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來自昌江大山的牛皮凳

記者 吳心怡 特約記者 符文倩
2024年03月15日08:50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來自昌江大山的牛皮凳

牛皮凳。 昌江黎族自治縣文化館供圖

一張牛皮,如何變成一張凳子?這兩個物件看似沒有關系,然而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水富村手藝人林進光的手中,它們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頗受歡迎的工藝品——牛皮凳。2023年,昌江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走進林進光家裡,一眼就看到堆積著的幾十個大小不一的牛皮凳。上窄下寬的圓柱體,有高、矮兩種,據林進光介紹,矮的是傳統形狀,高約25厘米﹔高的一般高43厘米。“我們手工做的,不一定每個都那麼精准,也和材料有關。”林進光說。

他所說的材料是藤條和木框,其中木框要用大山深處一種黎語稱為“賽勝”的喬木材料剝皮剖開后制成。直徑約2厘米的粗藤條折成平均等分,用細藤條緊緊纏繞連接在箍成圓形的木框上,藤條與木框形成穩固的三角形狀,一張牛皮凳的基本結構就完成了,再接著,就是牛皮部分。

一張牛皮撐開來,根據圓木框口徑進行切割,用鑿子在牛皮邊緣鑿口,放到凳面固定后倒持牛皮凳,浸泡到沸水中,把牛毛悉數刮除。為了讓牛皮成型且更加耐用,要將牛皮放在陽光下暴晒至定型。最后一步,用電鑽在牛皮上按固定距離鑽圓孔,再用整根的細藤條交叉編織,固定凳面、美化外觀。

“以前沒有工具,要費很大力氣拉扯牛皮,鑿洞鑽孔也很費勁,現在有了現代化的工具,比以前輕鬆多了。”林進光說,有了鑽機、固定帶等工具的加持,制作效率提升了,需要的時間也縮短了,制作周期從一個星期縮短至一天。

在物資匱乏的時代,牛皮凳是當地群眾自家使用的“傳家寶”。“以前我們住在王下鄉,那時候,連張凳子都沒有,便就地取材,用牛皮和藤做了一張牛皮凳。”2003年,昌江探索“生態移民”模式,將位置偏僻、條件艱苦的王下鄉牙迫村整村搬遷至石碌鎮水富村。生活好起來了,牛皮凳的制作技藝卻沒有丟——當村裡有了游客,遠道而來的客人對頗具當地風情的牛皮凳“一見鐘情”時,牛皮凳逐漸從家用變成了商品。

“如果客戶想要桌子,我就給他們做大尺寸的桌子。想要小一點的凳子,我也能根據他們的要求來做。”林進光說,很多顧客早早就下了訂單,他就會根據顧客的要求來定制。

2021年,為了保護傳承牛皮凳制作技藝,拓寬村民增收渠道,水富村在縣裡的鼓勵扶持下建起了牛皮凳傳習所。如今,熟練制作牛皮凳的村民有30多人,一年可制作1000多張牛皮凳,總價值約20萬元。就拿林進光一家來說,兩年前,小兒子林慶飛退伍返鄉,也跟著林進光學起了牛皮凳制作手藝。“我的技術雖然還比不上我爸,但我可以在網上銷售牛皮凳,賣得比他多,銷路比他寬。”林慶飛笑著說。

春賞木棉紅系列旅游文化活動、“三月三”活動、2023消博會時裝周……在昌江政府的大力推廣下,來自大山的牛皮凳走向了更大的舞台,遠銷全國各地。“牛皮凳非常有民族特色,也可以登‘大雅之堂’,”昌江文化館館長郭宏明說,“我們將繼續扎實做好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工作,為助力鄉村振興和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貢獻非遺力量。”

(責編:蔣成柳、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