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天涯热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

三代海垦人 一片赤诚心

2020年04月28日10:14  来源:海南日报
 

《天涯热土》剧照。图:《天涯热土》主创团队提供

《天涯热土》剧照。图:《天涯热土》主创团队提供

《天涯热土》剧照。 图:《天涯热土》主创团队提供

4月20日晚,一部以橡胶事业建设史为切入点,展现海南发展70年历程的电视剧在《天涯热土》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截至4月26日晚上,据相关机构统计,该剧最高收视率2.0189%,最高市场份额10.8365%。

据了解,橡胶事业的发展史,始终与海南的建设史牢牢绑定在一起。而海南农垦人深耕胶林的信念,正是海南“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特区精神的一种真实写照。

近日,记者采访《天涯热土》主创团队和观众,了解该剧热播背后的故事和情怀。

三代海垦人热议《天涯热土》:

汲取精神力量,建设天涯热土

“心系我的山河,爱被霞光染透,让生命点亮大地,繁花锦绣……”4月27日晚上,电视机里传出电视剧《天涯热土》悠扬的片尾曲,93岁老人梁文友仍然守在电视机前,回味剧情。

“多少年了,我们盼着有一部海南农垦题材的电视剧,讲出我们年轻时的奋斗故事,如今终于圆梦了。”从4月20日《天涯热土》开播以来,梁文友一集不落地收看,俨然是这部剧的“铁杆粉丝”。

这部剧对梁文友而言意义非凡,因为他不仅是琼崖纵队的一名战士,更是海南农垦的第一代建设者,将青春与热血无悔投入琼岛橡胶事业的发展中。梁文友曾担任海南农垦海口机械厂厂长,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带领该厂员工攻坚克难,打造的“三叶牌”锄头,“挖出”了海南百万亩胶林,远销国内兄弟垦区。

当看到剧中林汉杰、沈丹宁和徐教授为了成功种出橡胶,而想尽办法时,梁文友十分感慨:“我们当年也是把橡胶看得比命还重要,种橡胶虽然非常艰苦,我们却感到非常光荣。我至今仍为能参与这项事业而自豪。”

和梁文友一样,不少海南农垦人每天晚上早早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天涯热土》的播出,其中包括“垦二代”林旭飞和罗永华。

林旭飞是海南农垦博物馆专职高级顾问,在文化战线上记录海垦人的奉献和担当;罗永华是海南农垦八一总场公司董事长,带领职工苦干实业,谋划产业转型发展。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从父辈身上接过使命,为建设海南这片热土而奋斗。

“我们不光要在这种橡胶,还要把家安在这,让我们的后代继承我们的意志!”当看到《天涯热土》中,林汉杰对着战士们喊出这段宣言,号召大伙在海南成家立业,垦植橡胶的场景时,罗永华不禁眼眶泛红。

“小时候,爸爸给我讲的故事在屏幕上‘活’了!”罗永华感慨道:“我的父亲当时是一名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战士,在面临驻站海南发展橡胶事业还是回到广西老家生活的抉择时,他也是选择把家安在海南,为祖国的橡胶事业奋斗。”

“父亲的决定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运,但不变的是他心中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罗永华始终记得父亲的叮嘱,在海南农垦改革发展,产业建设中不断发力,带动八一总场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探索产业转型,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林旭飞更是直接参与了《天涯热土》的创作工作。作为剧中的顾问之一,他全情投入,力求能够在剧中展现那个热火朝天的奋斗年代。“我们坚持在台词、服装、道具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希望尽可能还原真实历史。”他说,有时在拍摄现场遇到相关疑问,摄制组便给他打来电话请教,电话里若是讲不清,便立刻派车将他接到现场,对摄制组进行面对面指导。

“我看电视剧很少会被打动,但看《天涯热土》时却忍不住感动。”“垦三代”刘金凤说,剧中奋斗者们薪火相传、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令人鼓舞,“新一代海垦人,我们要汲取精神力量,建设当下的‘天涯热土’,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而不断奋斗。”

《天涯热土》总制片人、出品人李喆:

以艺术精品展现奋斗精神

“这是一个偶然的缘分,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4月20日以来,36集海南农垦题材电视连续剧《天涯热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上8时播出,连续多日斩获晚间电视剧收视冠军,获得观众好评。4月26日,该剧总制片人、出品人李喆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畅谈促成此剧诞生的故事。

李喆有着多重身份,既是从业20余年,具有资深经验的电视剧制片人、出品人,又是《天涯热土》投资方之一——艾沃影业(海南)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可以说,该剧的成功推出,离不开他在大屏幕后的默默奉献。

谈及与《天涯热土》的渊源,李喆记得是在10年前的一次艺术采风。作为一名影视人,他常年关注着海南影视行业的发展,也常在全省各地采风,寻找合适的故事题材。2010年他在三亚采风时,曾临时雇用一名司机开车带路。

在李喆看来,这位肤色黝黑、操着当地口音的司机应该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三亚人,没想到在车上闲聊时,司机说出了一段令他感到颇为新奇的往事。

