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海南頻道>>海南新聞

澄邁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根植文化熱土 奏響時代強音

2024年04月17日17:04 | 來源:海南日報
小字號

位於澄邁縣金江鎮美榔村的美榔雙塔。

位於澄邁縣金江鎮美榔村的美榔雙塔。

游客在澄邁老城鎮羅驛古村游玩。

游客在澄邁老城鎮羅驛古村游玩。

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游客合影留念。本版圖片均由袁才 攝

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游客合影留念。本版圖片均由袁才 攝

澄江入海,邁嶺綿延。以山水為名的澄邁縣走過春秋,留下一路繁花一路歌。

作為海南三大文明古縣之一,澄邁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久遠,人文熾盛:900多年前,澄邁成為蘇東坡登臨海南的第一站,也是他3年后離開海南的最后一站﹔始建於宋代的永慶寺、建於南宋末年的美榔雙塔等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至今仍是眾多游客的向往之地。

如今,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持續推進,澄邁縣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厚重的歷史文化、豐富的特色資源,繪就出一張張“詩”和“遠方”新畫卷,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促進傳統文化消費升級,文化鑄魂、文化賦能和旅游為民、旅游富民帶動作用充分顯現,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A

文化鑄魂

文化傳承亮點頻出

古以文載道,今以文聚力。

澄邁縣在文旅融合發展這盤大棋中,以東坡文化為重要棋子,將文化元素根植於老城鎮的每一個角落。

老城鎮是一座底蘊深厚的歷史古城。據研究,蘇東坡在老城登岸,入住通潮驛,走過老城長橋(后稱為裡橋)、游覽過古永慶寺,往返經過通潮驛(老城境內),並留下多篇詩文和墨寶。

當前,澄邁縣已開展東坡足跡的調查、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組織專家考察蘇東坡在澄邁境內行跡遺蹤及文化遺產,形成了東坡澄邁遺蹤考察報告,並進行東坡文物資源普查,將老城古碼頭、通潮閣遺址、裡橋等與蘇東坡相關的古跡登記為文物點。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東坡文化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澄邁縣旅文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老城地區通過引入社會力量打造的東坡文化步行街,再現中國宋代傳統建筑風格,古色古香的氣韻油然而生。

文化是一個地方一座城市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城市的活力。

游客穿梭於三縱三橫街巷間,可以沉浸感受宋朝遺韻。臨街處打造特色點位,定期舉辦東坡詩文大賽、斗茶大賽、“宋朝運動會”、抖音換裝短視頻大賽、花藝比賽、宋代點茶課等主題活動,從而以沉浸式的手法全景展現宋朝經濟、文化、飲食、服飾、娛樂生活,著力打造獨屬於澄邁的“東坡文化IP+”。

此外,澄邁縣還在盈濱半島海邊異地重建永慶寺,並成功申報為國家3A旅游景區。在富力紅樹灣設立東坡書堂,內設閱覽室、禪院、書畫室、演禮台等藝文雅室。東坡唐佐紀念園在老城鎮國社村建成開園,成為我省東坡文化旅游熱門打卡點。

同時,澄邁縣還舉辦一系列東坡文化專題講座、座談會、研討會﹔依托澄邁學宮開展蘇東坡詩詞、書法研習活動,舉辦澄邁東坡文化研學活動﹔深入開展東坡文化進校園活動,加強東坡文化傳承和弘揚。

“我們要緊緊圍繞‘更加開放’‘更有深度’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將東坡文化傳承保護發展納入澄邁發展開發建設中,保護好相關文物,創建景區景點,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及瓊北旅游資源深度融合,將旅文資源‘串珠成鏈’。”澄邁縣旅文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深度挖掘東坡文化資源,推動澄邁東坡文旅經濟做優做強做大,打造文化旅游IP,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經濟價值。

B

文化賦能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傳統與現代交融、發展與保護交織,文旅事業的發展影響著一個城市的整體實力,是城市的“軟名片”。

如何讓這張“名片”叫得更響,讓文化旅游資源走向大眾,助推當地文化旅游產業實現快速發展?澄邁在思考,也在行動。

從海口出發,驅車沿環島高速西線行駛至金馬互通路口下高速,往馬村方向再行駛約1公裡便抵達澄邁大豐鎮大豐村的“封平約亭”。

游客一下車,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青石板路、火山石堆砌的老房子,依稀可見昔日街市的繁華景象。離“封平約亭”不到500米的大豐村福豐咖啡山庄,假日期間,每天能夠吸引游客四五百人次。

“為推動古村旅游業發展,各方都在努力,政府相關部門將修繕部分損壞的老屋和石板路,建設游客接待中心,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大豐鎮有關負責人表示,近些年古村旅游火熱,大豐鎮也在大力整治環境衛生,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

近年來,澄邁縣堅持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一起守,力求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收獲“金山銀山”。發展過程中,澄邁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發揮生態優勢,支撐經濟快速增長,推動城鄉同步發展,積攢強大發展后勁。

“我們通過走好融合發展之路,將鄉村旅游業做大做強。”澄邁縣旅文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澄邁縣大力推進旅游與農業、體育、文化、歷史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旅游供給,形成縣域特色旅游產業集群,並通過“旅游+農業”“旅游+文化”“在地文創+鄉村藝術+文化旅游”等多種發展模式,盤活了澄邁美麗鄉野之景,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到訪,也讓村民錢袋子越來越鼓。

