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豆樹下傳唱崖州民歌。資料圖
專家團隊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記錄海南語言資源。
作為海南鄉音的代表,瓊劇在海南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記者 徐珊珊 攝
孩子們跟著長輩學唱崖州民歌。資料圖
馮法強(左二)和團隊成員對軍話發音人進行紙筆調查。
東方軍話發音人參加“語保工程”海南項目方言錄制。
以儋州方言演唱的儋州調聲節奏明快、感情熱烈。 記者 李天平 攝
編者按
南溟奇甸,孤懸海外,島嶼被海水重重包圍的同時,也成為許多人的抵達之地。歷史悠久的海南島,歷來是一座開放的島嶼,以漢族為主體的移民連續不斷遷徙上島,生息繁衍,融合同化。這不僅造就了多色調的人文景觀,也形成了眾多各種體系的海南語言和方言。
在海南大地上,眾多語言和方言猶如島上獨特炫麗的熱帶景觀交相輝映。鄉音裡有割不斷的鄉情和鄉愁,有人們終生難忘的故土記憶。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方言日漸式微。如何保護傳承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一直是備受社會關注的話題。
根據教育部、國家語委的部署,2016年—2020年,我省開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簡稱“語保工程”)海南項目,這是我省首次開展如此大規模的語言調查工作。海南島上有多少種語言和方言,哪些正面臨瀕危境地?如何尋找最純正的發音人,更好地留住正在消逝的鄉音鄉情?本期《海南周刊》帶您了解海南語言資源保護背后的故事。
A
海南是個語言寶庫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移民文化,導致海南島的語言和方言有其獨特的發展狀態。生活在這座熱帶島嶼上的你,會講幾種話?
暨南大學教授劉新中在博士論文《海南閩語的語音研究》一文中指出,海南居民使用的語言和方言共有以下14種:黎語、村話(哥隆話)、那月話、海南苗語、臨高話、回輝話、海南閩語(海南話,海南島漢族居民使用的主要漢語方言,適用范圍幾乎通行全島)、儋州話、軍話、客家話、邁話、疍家話、付馬話和普通話。
目前,海南島上的居民多為雙語人或多語人。根據教育部語用司抽樣統計,2020年全國普通話普及率為80.72%,海南省普通話普及率為82.0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除了普通話外,海南話是島上居民使用最多的方言。《海南周刊》曾開展過“尋找海南方言達人”的報道,儋州市一位方言達人能講軍話、儋州話、客家話、臨高話、海南話、普通話、黎語、苗語8種話。
看似難登大雅之堂的海南方言中,隱藏著許多隱秘的文化密碼。例如,講海南話的人,常常覺得自己日常所用的口語中,有許多寫不出相應的字,或者跟普通話差距較大。這當中一個原因就是海南方言保存了很豐富的古代語詞。
語言研究學者陳波在《海南歷史文化大系·社會卷·海南方言研究》一書中指出,海南話中保留了豐富的古語詞。譬如,“嘴巴”海南話用的是“喙”字,“夜晚”用的是“暝”字。這些字於古音古義都是相符的。其他的還有晏(晚)、曝(晒)、鉸刀(剪刀)等方言詞語。此外,海南話中還有一批外語借詞。海南是我國著名僑鄉,華僑從海外帶回來不少外語詞。例如:奧賽(英語outside,出界),波(英語ball,球),令(英語ring,輪圈),邁(法語metre,米),浪(法語laine,毛線)等。
跟普通話一樣, 海南話的修飾語素一般前置。但也有不少修飾語素后置的情況,例如:鴨雄(公鴨),咖啡烏(黑咖啡),人客(客人),鞋韂(拖鞋),錢千(千元),菜落(遺棄掉地的菜)。這種詞序在稱謂方面用得更普遍,如:姐蘭(阿蘭姐),哥三(三哥),爹五(五爹),伯爹堅(阿堅伯)等。
“語保工程”海南項目首席專家、海南師范大學副教授馮法強表示,海南被眾多語言專家視為語言寶庫,擁有獨特的研究價值。一般認為,除了黎語是在本島形成以外,其他語言和方言都是不同時期從島外遷移到海南島而逐漸形成的。外來人口登島后,由於相對封閉的環境,不同語言和方言在此落地生根發展壯大,走上獨立的發展道路,理論上必然保留了很多早期語言的信息。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人群在島上生活交流,其語言也在島上接觸、影響和競爭,因此產生了一些奇特現象,很多語言“似漢非漢”,很多方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歸屬成疑。這其中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哪些是早期遺留,哪些是后期接觸產生的?遺留和接觸的具體過程如何?這些問題是當前語言研究的熱點問題,因此海南的語言資源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B
你還會說方言嗎?