“这名司机告诉我们,他的故乡在东北,父亲是一名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战士,当年参加完解放海南岛战役后,选择安家在原南田农场,为橡胶事业而奋斗。”李喆说,在这位司机的口中,他听到一段略显陌生但令人热血沸腾的往事,职业的敏感让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好题材,有很大的挖掘和创作空间,“小人物身后却有大时代故事,极大的反差性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这次偶然的相遇,让一颗好奇的种子在李喆心中扎根,促使他在接触还未成型的《天涯热土》项目后,便决心投入其中,讲好这段奋斗故事。

李喆认为,这是一部能够全方位展示海南风土人情的作品,还是具有历史厚重感、故事冲突性强并能反映海南建设风貌的题材独特的剧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能够展现70年来,海南从解放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再到建设自贸港的历史进程,映射出70年来海南人为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而不屈奋斗的精神。

在接触《天涯热土》项目之初,李喆便被人劝告“这是一件苦差事”,但他始终坚持以匠心打磨作品,用艺术精品展现奋斗精神。“我要把这个故事说好,让人们了解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奋斗故事。”

带着敬意去完成一部作品,要付出多少心力可想而知。在不少人眼中,拍摄和制作《天涯热土》,是一个千辛万苦、困难重重的过程。

难在哪?经费紧张、题材时间跨度大、拍摄难度大、拍摄时间紧、任务重等难点都是《天涯热土》拍摄过程中的“拦路虎”。

“《天涯热土》讲述了一个跨越70年的故事,我们既要考虑观众的观影习惯,也要考虑故事的表达形式。”李喆说,要在有限的篇幅中,讲好一个宏大的故事,要求主创人员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最终我们决定以地缘和亲缘关系串起三代人,讲述他们为这片热土而拼搏的奋斗故事。”

李喆介绍,为了还原不同年代建设者的精神风貌,主创人员对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刻画、以及演员造型和表演等细节都严格把关。为了真实还原大时代的环境,主创人员多次与当地文化风俗专家讨论,尽最大能力还原真实面貌。“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说出人的故事,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得到观众认同。”李喆说。

据了解,当前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天涯热土》与最初版本相比,精简了2集左右。李喆透露,删减的原因一方面是调整播出节奏,另一方面是因为尊重史实而舍弃了一些艺术加工的片段。“直到作品播出后,我们仍然不断完善作品的表达,特效部门和后期部门已经连轴转了两个多月,一天都没有休息。”他表示。

完成这样一部电视剧确实几经波折,但李喆始终抱有信心。因为,海南省委、省政府对《天涯热土》的拍摄制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和单位以及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也积极配合,为剧组解决实际问题。

“说起这段难忘的拍摄经历,我很感激也很怀念一起合作这部戏的‘战友’们,正是有这群强有力的队伍,我们才能‘过关斩将’,完成一部精品剧集。”《天涯热土》一经播出就颇受各界关注,李喆很是感慨,“拍出这样一部戏,值了!”

《天涯热土》总导演王功:

把这片热土的故事告诉人们

“在儋州宣布杀青那一刻,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直流眼泪。泪水里有心酸,有兴奋,更多是浓浓的不舍之情。”时隔近一年时间,海南农垦题材电视连续剧《天涯热土》总导演王功近日回想起剧集杀青的场景,仍颇有感触。“这是一群人以匠心制作的剧目,如果不曾全情投入去打磨一个作品,我是体会不到那种心情的。”

作为一名资深导演,王功有多年拍摄重大题材电视连续剧的工作经验,《执行利剑》《绝密543》《白云飘飘的年代》等观众耳熟能详、好评如潮的电视剧作品皆出自他手。尽管如此,他仍然认为,《天涯热土》是其职业生涯中极其特别,别具意义的一部作品。

作为一名有军旅背景的导演,对于这样一个从军垦情缘讲起的海南建设故事,王功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怀。“我爱海南这片热土,常来这采风创作。更重要的是,我和剧中故事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第一代海南农垦人中有不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战士,我的舅舅作为四野的一名战士,曾参加过解放海南岛战役,在战斗中光荣负伤。”他说,在强烈共鸣之下,他心中油然生出一股使命感——必须把《天涯热土》这个关于奉献和奋斗的作品拍好。

对于王功而言,《天涯热土》特别之处,不仅在于自己对剧中故事的强烈共鸣,还在于打磨作品背后的艰辛。“拍摄这样一部作品,我们深感使命重大。”他介绍,为了高质量完成《天涯热土》的创作,主创团队不仅查阅大量史料,还多次深入基层采风,走访全岛,拜访学者、企业家、胶工等多个群体,了解海南农垦人和海南建设者们的情怀与热血等,并将这些以艺术化手段融入作品创作中。

《天涯热土》讲述一个延续70年的建设故事,时间跨度极大,拍摄难度大。对于主创团队来说,在采风和创作时,他们不仅要注重了解当下的发展风貌,更要抽丝剥茧,寻访不同时代建设者的情感诉求和精神追求。

