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影響他們的思想,培養他們學習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九月金秋,丹桂飄香,在這個馨香四溢的季節裡,將迎來我國第30個教師節。為進一步弘揚教師敬業樂教、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倡導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良好風尚,人民網海南視窗推出第30個教師節特別報道專題,到教師隊伍去,去發現、挖掘為教育事業甘於奉獻、不求回報的教師個人,去傾聽那些感人的教育故事,展示他們的良好精神風貌,謳歌他們高尚的個人情操, 體現教師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發揮的楷模作用。

分享到

"雙拐老師"曾維奮

"雙拐老師"曾維奮:一雙拐杖詮釋責任和使命

    當老師是曾維奮小時的夢想, 1995年7月,曾維奮從瓊台師專畢業,可當他滿懷信心地准備走上講台時,遭遇了意外事故,導致腰椎骨斷裂,下半身癱瘓。
  曾維奮的教師夢頓時破碎了,痛不欲生。“得知身體癱瘓后,心想這輩子完了。當時不吃不喝,等待死亡來臨。”曾維奮甚至寫了遺書。
  這時,母親的一句話將他從絕望中喚醒:“你不是一直想當老師嗎?你這樣怎麼實現夢想?”。
海南"雙拐老師"曾維奮:講台是人生幸福起點
澄邁雙拐老師堅守講台14年 上課從不坐椅子

特殊教育教師陳振宇

青春綻放在無聲校園

    十年前,陳振宇從江蘇省南京市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就回到海南省文昌市特殊教育學校擔任教學工作。
  由於學校裡年輕而又是特殊教育師范畢業的老師特別少,所以剛剛拿起教鞭走上三尺講台的她,便被學校委以重任,擔任學校二、三年級語文科教學工作兼二年級班主任,同是還擔任少先隊輔導員工作。
  在行的人都知道,少先隊工作並不是一件好差事,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辛苦。再加上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再加上剛剛起步的新學校,再加上學生是殘障兒童,這對於剛剛參加工作的“黃毛丫頭”無疑是一個十分嚴峻的考驗。

海南"80后"教師堅守小島 心系學生奉獻8年青春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在海南省三亞市西島小學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生們正在認真大聲地朗讀英語,陳仕澤站在講台上微笑地看著孩子們。
  這是三亞市西島,西島小學是島上僅有的一所學校,全校學生230名,“80后”教師陳仕澤在島上堅守多年,將8年的青春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他激勵學生,以愛感人,和孩子們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所帶的班級,班風學風好,學習成績突出。他成績突出,每年年度考核“優秀”。
  “做一位幸福的鄉村海島人民教師”是陳仕澤快樂工作的信條。

儋州市第二中學教師王海麗

學生們的王媽媽

    在十八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她始終把三尺講台作為自己的人生舞台,始終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呵護。當離異家庭的學生情緒低落時,她一直鼓勵學生,讓學生鼓起人生奮斗的勇氣﹔當學生家庭遭遇飛來橫禍時,王海麗不斷地安慰並發動同學募捐,幫助學生度過精神和經濟上的難關……
18年來,數不清的困難學生得到了她的無私幫助。“為了學生,這一切都無怨無悔。”
滿腔心血和愛心的傾注終換來了豐厚的回報,王海麗深受學生愛戴,不僅是大家依賴的好老師,又是值得信賴的好朋友,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王媽媽”。

樂東利國教師關義芸

成就是“試”出來的

    “就讓我試試吧,我能行!”平平淡淡的一句話,是關義芸常說的一句話。
  1988年,關義芸懷著對教育事業無比忠誠的神聖情感,踏進了海南省樂東縣利國中心學校的大門。從教十多年來,她對教育教學工作始終擁有火一樣的熱情。在學校最需要的時候,她用這樣一句話主動承擔重擔,為學校解憂。
  剛分配進學校時,關義芸任教五、六年級的美術。任教第三年,全縣教育改革。經過轟轟烈烈的下崗、分流后,中心校原本九十多位老師減少到七十多位,工作量的增大給學校領導出了一個大難題,怎麼安排這二十幾位老師留下的教學任務呢?

何新:放棄大學優厚待遇 自願投身中學十余載

    二十二年前,她師范畢業,作為當年全系唯一的優秀畢業生,她放棄留校和轉行的良機,一頭扎進了一所名不經傳的學校,為該校的建設發展奉獻了自己的最寶貴的青春年華。
  十一年前,她又毅然放棄該校的優厚待遇,一頭扎進了義務教育的初級中學,以愛為先,堅守三尺講台,用辛勤的耕耘成就了上千名學生的理想與希望,在海南省海口市這片教育的沃土上,留下了一個個堅實的腳印……
  她就是海南省海口市第十中學的何新,是學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長、海南省骨干教師、海口市優秀教師和海口市巾幗建功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