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影響:美航天局稱贊人類探測器登陸彗星為“突破性時刻”
背景資料:“羅塞塔”計劃始於1993年 前后耗資約13億歐元
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誕生於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初期。與地球上地質變化頻繁不同,彗星上變化較少,就像一個飛行的“冰箱”,保存著最原始的物質。彗星一般都遠離太陽,其“生命”中最靠近太陽可能隻有一次。因此要選擇一顆現在靠近太陽、但此前很久沒有靠近太陽的彗星。
“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現距離地球約5億公裡。初步照片顯示,彗星表面充滿大量石塊、岩壁和凹坑,地表還升騰著氣流和塵埃。“菲萊”著陸時曾兩次彈跳,即進行了三次著陸。當時“菲萊”的冷氣推動器也無法啟動,而且用於固定“菲萊”的“魚叉”裝置沒有發射,“菲萊”並未固定在彗星表面上,但狀態看似穩定已傳回數據。整個探測任務將持續至2015年12月。不過,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將於2015年8月13日達到近日點,屆時由於溫度過高,“菲萊”預計將被燒毀。
“菲萊”首先獲取的數據和信息包括:著陸地點的全景照片、著陸點周圍地表的三維高清影像、彗星表層及深層物質成分。此外,“菲萊”還將分析彗星表面的電性和力學特征。與此同時,正圍繞彗星運轉的“羅塞塔”探測器也將從遠處觀察彗星。“羅塞塔”與“菲萊”的觀測結果將相互補充、印証。兩者還將隔著彗星傳送低頻無線電信號,並借此探測彗星的內部結構。
2004年3月,“羅塞塔”探測器由一枚阿麗亞娜5型火箭運載,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任務是在2014年追上目標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並釋放著陸器“菲萊”。
2005年3月,“羅塞塔”探測器首次借助地球引力改變速度和軌道,並於2007年分別向火星和地球“借力”調整飛行。
2008年9月,“羅塞塔”探測器近距離飛掠小行星“斯坦斯”,用所攜導航相機及光學和紅外成像系統對其進行全方位觀測,並將數據傳回歐洲航天局。
2010年7月,“羅塞塔”近距離飛掠小行星“魯特西亞”,並傳回首批高清照片。
2011年6月,為節省能源,“羅塞塔”探測器進入“深度睡眠”。直至2014年1月,休眠31個月的“羅塞塔”被歐洲航天局喚醒。
2014年3月,同樣自2011年6月進入休眠狀態的著陸器“菲萊”被喚醒,以便為年底著陸做好准備。
2014年7月,“羅塞塔”距目標彗星1.4萬公裡時拍攝的照片顯示,“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由兩部分連接而成,形似一隻橡皮鴨。同年8月,已飛行超過64億公裡的“羅塞塔”成功進入目標彗星的運行軌道。
2014年9月,科學家在上述“橡皮鴨”彗星的頭部為“菲萊”選定著陸點。
2014年11月12日,“羅塞塔”與“菲萊”分離,“菲萊”借助目標彗星的引力飛向著陸點。
歐航局彗星探測器“羅塞塔”分離的“菲萊”著陸器,於北京時間13日零時5分許確認成功登陸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以下簡稱67P)。這是人造探測器首次登陸一顆彗星。“羅塞塔”計劃開始於1993年,前后耗資約13億歐元。一些媒體把“羅塞塔”的探測任務形容為“一場賭注”。科學家希望借此了解形成於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彗星,進一步探究太陽系甚至人類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