内,一个剧组正在取景拍摄,几名身着黎族传统服饰的妇女正在船型屋前纺线织锦。一队高校师生带上皮尺、测绘本和摄像机,正在村内调研……每当有客人来访,村民们都会热情接待、分享心得,这如船的屋舍、如梭子般的村庄,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想象,连接着故乡与远方。

(责编:蒋成柳、潘惠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