“《天涯热土》的特殊性,首先由它的题材所决定。它以海南橡胶产业的发展历程为脉络,讲述70年间三代海垦人薪火相传,不懈奋斗,为海南发展作出贡献的故事。这样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在全国都算罕见。”但更令王功难以忘怀的,是半年多拍摄过程给他留下的感动与震撼,“为了打磨好作品,剧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令人折服。”

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最大限度地还原不同时代建设者的生活背景、性格特征和精神特质,剧组从拍摄场景、表演形式等多方面发力,让故事在屏幕上“活”起来。

据了解,配合剧中时代背景,剧组不仅在全省各地采风,寻找最佳的取景地,还煞费苦心地在多地搭建起了极具年代感的拍摄场景。

“我们还给每位演员设定了细致的表演标准,要求他们举手投足都要展现人物的年代特征和性格特点。”王功说,为了演“活”剧中人物,凌潇肃、啜妮等演员们下足苦功,不断研读剧本,揣摩人物心态,走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为了保证拍摄进度与拍摄质量,《天涯热土》分为A、B两组同时拍摄,在我省10余个市县取景。“我们这组取景的地方多在偏远郊区,拍摄期间,场务人员和演员常是凌晨四五点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天还没亮就往拍摄场地赶。”

“《天涯热土》在去年3月到5月拍摄,当时海南的天气已经非常炎热了。拍摄战争戏份时,演员们身着厚重的军装,身上还背着沉重的枪械,还有大量的奔跑戏份,其中辛苦不言而喻。”王功说,“但剧组不仅没有一个人抱怨,反而以更火热的激情投入工作中。甚至在现场,我只要喊上一句‘准备开拍’,大伙都跑着集合。”

最令王功感慨的是,有两名戏份已经拍摄结束,返回北京的演员,在听闻一场群戏需要他们出演时,又毅然飞回海南,赶到拍摄地点待命。“其实这两位演员的戏份并不重,完全可以拒绝返琼拍摄,但他们愿意以最大的诚意来打磨这部作品。”王功说。

“海南是一个影视资源宝库,不仅有美妙的山光水色,也有诸多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我们希望通过作品,告诉人们,这片热土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王功认为,主创人员之所以能始终坚持以工匠精神打磨这部艺术精品,是海南建设者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鼓舞着他们不断前行,也是海南省委省政府、相关市县和部门乃至广大群众的关切和支持,陪伴他们度过了这段艰苦的拍摄历程。

《天涯热土》编剧游伟:

打磨作品,弘扬琼岛正能量

“电视剧创作必须有强而有力的精神内核。”近日,随着电视连续剧《天涯热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剧中人物林汉杰、沈丹宁的故事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更让人们对于那个年代建设者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塑造这两个角色的编剧之一,游伟近日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视剧的创作不仅要注重故事性与可看性,更要注重其中的思想性,“编剧必须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在突出观赏性之余,给观众留下思考的韵味。”

对于他而言,《天涯热土》是一部特别的电视剧,极具挑战性,因为剧中的故事跨越70年,涉及生活背景和世界观完全不同的三代人,十分考验编剧的能力。

游伟介绍,自接手《天涯热土》的创作以来,他不仅查阅大量史料,阅读了不少有关割胶、制胶的专业文献和论文,还曾多次从北京往返海南,陆续居住在海南半年有余,走访海南农垦各农场公司,聆听一线故事,以期在创作中绘制波澜壮阔的橡胶事业建设图景。

大量史料和细致采风,为剧本创作和艺术效果呈现增添了诸多感人情节。比如,在剧中由啜妮饰演的沈丹宁远走马来西亚运回橡胶苗的情节,便是根据海外华侨冒死将橡胶种子运回国内的史实而改编;剧中将一生奉献给橡胶事业的徐教授,便是以中国杰出橡胶育种专家徐广泽为原型创作的。

“正因为这些故事真实发生过,才能更有感染力。”游伟介绍,将真实史实经过艺术化改编呈现在剧本之中,丰富了故事情节,也让人们感受到先辈的一片赤子之心。

“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中始终有一个共识,不管花费多少工夫,都必须把这个故事的精神内核表达出来,那就是建设者们对国家的大爱。”游伟说,主创团队始终坚持以工匠精神打磨作品,力求让剧目呈现最佳艺术效果,仅剧本便已经过数次修改,才最终定稿。

“有时候为了追求最佳的表现效果,主创人员在拍摄过程中,也会相互沟通,进一步完善剧本。”游伟记得,在一场戏中,由演员毛林林饰演的角色林思远与父亲产生了矛盾。在争论中,父亲引用希腊神话中泰坦的故事来劝慰林思远要脚踏实地,静下心来奋斗。“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们反映,台词有些拖沓和‘迂腐’,和拍摄节奏有些脱节,不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于是我们在现场重新沟通构思,让台词更加接地气。”游伟说。

每一个细节都追求完美,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游伟说,主创人员希望,经过精心打磨的《天涯热土》,可以成为一部艺术精品,弘扬琼岛正能量。(邓钰)

(责编:刘杨、席秀琴)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