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百越地區(即今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該地區在端午日有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族圖騰祭祀的習俗。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

          紀念屈原。 戰國時期,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未能實現,被削職流放,后楚國亡,屈原內心痛苦,於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種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 春秋時期,伍子胥楚國人,因遭讒言陷害,被賜死。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惡日禁忌說。 端午節即農歷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開端,古人形容此間“惡月惡日”“五毒盡出”,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源於蓄蘭沐浴說。 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源於勾踐操練水軍說。 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 《事物原始》引《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