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影响:美航天局称赞人类探测器登陆彗星为“突破性时刻”
背景资料:“罗塞塔”计划始于1993年 前后耗资约13亿欧元

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诞生于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初期。与地球上地质变化频繁不同,彗星上变化较少,就像一个飞行的“冰箱”,保存着最原始的物质。彗星一般都远离太阳,其“生命”中最靠近太阳可能只有一次。因此要选择一颗现在靠近太阳、但此前很久没有靠近太阳的彗星。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现距离地球约5亿公里。初步照片显示,彗星表面充满大量石块、岩壁和凹坑,地表还升腾着气流和尘埃。“菲莱”着陆时曾两次弹跳,即进行了三次着陆。当时“菲莱”的冷气推动器也无法启动,而且用于固定“菲莱”的“鱼叉”装置没有发射,“菲莱”并未固定在彗星表面上,但状态看似稳定已传回数据。整个探测任务将持续至2015年12月。不过,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将于2015年8月13日达到近日点,届时由于温度过高,“菲莱”预计将被烧毁。
“菲莱”首先获取的数据和信息包括:着陆地点的全景照片、着陆点周围地表的三维高清影像、彗星表层及深层物质成分。此外,“菲莱”还将分析彗星表面的电性和力学特征。与此同时,正围绕彗星运转的“罗塞塔”探测器也将从远处观察彗星。“罗塞塔”与“菲莱”的观测结果将相互补充、印证。两者还将隔着彗星传送低频无线电信号,并借此探测彗星的内部结构。
2004年3月,“罗塞塔”探测器由一枚阿丽亚娜5型火箭运载,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任务是在2014年追上目标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并释放着陆器“菲莱”。
2005年3月,“罗塞塔”探测器首次借助地球引力改变速度和轨道,并于2007年分别向火星和地球“借力”调整飞行。
2008年9月,“罗塞塔”探测器近距离飞掠小行星“斯坦斯”,用所携导航相机及光学和红外成像系统对其进行全方位观测,并将数据传回欧洲航天局。
2010年7月,“罗塞塔”近距离飞掠小行星“鲁特西亚”,并传回首批高清照片。
2011年6月,为节省能源,“罗塞塔”探测器进入“深度睡眠”。直至2014年1月,休眠31个月的“罗塞塔”被欧洲航天局唤醒。
2014年3月,同样自2011年6月进入休眠状态的着陆器“菲莱”被唤醒,以便为年底着陆做好准备。
2014年7月,“罗塞塔”距目标彗星1.4万公里时拍摄的照片显示,“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由两部分连接而成,形似一只橡皮鸭。同年8月,已飞行超过64亿公里的“罗塞塔”成功进入目标彗星的运行轨道。
2014年9月,科学家在上述“橡皮鸭”彗星的头部为“菲莱”选定着陆点。
2014年11月12日,“罗塞塔”与“菲莱”分离,“菲莱”借助目标彗星的引力飞向着陆点。
欧航局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分离的“菲莱”着陆器,于北京时间13日零时5分许确认成功登陆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以下简称67P)。这是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一颗彗星。“罗塞塔”计划开始于1993年,前后耗资约13亿欧元。一些媒体把“罗塞塔”的探测任务形容为“一场赌注”。科学家希望借此了解形成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彗星,进一步探究太阳系甚至人类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