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風雨歷程,70年砥礪奮進,新中國取得了世界矚目的發展成就。三亞海棠區也由濱海漁村發展成為“國家海岸”國際休閑度假區。為展現海棠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象、新風貌、新成就。國慶節來臨之際,三亞市海棠區聯合人民網海南頻道,尋找了多位在海棠區工作或生活的名叫“國慶”或者國慶節當天出生的人,從他們的視角來反映新中國和三亞海棠區70年來的滄桑巨變,用他們的語言來講述他們的人生故事,他們和祖國的故事,他們和海棠區的故事。
三亞海棠區:紅色熱土譜寫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三亞海棠區緊跟時代步伐砥礪前行,抓住“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島建設”“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等重大歷史機遇,實現華麗轉身,形成三亞改革創新的開放高地。
未來的海棠區,正朝著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推進“改革開放標杆區 、產業轉型升級先行區、城鄉融合引領區、生態環保示范區、民生幸福實惠區”五大標杆建設,打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國際化創新城區。
骨子裡傳承著紅色基因的海棠區人民,繼承了革命先烈們砥礪前行的進取精神,正以奮發、昂揚之姿續寫紅色熱土的新篇章。
水上教練湯國慶: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湯國慶是一名水上項目教練員,在碧水藍天交映的蜈支洲島工作。和眾多海棠灣本地人一樣,湯國慶在自己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2005年,海棠灣被定位為“國家海岸—國際休閑度假區”。2008年,海棠灣以“一張藍圖繪到底”開發模式迎來了實質性開發建設。得益於自然、旅游等資源優勢,短短數年間,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得以加速發展。“國家海岸”迅速成為海南一個新興的高端旅游度假區。旅游產業的發展,讓“旅游就業”的空間更廣闊,海棠區越來越多的漁民“洗腳上岸”,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湯國慶便是其中之一。
龍江村老支書高方奇:我和新中國"同歲"
“我今年70歲了,很榮幸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歲’!”在自家的小院裡,三亞市海棠區龍江村委會的老支書高方奇熱情地招呼記者坐下,給記者講述龍江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方奇說,2008年后,海棠灣開啟“蝶變之路”,伴隨著區域發展模式的轉型,附近很多農民也完成了“華麗轉身”,在家門口的酒店、商場、游樂場上起了班,高方奇的兒子就是其中一員。
見証了龍江村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方奇現在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家裡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也都有新的發展,“有房住,有錢賺,又可以出外做工,我們以后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老支書黎伯牛:我見証了海棠灣騰飛
“我是‘六零后’的海棠灣人,很有幸,我見証了海棠灣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說起海棠灣的發展,三亞海棠區龍江村老支書黎伯牛滿臉的自豪。
1962年國慶節出生的黎伯牛,做夢都沒想到現在的日子會這麼好。因為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吃的穿的都得靠自己。“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家旁邊就有市場,基本上各種生活用品都有。”如今的黎伯牛居住在干淨整潔的安置區,一棟棟小樓鱗次櫛比,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讓他感嘆“比城裡人日子還好。”
后來,黎伯牛開始進入村委會工作,日子過得不溫不火,直到發展的春風吹到海棠灣,見証了海棠灣“騰飛”的時刻。
三亞教師王永杰:我的人生規劃在海棠灣
“國家大慶,家庭小慶,年紀越大,越感覺到能與新中國同慶生,這種聯結意義非凡!”說起國慶,三亞中瑞酒店管理學院心理咨詢老師的王永杰感觸頗深。
1984年國慶節,王永杰出生在河南周口一個教師家庭,本來父母屬意取名“國慶”,因為是女孩才改了名字。
“海棠區這兩年發展太快了,我對這裡發展前景很有信心”王永杰感慨道。從河南到海南,王永杰一步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成為一名大學教師,繼續追尋著自己向往的生活,書寫著屬於自己的人生。她說,“我選擇留在三亞,留在海棠灣,因為我的人生規劃已經寫在這裡。”
范國慶:想把父母接到三亞來安家
我很喜歡三亞,在這裡讀書三年認識了很多朋友,感受了南北氣候差異和文化差異,我很享受這個過程。”范國慶是一位來自黑龍江的年輕姑娘,正在三亞學院旅游管理系讀大三的她已經在三亞海昌夢幻不夜城商品部實習兩個多月。
“海棠區是首屈一指的國家海岸,這裡聚集了好多旅游新業態,未來肯定會有不錯的發展,我很看好這裡,畢業以后做個導游。”范國慶笑著說。
“等我成為一名真正的導游,打拼幾年后,打算把父母接到三亞來。跟我住在一起。”范國慶已經憧憬起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