此外,澄邁注重打造群眾文化品牌,不斷探索創新發展的路徑與舉措,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大力開創鄉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品牌,先后打造出海南(澄邁)鄉村文化藝術旅游季、澄邁紅坎嶺開窯節、保良古村農耕藝術節、澄邁學宮公益課堂等一系列全新的文化品牌。

“鄉村旅游是引領文旅復蘇的‘排頭兵’,是助推文旅產業發展的主陣地。”澄邁縣旅文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下,澄邁縣一大批鄉村旅游示范村成為“熱門”打卡地。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澄邁帶動好風景“串珠成鏈”,全域旅游如火如荼,培育打造了一批知名旅游小吃、旅游街區,提高旅游供給品質,提升旅游休閑消費水平,推動全縣旅游業實現持續“井噴式”增長。

“沿著環島旅游公路澄邁段打卡美景,累了停下來品嘗一杯香醇的咖啡,沉浸式體驗海南咖啡文化。”走進澄邁縣,很多游客被這裡的咖啡所吸引。

澄邁縣是環北部灣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做好農文旅深度融合文章,提升咖啡品牌知名度,澄邁打造獨特且多元的旅游方式,走出具有澄邁特色的“農文旅”融合路線。

今年2月初,以“歸巢·煥新”為主題的福山咖啡文化風情鎮提升改造項目(一期)竣工及商業試營業暨全球招商發布會在澄邁縣福山鎮舉行,福山咖啡文化風情鎮在改造提升后啟動全新商業試運營。

春節期間,福山咖啡文化風情鎮處處是濃濃年味,熱鬧非凡,迎春接福系列活動在此展開,接鼓送福、仙官送福、送福萬家財源滾滾、龍吸福氣、投壺接福等特色習俗活動讓游客徜徉在歡樂喜慶的氣氛裡,沉浸式體驗本地“接福”文化。

在園區內的特色咖啡商業街區,土耳其咖啡、越南咖啡、南洋咖啡、福山咖啡等“高濃度”集結,整個街區彌漫著濃郁香味,吸引游客駐足打卡,體驗本地閑適、慢節奏的咖啡文化。

此外,作為瓊崖革命老區之一,澄邁也將紅色基因傳承下來,不斷嘗試將其融入到鄉村旅游和文化產業建設之中。

從金江鎮高山朗村出發,坐船渡過南渡江,到達龍江烏什村,繼續前往塘北村,沿途風光秀麗……這是一條串聯起澄邁縣主要紅色景點的特色紅色文化之旅線路。在塘北村可以參觀中共澄邁縣委成立舊址紀念館,感受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

C

文化為民

文化成果惠及群眾

人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心﹔生活在哪裡,哪裡就是舞台。

近年來,澄邁縣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潛心創作、深耕不輟,文藝事業格局一新、境界一新、氣象一新。

舞台上、銀幕前,一批作品“接地氣”。

多部影視作品在澄邁開拍,演員張頌文的新劇《獵冰》取景地之一就在澄邁縣大美村﹔電影《孤注一擲》絕大部分戲份在海南取景拍攝,涵蓋海口、儋州、澄邁、文昌、瓊海、萬寧等地﹔海南首部農業高科技題材動作電影《裂戰》於2023年3月在澄邁縣老城鎮開機並在當地多處取景。

古巷裡、學堂前,一次講古“賦活力”。

“講古”在海南話裡意為“聽老一輩人講古時候的趣聞軼事。”鐘靈毓秀、人文熾盛的澄邁留下許多特色鮮明的人文和歷史遺跡。

“‘澄邁講古’是要把澄邁的文化歷史故事講給市民游客聽,讓廣大青少年參與其中,讓更多群眾了解澄邁的歷史。以講古研學為抓手,通過研學手賬本的開發、文物動漫講解視頻的制作以及線下研學活動的開展,完成在地非遺和文物等資源的活化。”澄邁縣旅文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相傳的歷史故事中感受獨特的風土人情,在歷史古跡與現代元素的結合中體驗文化的博大精深……澄邁在開展文物研學和加強文物保護的同時,找到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新路徑。

游覽澄邁石石矍村,有“游馮氏祠堂”“手賬本研讀”“祠堂小畫家”等主題體驗活動。採用新穎的手繪圖形式,加入趣味互動內容,不僅讓游客能在歷史文物景點的“自由行”,還能以“躍然紙上”的方式與文物進行“對話”,以更加輕鬆的方式神交千古。

“澄邁講古”研學活動以“文物+旅游+文化+教育”的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市民游客探究古建筑的奧秘,詳盡介紹景點文化、人文民俗、特色美食、游玩線路,滿足旅游多樣化的個性需求及新時代素質教育發展的需求。

與此同時,澄邁還開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動,豐富基層文化供給,使得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基層群眾,文化產品和服務更豐富、更便捷、更“對味”。

經過多年發展,澄邁通過積極培育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組織候鳥文化志願者打造澄邁學宮公益課堂,並舉辦系列文化活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同時舉辦七夕詩詞誦讀、寫一封家書、網上圖書館推廣等線上群文活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同時,澄邁大力實施基層公共文化人才培訓工程,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2020年至今,澄邁通過“三區”文化人才支持計劃招聘文化工作者,深入鎮村開展廣場舞、美術、書法、瓊劇、笛子等公益藝術培訓,培訓文藝骨干及文化后備人才。

踏著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節拍,澄邁的文化事業產業正凝心聚力、奮勇爭先,文化傳承亮點頻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成果惠及群眾、公共文化蓬勃發展,一幅幅激揚文化自信的壯麗畫卷,正在新時代徐徐展開。

(本版撰文/高一)

(責編:符小葉、潘惠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