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高校抓好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明辉 于金伟

2020年03月03日14:34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新年伊始、新春佳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各地。疫情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为用“心”防“疫”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随着疫情蔓延势头的有效遏制,高校即将迎来学生返校潮,高校成为防疫主战场,高校要顺利通过疫情防控综合性大考任重而道远。工作千头万绪,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高校抓好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近期,由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供了指导。

加强心理疏导,调整自身情绪。实践表明,人们在重大疫情环境下,易于产生焦虑、担心等情绪,如不加调适,可能导致心理应激反应。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说:“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保持理性客观的心态非常重要。相信自己,乐观自信的内心也是一种免疫力。”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选与甄别,精准把握学生心理状况,针对不同个体,精准施策,实现一对一疏导。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促进,教育与咨询相结合。引导青年大学生尽快调整好重大疫情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帮助大学生们在新的学期里,制定一个计划、钻研一件事情、寻找一种支持、开展一项锻炼、参加一些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疫情环境下产生焦虑、恐慌等情绪是正常心理反应,要引导学生接纳自身情绪,帮助学生适度减压宣泄。高校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要设立心理发展辅导室、心理测评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等;要注重分类引导,畅通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努力减缓和尽量控制疫情给大学生所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

做好人文关怀,解决实际问题。高校疫情防控最大的人文关怀就是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复学后的学生面临学业任务加大、心理负荷增高等系列问题。对此,高校相关部门要充分保障校园疫情防控物质保障;要规划好学生活动区域,预设独立隔离区;要尝试错峰上下课制,错时分散用餐制;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类型特点,制定一校一策、一校多策、一班一策、一班多策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积极主动地为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精准指导和个性化服务,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满意率。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只有解决好了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才能在校园内形成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才能筑牢高校疫情防控的坚实堡垒。

加强舆论引导,赋能心理战“疫”。做好疫情防控舆论引导工作,高校责无旁贷,要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生动讲授防疫一线的感人故事,譬如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与疫魔抗争,跟生命赛跑;被公司“连升三级”的武汉志愿者快递小哥汪勇;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新春佳节除夕夜,解放军450名医护人员夜飞武汉紧急支援防疫;400万社区工作者坚守基层一线;千余名医护人员被感染,百余名医护人员、警察倒在了阻击疫情岗位上,等等。对大学生宣讲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往往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来得生动、直观、鲜明,也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宣传导向,赋予了青年大学生们战胜心理恐慌的强大精神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舆论氛围,也为高校师生用“心”防“疫”赋予心理正能量。

(责编:刘阳阳、蒋成柳)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