“肚裡無筑,就像缸內無米”“口是天才,友吃友來”……隨著社會的變遷,海南的不少方言俚語,隨著老一輩人的逐漸逝去和普通話的普及已經很少被提及,許多年輕人甚至從來沒有聽說過。很多人如今聽不懂、不會說方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的場景可能也會隨之消逝。
馮法強2014年從南開大學博士畢業后來到海南工作。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江淮官話,海南島上唯一的官話方言就是軍話,跟江淮官話存在一定聯系,他便首先將目光放到海南軍話上。
“海南軍話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在海南島內是以方言島的形式存在的,是‘島中之島’,其散布在眾多方言中。同時,由於海南軍話與普通話的發音較為接近,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很容易被普通話取代。因此軍話的保護較為迫切。很多年輕人,特別是受過較多教育的人,離開家鄉外出工作后逐漸不說方言。甚至連許多生活在軍話方言區的年輕人,在家庭中與自己的子女對話時也大多使用普通話,可以推斷未來軍話的使用人口將大大減少,但是它畢竟有十萬之眾,在短期內並不會完全消失。”馮法強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類似的情況在海南其他方言中也正在發生。目前,海南方言處於豐富性和瀕危性共存的狀態。一方面,海南方言資源十分豐富﹔另一方面,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正在迅速消失。目前,在海南,老年人以說方言為主,中青年可以說方言和普通話,少年兒童以說普通話為主,這種發展趨勢還在不斷加強。
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動加劇、廣播電視的普及以及學校教學語言的規范,我國許多地方語言和文化面臨劇烈沖擊,方言使用人口銳減。許多人覺得方言老土不好聽,有意識地回避使用和傳授方言。例如,海南許多城市的孩子從小在家裡跟父母學的就是普通話,到了學校老師也講普通話,方言傳承“嚴重斷檔”。有些父母和孩子交流時,害怕海南話會影響普通話發音,刻意不說海南話。越來越缺乏的語言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是海南孩子不會講海南話的重要原因。
方言式微還會直接影響地方文化的傳承。我國地方戲都以方言為基礎。如果越來越多人不會講、聽不懂方言,這些戲曲就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珍貴的文化遺產也就無從繼承。
C
“語保工程”:一場語言保護的及時雨
根據教育部、國家語委的部署,從2016年至2020年,我省開展“語保工程”海南項目。海南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語言文字應用管理處)處長陳振華表示,該項目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尋找方言發音人,收集記錄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和口頭語言文化的實態語料,通過科學整理和加工,建成大規模、可持續增長的多媒體語言資源庫,進而推進深度開發應用。
“海南項目啟動之初,我省積極克服本省人才隊伍薄弱的問題,引進國內知名專家團隊,指導培養本省中青年專家,帶動提升我省語保科研水平,促進本省人才成長,並於2018年提前1年完成了教育部語保中心下達給我省的11個漢語方言保護項目的工作任務。為了更好地錘煉我省‘語保工程’專家隊伍,我省在總結2016年—2018年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積極與教育部語信司、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溝通,又於2019年—2020年新增多個調查點。項目部分研究成果計劃今年結集出版。”陳振華說。
馮法強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我國語言資源保護刻不容緩,“語保工程”就像一場及時雨。“語保工程”海南項目從2016年—2020年實施,海南師范大學、海南大學等8所高校11個專家團隊的55名工作人員、約250名方言發音人參與,涉及海南14個市縣的漢語、黎語、村話(又稱哥隆話)、回輝話的25個調查點,其中包括19個漢語方言和6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點。
專家調查團隊分赴不同的語言點實地調查,對方言發音人進行音像攝錄和語音材料整理。5年間,他們一共記錄保存了25個語言調查點的音視頻資料及其文字整理材料,並提交給國家語言數據庫,保証了這些方言和語言能夠長期保存,覆蓋面基本涵蓋了海南所有漢語方言和部分少數民族語言。但是也存在不足,有些少數民族語言沒有調查,如海南苗語(屬於瑤語支勉語)以及一些系屬未明或者混合性的語言,如臨高話、那月話(東方市那斗村和月村)等。
在“語保工程”海南項目已完成的調查中,部分語言是瀕危語。其中,付馬話使用人口最少,約3000人使用。講付馬話的人一般都是多語人,他們除了付馬話外一般都會講村話(哥隆話)、海南話、普通話等。付馬話因為使用人口較少、語言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接受了很多外來的詞語和發音。
“學者對瀕危語言的保護,是在瀕危來臨時的搶救性記錄、描寫和研究,不能起主導作用。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要想擺脫瀕危狀態必須依靠民眾的使用,讓下一代有聆聽和學習母語的機會,才有傳承和發揚的可能。同時,社會各界也要積極喚起人們對方言的熱愛,建議當地積極挖掘地方語言文化藝術,讓年輕人愛上自己的母語及其文化。” 馮法強說。
日前,“語保工程”舉行專家會議規劃二期調查點,海南省申報了18個瀕危語言點的調查計劃。馮法強表示,建議“語保工程”海南項目在廣度、深度、應用等方面繼續加強。一是全面調查海南的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做到語言和方言全覆蓋。二是對重點方言進行全面深入調查,選擇幾個重點方言進行全方位、立體化調查,充分利用現有調查團隊力量,爭取將每個方言點的調查材料整理成書,結集出版形成規模。三是注重應用,創建平台把成果電子化,供人們學習使用,對於民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文化音視頻進行網絡實時點播,使方言文化深入人心。
相關鏈接
海南方言知多少?
暨南大學教授劉新中研究發現,海南居民使用的語言和方言共有以下14種:黎語、村話(哥隆話)、那月話、海南苗語、臨高話、回輝話、海南閩語、儋州話、軍話、客家話、邁話、疍家話、付馬話和普通話。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
簡稱“語保工程”,是教育部、國家語委為了保護及保存地方語言文化於2015年開始啟動的一項全國性工程。“語保工程”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尋找方言發音人,收集記錄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和口頭語言文化的實態語料,通過科學整理和加工,建成大規模、可持續增長的多媒體語言資源庫,進而推進深度開發應用。
“語保工程”海南項目
實施時間:2016年—2020年,8所省內外高校11個專家團隊的55位工作人員、約250名方言發音人參與,涉及海南14個市縣的漢語﹝海南閩語(海南話)、儋州話、客家話、軍話、疍家話、邁話、付馬話﹞、黎語、村話(又稱哥隆話)、回輝話的25個調查點。(徐輯)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