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將至,海南省多地花燈陸續點亮
人“燈”興旺耀瓊州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含貓燈。資料圖
海口府城瓊台福地傳統燈展。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茂 攝
海口府城三角公園傳統燈展。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茂 攝
漫步在海口萬綠園,夜色愈深,燈光愈加耀眼奪目。今年“萬春會”上的41組彩燈讓人目不暇接,從傳統的蛇年花燈到具有現代感的城市幻彩,流光溢彩,不僅點綴了城市,也裝點著廣大市民游客的心情。
賞花燈可謂是春節期間重要的傳統活動,象征著節日的喜慶和團圓。眼下,海南多地花燈陸續點亮,營造出濃濃的節日氛圍。在璀璨燈火中,人們追求光明與美好,傳遞新春的祝福與希望。
壹
指間流光 納吉添“燈”
在海南話裡,“燈”與“丁”發音相同,有“納吉添丁”“人丁興旺”等美好寓意,因此人們十分重視春節期間燈元素的運用。
樂東黎族自治縣黃流鎮花燈享譽瓊州。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夜花燈游街鬧元宵,是黃流古往今來素有的節慶活動。黃流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黃流花燈還被選入原文化部編撰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概覽》一書。
花燈看似簡單,制作步驟卻是復雜的。花燈匠人往往身懷十八般手藝,從繪畫、書法到編結、雕刻、裱糊、剪紙等,每道工序都很有講究,他們傾注了很多心血和情感,將當地源遠流長的文脈鐫刻進一盞盞花燈中。
“與別的地方花燈會相比,黃流花燈會有個顯著特點,均為民間組織、民間贊助、民間制作。自古以來,黃流辦花燈會,家家戶戶都會贊助,多則幾千、少則一二百。”黃流花燈文化協會有關負責人陳聰說。
制作花燈的工種分為電工、木工、雕刻等,由於全部是手工制作,通常大年初四就開始籌備。為避免各坊間制作花燈的主題雷同,大伙還需要提前集中開會商討,可謂煞費苦心。
在黃流花燈史上,鼎鼎有名的是20世紀40年代的一盞“龍燈”。據傳,這盞“龍燈”由黃流鎮黃西村老藝人陳月花等陳氏幾兄弟聯合制作,長達30余米,是用竹子、紅絲布和100盞風燈扎成的,特別是固定在龍鱗片上的一盞盞發亮的風燈,在龍全身披著的紅絲布的襯托下,熠熠閃爍,煞是好看。
無獨有偶,“送燈”也是文昌農村地區過年的傳統民俗。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之間,幾乎各個公廟都有一個固定的日期舉行“送燈”活動,熱鬧、喜慶,儀式感滿滿,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
“小時候,隻要農閑,我們就跟著大人制作花燈的輔料配件。沒有彩紙,就找紙自己漂染。一進入臘月,就要大批量趕制花燈,幾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文昌市會文鎮村民王蒲霖回憶。
貳
花燈長明 源遠流長
連日來,海口萬綠園人聲鼎沸,走進燈展區,映入眼帘的是一組巨大的“蛇年納福”彩燈。這條靈蛇身披五彩斑斕的鱗片,口中吐出一串串金色的福字,吸引市民游客紛紛駐足觀賞、拍照留念。
“太漂亮了!每年的燈展我都會來看,今年的燈展更加絢麗、豐富。這裡的氛圍特別好,年味十足,非常適合穿漢服來拍照打卡。”家住附近的市民王映帶著一家老小前來逛展賞燈,忍不住連連贊嘆。
