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0日,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海南省共有疍歌、海南苗族盤皇舞、骨器制作技藝(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藝)、祭祀兄弟公出海儀式4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至此,海南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達32項。

分享到

海南4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類別。其中,疍歌入選傳統音樂類,海南苗族盤皇舞入選傳統舞蹈類,骨器制作技藝(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藝)入選傳統技藝類,祭祀兄弟公出海儀式入選民俗類。【詳細】

增強非遺傳承活力 海南椰雕、木雕培訓班開班

11月15日,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主辦,瓊台師范學院承辦的2021年海南省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海南椰雕、木雕(花瑰藝術)培訓班在海口正式開班。【詳細】

保護傳承“非遺” 助力鄉村振興

千人同織錦 非遺煥新生


  10月16日,在東方市文化廣場,千名身著傳統服裝的黎族婦女熟練織黎錦,吸引參加中國(海南)媒體融合發展論壇暨自貿港考察採風的嘉賓紛紛拿起相機記錄下這精彩一刻。 
  為培育傳承人,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東方市近年來通過培訓新手織娘,開展黎錦進校園活動,通過市場化合作等方式提升織娘的積極性和收入,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保護和傳承“非遺”。【詳細】

“非遺+”發展路徑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有力抓手

三亞市北山村積極探索“非遺+”發展路徑


  “今天我們接到了新訂單,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一名老師想購買18幅黎錦挂畫。”吉菊蓮開心地說,有訂單意味著有收入,大家的干勁很足。 
  非遺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有力抓手。近年來,三亞市深入挖掘非遺資源,保護各類非遺項目,積極打造“非遺+旅游”“非遺+藝術”等跨界融合的新型鄉村產業,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北山村正是其中的典型。【詳細】

非遺技藝走進校園

非遺技藝走進白沙鄉鎮校園


  9月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龍江中心學校,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符麗娥向該校學生傳授織錦技藝。   
  據悉,近年來,白沙組織黎錦技藝傳承人到各鄉鎮中小學校的黎錦培訓基地,利用學生課后時間傳授黎錦技藝,為黎錦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注入新的血液和能量。【詳細】

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走進屯昌校園


  本次活動在海南屯昌思源實驗學校舉辦,120名學生參加了活動,並體驗和探索了海南沉香的奧秘。活動設置沉香展示區、活態造香展示區、沉香體驗區三個區域。為學生展示沉香的各種形態,科普沉香知識。海南沉香領域的專家現場為學生們展示非遺技藝,引導學生領略沉香文化的精髓,通過現場體驗,觀看非遺文化宣傳片等多種形式,讓更多學生了解非遺、走進非遺、愛上非遺,讓中國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詳細】

群策群力 為海南非遺建設鋪路搭橋

國內專家學者探訪五指山 共尋海南非遺創新發展路


  調研團先后到通什鎮黎錦技藝傳習所、非遺文創電商扶持基地、市黎錦技藝傳習所進行綜合性調研,對傳承村發展、傳習所建設、非遺工坊打造、非遺創新發展等內容深入了解,群策群力,為新發展階段海南非遺建設梳理脈絡,鋪路搭橋。 
  據悉,五指山市現有非遺傳習場所20處,分布城區及全市7個鄉鎮,其中傳承村4個、傳習館2間、傳習所14間﹔下轄非遺工坊7家,工坊的織女繡娘共169名。各傳習場所及工坊間形成了資源互通、互幫互助的良好發展格局,“抱團取暖”效果顯著。【詳細】

2021首屆民俗文化研究及非遺保護研討會在文筆峰舉辦


  研討會上,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民俗文化研究及非遺保護”這一主題,以“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三個傳統節日為出發點展開深入討論與交流,發表了《七夕節的地域差異與文化傳承》《升維思考:從禮的視角看中元節》《海南傳統中秋節的現代價值》《海南中元節文化初探》等專題報告,共尋、共商、共謀民俗文化與非遺保護的淵源之根、傳承之策、振興之路,凝心聚力為民俗文化研究及非遺保護獻計獻策。【詳細】

海南 精彩“非遺”遺珠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