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方言逝與留

海南方言逝與留

    在海南大地上,眾多語言和方言猶如島上獨特炫麗的熱帶景觀交相輝映。鄉音裡有割不斷的鄉情和鄉愁,有人們終生難忘的故土記憶。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方言日漸式微。如何保護傳承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一直是備受社會關注的話題。根據教育部、國家語委的部署,2016年—2020年,海南省開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海南項目,這是海南省首次開展如此大規模的語言調查工作。海南島上有多少種語言和方言,哪些正面臨瀕危境地?如何尋找最純正的發音人,更好地留住正在消逝的鄉音鄉情?【詳細】

生活在這座熱帶島嶼上的你,會講幾種話?

海南是個語言寶庫
  目前,海南島上的居民多為雙語人或多語人。根據教育部語用司抽樣統計,2020年全國普通話普及率為80.72%,海南省普通話普及率為82.0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除了普通話外,海南話是島上居民使用最多的方言。《海南周刊》曾開展過“尋找海南方言達人”的報道,儋州市一位方言達人能講軍話、儋州話、客家話、臨高話、海南話、普通話、黎語、苗語8種話。 
  看似難登大雅之堂的海南方言中,隱藏著許多隱秘的文化密碼。例如,講海南話的人,常常覺得自己日常所用的口語中,有許多寫不出相應的字,或者跟普通話差距較大。這當中一個原因就是海南方言保存了很豐富的古代語詞。【詳細】
你還會說方言嗎?
  “肚裡無筑,就像缸內無米”“口是天才,友吃友來”……隨著社會的變遷,海南的不少方言俚語,隨著老一輩人的逐漸逝去和普通話的普及已經很少被提及,許多年輕人甚至從來沒有聽說過。很多人如今聽不懂、不會說方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的場景可能也會隨之消逝。 
  目前,海南方言處於豐富性和瀕危性共存的狀態。一方面,海南方言資源十分豐富﹔另一方面,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正在迅速消失。目前,在海南,老年人以說方言為主,中青年可以說方言和普通話,少年兒童以說普通話為主,這種發展趨勢還在不斷加強。【詳細】
“語保工程”:一場語言保護的及時雨
  根據教育部、國家語委的部署,從2016年至2020年,我省開展“語保工程”海南項目。海南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語言文字應用管理處)處長陳振華表示,該項目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尋找方言發音人,收集記錄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和口頭語言文化的實態語料,通過科學整理和加工,建成大規模、可持續增長的多媒體語言資源庫,進而推進深度開發應用。【詳細】

尋找最純正的方言發音人 錄制最地道的海南方言

征召發音人 越“土”越地道
  為了保証方言調查的准確性和代表性,按照要求,一個調查點的發音人包括兩名55歲—65歲的老年人和兩名25歲—35歲的年輕人,男女各半。根據省教育廳的征召要求,“語保工程”海南項目方言發音人要符合眾多條件:發音人要能說地道的本地方言﹔在本地出生和長大,家庭語言環境單純,本人祖輩兩代以上及配偶均為本地人,且無在外地一年以上生活經歷等。除男、女青年方言發音人可以因求學離鄉外,中老年方言發音人不能有在市(縣)以外地區單次連續長住一年以上時間的經歷。【詳細】
尋找發音人 眾裡尋他千百度
  方言發音人要符合眾多條件,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合適的人選,過程十分艱辛,用“眾裡尋他千百度”來形容也不過分。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王彩說,2019年,他在五指山市尋找發音人的過程中嘗試了多種方式,包括在當地廣播電視台發布發音人遴選信息,通過教育局發動市區中小學校長“海選”發音人,但是都一無所獲。后來,他們又到社區居委會和街頭巷尾的老爸茶店物色發音人,幾天下來依舊無果。【詳細】
錄制發音 記錄最地道的方言
  為了確保方言的確定性和代表性,確定一名發音人前,要經過專業、繁瑣的測試。不過,層層篩選確定發音人,這只是萬裡長征中的第一步,在攝錄過程中專家團隊還要面臨許多挑戰。   
  張惠英回憶,當年發音人參加錄音、錄像時,正值最炎熱的暑期。“攝錄期間,背景噪音不能太大,蟬鳴鳥叫、汽車喇叭聲甚至連空調聲都可能對錄制造成干擾。”張惠英說,為了確保錄制效果,他們在海南最炎熱的夏天隻能關緊門窗,不能開空調和電扇,錄一遍下來,團隊成員身上的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詳細】

