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精心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2020年04月13日11:47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 随眼望去是莽莽的热带雨林 人民网海南频道记者枉源 摄

人民网五指山4月13日电(枉源) 郁郁葱葱的藤蔓鳞次栉比,神奇的“空中花篮”簇拥绽放。稀薄晨雾里,新生的海南长臂猿恣意地享受大自然的清新氧气;虫鸣鸟叫中,千年的陆均松舒展着身躯迎接着又一缕朝阳……当你踏入这遮天蔽日的原始热带雨林,便仿佛置身于绿野仙踪般的奇妙世界。

海南热带雨林是世界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热带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交错带上唯一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拥有众多海南特有的动植物种类,是全球重要的种质资源基因库,是我国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东起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西至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自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北至黎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400余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7。范围涉及五指山、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保亭、陵水、乐东、万宁9个市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推动,在奋力书写“绿水青山”画卷之余,也为世界开启了一扇了解生物多样性与雨林奇特魅力的探索之门。

邦溪坡鹿保护区的坡鹿 近年来种群恢复稳定 人民网海南频道记者枉源 摄

生态保护先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的保护区,跨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昌江五个县市,周边涉及7个乡镇19个村委会103个自然村,2万多名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于此。

保护区以生态保护为主要职责,社区百姓有改善生计的需求,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鹦哥岭保护区成立之初的主要职责。

“鹦哥岭保护区成立前,周边社区百姓‘刀耕火种、靠山吃山’,收入较低,对森林资源造成较大破坏。”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社区宣教科负责人周薇告诉记者,保护区成立后,与社区共同成立了社区共管委员会,以生态产业和自然教育为抓手,推动保护区与社区的合作共赢。

同时,社区村民依托保护区生态资源,接受保护区帮扶,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民俗旅游和参与自然教育活动,既提高了经济收入,又增强了生态意识。“如今,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关系由原先的‘对立’已转为和谐相处的‘盟友’。”

为了提高社区土地利用率和增加百姓收入,保护区还探索开展林下套种益智苗项目,在周边社区推广生态养蜂等项目。同时,保护区还选择了环境优美且较好保留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社区村庄,与相关自然教育合作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发展自然教育产业。

“我们通过雨林知识、野外生存技能、体能训练、民俗体验等形式吸引村民参与,带动周边少数民族村庄的生态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将村民组织起来,集中开展接待、食宿、导赏、民俗、手工、安全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帮助村民提高增收技能。”周薇告诉记者。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围绕保护、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合理划定功能分区,实施差别化保护管理方式,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合理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海南吊罗山国家级保护区内 树龄超1500年的陆均松挺拔苍翠 人民网海南频道记者枉源 摄

新生物种初现 良好生态静候“佳音”

2017年,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香港嘉道理成立国内首支水獭监测队,并在2017年至2018年通过在保护区架设的红外相机先后探寻到4只亚洲小爪水獭的身影。

“水獭对于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清洁的水源、充足的食物等都是它们对栖息地的严格评判。”吊罗山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生产科工程师罗樊强表示,有水獭地不断出没,可以说明我们近年来的生态保护工作是有成效的,而且也证明了吊罗山保护区的水系生态环境非常好。

同时,记者在吊罗山保护区还了解到,近年来这里不断有新生物种出现,包括紫沙蛇、坡普腹链蛇、黑眉锦蛇、舟山眼镜蛇、红头蜈蚣以及成群结队的野生猕猴等。

“呜,呜,呜呜……”晨曦中,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南长臂猿又开启了新一天的生活。如今,在这里生活的海南长臂猿,已经发展到4群30只。

“去年10月开展大调查的时候,就发现了刚出生的长臂猿,种群也从原来的29只,变成现在的30只,不过相信数量还在增加。”海南霸王岭林业局党委委员、霸王岭森林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元星告诉记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野生动物生存的基本屏障,国家公园的设立对于保护区的意义是重大的,不仅有力解决了人才紧缺、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还为专业人士提供了更好地机制,特别是对海南长臂猿等生物的保护研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的邦溪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坡鹿,也成群结队地在保护区内自由奔跑……

不仅如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台湾苏铁、海南苏铁、坡垒、海南粗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云豹、海南山鹧鸪、灰孔雀雉、蟒蛇、圆鼻巨蜥、金斑喙凤蝶等物种,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不断涌现,这是大自然给予生态严苛保护的最美馈赠。

据统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已记录有野生维管植物3577种,隶属220科1142属,有各类保护植物432种;共记录脊椎动物5纲38目145科414属627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长臂猿等33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例不足0.046%,却拥有全国约20%的两栖类、33%的爬行类、38.6%的鸟类和20%的兽类。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喀斯特地貌 人民网海南频道记者枉源 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大事记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强调,海南要积极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热带雨林等国家公园。

2019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6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9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支持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8年4月13日,中央12号文件提出,研究设立热带雨林等国家公园,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2018年10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召开中央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8年8月16日,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沈晓明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送审稿)》。

2018年10月11日,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主持召开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送审稿)》。

2018年10月19日,海南省委、省政府成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琼委办〔2018〕35号)。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任组长。

2019年2月15日,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规划建设工作。

2019年2月18日,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沈晓明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研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规划建设工作。

2019年2月26日,中央编办批复同意成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中央编办复字〔2019〕10号)。

2019年4月1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吊罗山正式揭牌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张建龙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沈晓明共同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

2019年5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定实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组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统一管理机构。

2019年6月25日,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印发《白沙黎族自治县高峰村生态搬迁实施方案》。

2019年7月15日,经中央领导同意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2019年9月1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高峰村举行生态搬迁安置点开工仪式。

2019年9月9日,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沈晓明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19-2025年)》。

2019年9月29日,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19-2025年)》。

2019年10月21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19-2025年)》正式由省政府名义上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19年10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被写进由新华社发布的,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

2019年11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到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热带雨林保护和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情况。

2019年11月25日,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经省委编办批准设立,正式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2020年1月5日,国家公园研究院召开第一届理事会暨专家研讨会,聚焦海南长臂猿保护,影响巨大。

2019年11月28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官网正式上线运行。

2019年12月5日,因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顺利、成绩突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受邀在全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会上作大会交流。

2020年1月6日,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主持海南与国家林草局调研组及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专家座谈会。

2020年1月8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应邀出席国家林草局新闻发布会,介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特色亮点及进展情况。

(责编:潘惠文、席秀琴)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