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清明催生另類"商機" 海口多陵園現代勞掃墓

    隨著清明節的臨近,各墓區、陵園陸續迎來掃墓高峰。代人描紅墓碑、除草、推銷花束、引路進入墓區停車......

清明期間海南全島有雨 外出祭祖多加防范

    “清明時節雨紛紛”,或將成為今年海南清明節期間天氣的寫照,記者3日上午從海南省氣象台了解到,受冷空氣影響,清明節當天......

海口多條清明公交專線4日6:30開通 禁滯站

    清明節臨近,為確保公共交通有序,實現“文明低碳祭祀”,4日至6日,海口市交通運輸和港航管理局將增設多條公交專線和上落點。

 動態信息

清明由來與傳說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國漢族傳統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后來民間亦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

網上祭奠

清明習俗

  春風十裡,梨花風起,蕎麥青青——這是清明節氣的物候。此時,花都綻開了,明前茶待採了。
  清明生發三次演變,一變:從物候學上的節氣清明,變成傳統文化中的節日清明﹔二變:由萬物的氣清景明之象,變為世人的悲欣交集之感﹔三變:文化內涵、習俗活動日益多元化,祭奠先人只是其中之一。
  我們不禁要問:清明節的文化內涵這麼多,它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清明傳統的習俗活動如此多,為何現代人還是感覺內容較單調?怎樣才能分流每年的“清明祭掃、出行大潮”?復興清明節文化,要點在哪裡?
  對阡陌縱橫的農業中國來說,清明是刀耕火種的一個節氣﹔對忠孝仁義的道德中國來說,清明是緬懷先祖的一種祭掃﹔對許多上班族而言,清明是外出踏青游玩的節假日。清明是“節假日、節日、節氣”的三合一,也是“悲、欣”一體——既有緬懷逝人的悲痛淚水,又有踏青嬉戲的言笑晏晏。
  在所有的傳統節日中,最具矛盾色彩的莫過於清明節了。人們可以將祭奠和出游合而為一,祭掃完畢則游春賞景,並且大快朵頤盡興而歸,絲毫不覺得有何不妥。就此,唐高宗時就下過一道詔令表示不滿,說“既玷風猷,並宜禁斷”,意思是說“有損風教德化,應當嚴格區隔開”。
  但聯想起中國人稱“喪事”為“白喜事”,就能明白悲傷和喜悅同存的道理。即為的是用喜慶、熱鬧的氣氛沖淡喪失親人的悲慟。正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轉悲為欣,是中國人境界的體現。 這和清明節的演變有關。各地的清明風俗習慣林林總總,但概括起來就是三個方面:祭祀、游樂、飲食。這三方面其實就揭示了清明節的演變軌跡。
  簡單說來,最初清明只是一個提醒農民進行春耕春種的節氣,后來逐漸與寒食節和上巳節融為一體。在唐宋時期形成了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囊括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諸多內容的傳統節日,並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綜合性重大民俗節日。可以說,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