付馬話是海南使用人口最少、最小眾的瀕危方言

解密海南最小眾瀕危語付馬話
  在海南西部的東方市四更鎮,有一個叫付馬村的地方。這個有近500戶、2000多人的村庄,村道寬敞整潔,處處鮮花綻放,繪就了一幅現代美麗鄉村畫卷。 
  付馬村當地人交流使用的付馬話,外界大多無法聽懂。歲月更迭,付馬村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早已與其他地區交融同化,唯獨話語仍然自成體系。付馬話是海南使用人口最少、最小眾的瀕危方言,這一根植於村民生命中的文化密碼在瀕危中傳承。【詳細】
付馬話的前世今生
  第一次聽說付馬話的人,容易誤為“駙馬”,其實“付馬”與帝婿駙馬沒有什麼關系。付馬話的名稱源自付馬村,付馬村的人自己喚做“俺村話”,對外就叫“付馬話”。
  付馬話是付馬村人獨特的文化印記。 付馬村的村名由“英德”而來,“英德”是早期講哥隆話的人對老付馬村稱呼的音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編撰的《昌化縣志》中有“附馬村”的記載。“附馬”原義是“以馬代步”,“付馬”由“附馬”演變而來。【詳細】
村中多為多語人
  一直都在村裡工作生活的蒙業明除了能流利說出母語付馬話,對於海南話、廣州話、儋州話、哥隆話等方言也能信手拈來。同村多數村民大都是懂得三種或三種以上方言的多語人(能夠使用三種或三種以上語言的人)。 
  蒙業明把這種語言的天賦,歸功於村裡所講的付馬話。這種獨樹一幟的方言,似乎存在一種神秘的語言密碼。蒙業明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村裡不少孩子在外語學習上也成績突出,具有優秀的語言天賦。”【詳細】
傳承中的瀕危語
  付馬話是海南使用人口最少、最小眾的瀕危方言。近日,76歲的付馬村村民吉保堂,帶著孫子在村裡的涼亭中休息。他告訴記者,村裡交流主要還是靠付馬話,村裡的小孩也都基本會說。 
  目前,從付馬話的使用情況來看,村中的老年、中年、青年多會講付馬話,在外地生活的幼兒則不太會講。哥隆話和付馬話一樣,是村裡各個年齡段都能使用的語言。四五十歲以下的付馬村人,幾乎都會講普通話。村裡每個人都是多語人,這也為付馬話輕鬆吸收、接納周邊語言的成分提供了方便。【詳細】

有識之士提建議 希望能留住海南方言的“音容笑貌”

留住方言的音容笑貌
  省政協委員、海南省作家協會主席、《天涯》雜志社社長梅國雲表示,早在2012年,他就在微博上關注這個問題了,“當時,《天涯》雜志編輯林森告訴我,他到黎族地區發現,年輕人基本上都出去務工了,說黎話、唱黎歌的老人越來越少。如果再不重視方言的保護,若干年后方言將會消失。針對這個問題,我與比較熟悉海南方言的作家崽崽也有過深入交流,深感方言保護的緊迫性。”【詳細】
大眾是語言保護主力軍
  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王彩看來,除了系統性、專業性記錄和保護方言,如何讓逐漸式微的方言重新“活”起來,同樣值得深思與研究。 
  “社會大眾是語言的使用者和傳承者,也是語言保護的主力軍。”王彩認為,語言保護應該回到生活的常態和語言的實態,在薪火相傳的自然言說中,讓社會大眾成為語言保護和傳承的主角。【詳細】
留住鄉音需多方發力
  採訪過程中,有關專家認為,相關職能部門的主動作為至關重要。海南師范大學退休教授、方言研究專家張惠英長期專注海南語言的研究。雖已至耄耋之年,她卻仍然保持著對海南語言研究的熱情。來瓊近30年,她用一篇篇論文和一本本專著探尋海南語言裡的文化密碼。 
  “自2015年起,教育部、國家語委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以下簡稱‘語保工程’),目的是貫徹黨和國家關於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精神。”張惠英說,海南從2016年啟動“語保工程”海南項目,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官方組織開展這麼大規模的語言保護項目,無疑為社會培養、儲備了一批優秀的語言學人才。”【詳細】
文字、圖片來源:海南日報   編輯:陳海燕   設計:符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