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菲莱”传回首张照片

“菲莱”号着陆后会展开为期4个月的探测任务,分析彗星表面化学结构,观察是否可能存在有机碳分子或水等能孕育生命的物质,以印证外层空间星体撞击地球带来生命的学说。“菲莱”号着陆后会展开为期4个月的探测任务,分析彗星表面化学结构,观察是否可能存在有机碳分子或水等能孕育生命的物质,以印证外层空间星体撞击地球带来生命的学说。
 

传回画面

  • 罗塞塔探测器和“菲莱”分离画面罗塞塔探测器和“菲莱”分离画面
  • 分离后罗塞塔探测器拍摄的“菲莱”分离后罗塞塔探测器拍摄的“菲莱”
  • “菲莱号”在彗星上空3公里处所拍照片。“菲莱号”在彗星上空3公里处所拍照片。
 

为什么选择这颗彗星?

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诞生于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初期。与地球上地质变化频繁不同,彗星上变化较少,就像一个飞行的“冰箱”,保存着最原始的物质。彗星一般都远离太阳,其“生命”中最靠近太阳可能只有一次。因此要选择一颗现在靠近太阳、但此前很久没有靠近太阳的彗星。

 

书写人类航天史进程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现距离地球约5亿公里。初步照片显示,彗星表面充满大量石块、岩壁和凹坑,地表还升腾着气流和尘埃。“菲莱”着陆时曾两次弹跳,即进行了三次着陆。当时“菲莱”的冷气推动器也无法启动,而且用于固定“菲莱”的“鱼叉”装置没有发射,“菲莱”并未固定在彗星表面上,但状态看似稳定已传回数据。整个探测任务将持续至2015年12月。不过,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将于2015年8月13日达到近日点,届时由于温度过高,“菲莱”预计将被烧毁。

 

人类文明迈出一大步

“菲莱”首先获取的数据和信息包括:着陆地点的全景照片、着陆点周围地表的三维高清影像、彗星表层及深层物质成分。此外,“菲莱”还将分析彗星表面的电性和力学特征。与此同时,正围绕彗星运转的“罗塞塔”探测器也将从远处观察彗星。“罗塞塔”与“菲莱”的观测结果将相互补充、印证。两者还将隔着彗星传送低频无线电信号,并借此探测彗星的内部结构。

 

“罗塞塔”追星之旅

  2004年3月,“罗塞塔”探测器由一枚阿丽亚娜5型火箭运载,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任务是在2014年追上目标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并释放着陆器“菲莱”。
  2005年3月,“罗塞塔”探测器首次借助地球引力改变速度和轨道,并于2007年分别向火星和地球“借力”调整飞行。
  2008年9月,“罗塞塔”探测器近距离飞掠小行星“斯坦斯”,用所携导航相机及光学和红外成像系统对其进行全方位观测,并将数据传回欧洲航天局。
  2010年7月,“罗塞塔”近距离飞掠小行星“鲁特西亚”,并传回首批高清照片。
  2011年6月,为节省能源,“罗塞塔”探测器进入“深度睡眠”。直至2014年1月,休眠31个月的“罗塞塔”被欧洲航天局唤醒。
  2014年3月,同样自2011年6月进入休眠状态的着陆器“菲莱”被唤醒,以便为年底着陆做好准备。
  2014年7月,“罗塞塔”距目标彗星1.4万公里时拍摄的照片显示,“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由两部分连接而成,形似一只橡皮鸭。同年8月,已飞行超过64亿公里的“罗塞塔”成功进入目标彗星的运行轨道。
  2014年9月,科学家在上述“橡皮鸭”彗星的头部为“菲莱”选定着陆点。
  2014年11月12日,“罗塞塔”与“菲莱”分离,“菲莱”借助目标彗星的引力飞向着陆点。

分享到

  欧航局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分离的“菲莱”着陆器,于北京时间13日零时5分许确认成功登陆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以下简称67P)。这是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一颗彗星。“罗塞塔”计划开始于1993年,前后耗资约13亿欧元。一些媒体把“罗塞塔”的探测任务形容为“一场赌注”。科学家希望借此了解形成于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彗星,进一步探究太阳系甚至人类的起源。

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彗星 此前已在太空飞行10年

最新进展:菲莱成功登陆彗星 登陆时遇波折 已开始科学观察
事件影响:美航天局称赞人类探测器登陆彗星为“突破性时刻”
背景资料:“罗塞塔”计划始于1993年 前后耗资约13亿欧元
“菲莱”传来首张彗星表面图片
“菲莱”传来首张彗星表面图片

“菲莱”彗星探测器面临生死挑战 科学家忙调试

“十年一剑”准备周密:“追星使者”、“罗塞塔”2004年发射,耗资约10亿美元。为了这一天,欧航局科学家已经等了10年多的时间,经过总长超过64亿公里的太空飞行,终于在2014年8月,在距离地球4亿公里的太空追上正不断逼近太阳的彗星67P。随后3个月,两者并肩飞行,“罗塞塔”从一旁观察彗星;“结伴而行”中,“罗塞塔”进一步探究彗星,并锁定了合适的着陆地点。11日晚,“罗塞塔”经过了最后一轮系统测试,确定它处于正确轨道上;午夜,地面控制人员检测了遥控指令程序,为“菲莱”与“罗塞塔”分离做好准备;接下来,控制人员还确认,“菲莱”状况良好。12日,欧洲航天局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空间运转中心证实,“罗塞塔”已于欧洲中部时间12日9时35分释放“菲莱”着陆器。

登陆难度大不容出错:“菲莱”重100公斤,大小如同一个电冰箱,携带了10个科学仪器。它以每小时3.5公里、几乎等同于步行的速度向彗星靠近,耗时7个小时才能抵达彗核。而且从地面控制中心发送的指令至少需要28分钟才能抵达“罗塞塔”。此次“菲莱”登陆彗星的难点在于,彗星上的引力大大低于地球引力,所有十分轻微的碰撞所产生的反弹力都有可能将“菲莱”弹回太空。为了避免碰撞,“菲莱”几乎是以人类散步的速度从22.5公里的距离缓慢下降到彗核表面,并只能靠三条腿上的冰螺栓和随身携带的“鱼叉”装置,牢牢抓住彗核冰面,从而固定自身。菲莱所在的着陆点必须是彗星的向日点,太阳将源源不断地为菲莱提供能源。

彗星有“气味”还有“声音”:迄今,“罗塞塔”已经动用多重“感官”了解67P。它7月曾对目标彗星拍照。照片显示,与许多人预想的不同,这颗彗星并不像个土豆,而更像一只鸭子,预示着67P可能由两颗彗星相撞而成。 上月,“罗塞塔”自身携带的科学仪器发现,67P彗发(彗星组成部分)化学成分的“气味”类似于臭鸡蛋和醋的混合。欧航局11日说,他们收集到了这颗彗星的“声音”,这种响声可能由其发射的粒子带电发出。天文学家认为,彗星由太阳系诞生初期的物质组成,由于它们自身温度极低并置身于“天寒地冻”的宇宙空间,因此自太阳系诞生以来,彗星成分几乎不变,对它们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形成的诸多奥秘。

“菲莱”号探测器登陆彗星
“菲莱”号探测器登陆彗星
科学家们认为,彗星上地质变化变化较少,保存着太阳系起源时的最原始物质。欧航局“罗塞塔”任务主管弗雷德·詹森认为该项目将刷新人们对彗星的认识。美航天局副局长格斯登美尔表示,欧航局“罗塞塔”探测器所收集的数据将成为科学界和全世界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