花燈又名“燈彩”“燈籠”,“鬧花燈”尤其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達到高潮。追溯起來,這一活動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據《后漢書》記載,漢明帝為了提倡佛教,命令宮廷和民間在正月十五夜點燈敬佛,這成為花燈習俗的濫觴。此后,隨著佛教與民間文化的結合,元宵賞燈逐漸從宗教儀式演變為節日活動。
到了隋唐時期,鬧花燈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慶典活動。唐玄宗時期的“上元燈會”規模空前,長安城內張燈結彩,吸引了無數人參與。宋代則進一步將燈會推向民間化,街頭巷尾燈火通明,各種燈謎、表演活動豐富多彩。
漢開九郡,士族南遷,海南開始融入中原文化,節序和風俗與內地基本一致,元宵“燃燈”“觀燈”的習俗也就逐漸傳播開來。
清代海南詩人馮耿光有詩《元宵偶成呈潘篆仙》雲:“火龍萬樹夜縱橫,隱隱譙樓報二更。十裡燈花昏月色,六街歌管鬧春聲。”生動呈現了當時的瓊州治所(今海口府城地區)元宵節的燈景。
花燈千姿百態,形態各異,有宮燈、塔燈、龍燈、走馬燈、蓮花燈等。據《府城春秋》記載:在琳琅滿目的花燈世界裡,有一種名叫“含貓燈”的花燈,格外引人注目,備受孩子們的喜愛。
過年時,孩子們常一手高高舉著含貓燈,另一隻手輕輕扯動連著燈嘴的繩子,隨著繩子的扯動,“含貓燈”的嘴巴一張一合,預示著將來年的厄運統統吞掉。各種類型的花燈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內涵,凝聚著當地百姓的巧思。
三
創新設計 美美與共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工藝的改進,花燈不斷創新升級。
在花燈愛好者陳地茂看來,如今花燈的制作從材料、技術到工藝,都有了質的飛躍。紙工、木工、電工、裝飾、噴繪等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完美結合,集聲、光、電,形、神、色於一體的花燈,成為了一件件名副其實的綜合藝術品。
在萬綠園燈展的互動區域,一組名為“鑼鼓喧天”的互動燈彩格外引人注目。現場,一位市民手握鼓槌,用力擊打面前的大鼓。隨著鼓聲響起,一旁的吉祥樹上頓時亮起了璀璨的燈光。
鼓聲越響,燈光越亮。喜慶歡樂的氛圍吸引市民游客紛紛排隊嘗試,爭相體驗這一獨特的互動方式。燈展現場還設置了多個美食攤位和手工藝品展示區。大家在欣賞燈展的同時,還可以品嘗各種地道的海南美食、選購精美的手工藝品。
可見,“萬春會”通過繼承傳統燈彩特色,運用現代科技、當代工藝,把傳統習俗與節慶娛樂有機結合,把古老燈飾藝術與現代企業文化、商業文化有機結合,使傳統節慶構架美輪美奐,展現了新時代文化風採。
“從以前的小宮燈到如今的大花燈,蠟燭、油燈變成電燈、彩燈,糊裱用的紙張、布匹成了絲綢、刺繡,工序更加復雜。”王蒲霖說,父輩們“小作坊”式的生產花燈,已然跟不上社會潮流,但他們不舍得丟了這門手藝。
王蒲霖說,花燈造型創新越來越多,可技術進步的同時,也要守住傳統的魂。除了琢磨新技術,他如今還堅持每年制作手工花燈,用以探索傳統花燈的更多可能。開竹、開篾、扎框、扎架、做手攀,許多工序中,他都嘗試融入書法、彩繪、剪紙、刺繡等傳統文化元素。
眼下元宵佳節將至,海南多地花燈陸續點亮,在豐富的燈會形式中,光與影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與美學。在今天,鬧花燈的形式雖然不斷創新,但其中寄托的團圓、祈福與美好追求卻始終如一。
據《府城春秋》記載:在琳琅滿目的花燈世界裡,有一種名叫“含貓燈”的花燈格外引人注目,備受孩子們的喜愛。
“含貓燈”模樣獨特,憨態可掬,嘴巴像憨厚老實的小狗,滿是純真質朴﹔身子似靈動俏皮的魚兒,輕盈而活潑﹔尾部宛如威風凜凜的麒麟尾巴,盡顯威嚴霸氣﹔雙足之上,各長著五隻爪子,威風八面,神氣十足﹔更令人稱奇的是,它的嘴巴還能一張一合。
文字整理/蔡佳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