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故事|廖保丹:在武汉 就像在家一样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队员、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主管护师 廖保丹

2020年03月24日08:58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编者按】3月17日下午,首批返琼的支援湖北抗疫医护人员凯旋。疫情发生以来,海南共派出7支医疗队864人支援湖北。在鄂期间,他们不畏艰险、不计生死,与武汉人民建立了深厚情谊。为此,人民网海南频道特别邀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援助故事。

廖保丹(受访者供图)

我们是第一个到达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的队伍。4号晚上到达武汉,5号晚上江汉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6号凌晨3点我们就接到进舱任务。

一开始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方舱以集中收治病人为中心,刚开始的时候,有各个社区确诊患者集中进来,所以我们要大批量的收治,很难想象6个小时上班时间内就收治三四十个病人,甚至更多。在那种紧急情况下,进驻的医护人员人数还比较少,病人比较多,为应对后续工作,也不敢大批量的排班,当时工作是很吃力的。再加上要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护目镜等防护物品,会缺氧,会觉得憋闷,护目镜又常常被水雾模糊视线,活动也比较困难。

我清楚记得上第一个班次时候,我们转战到2楼。为了让患者能按时吃上热饭,我和一名同事带来20份盒饭上去。那天刚好电梯坏了,就徒步爬楼梯。爬上二楼,我就已经喘不上气了,整个人差点就要倒下来了。当时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很想走出方舱吸一大口气。我就一直盯着楼梯口,想要走出去,但是没有一点力气,直到同行的队员过来帮助我平复呼吸,才缓过来。

在方舱内的工作,不仅是难度大,工作内容也很多。每一个进舱患者的信息都要一一登记,每一个进舱患者也都需要护理。方舱不像医院有专科门诊,这里没有专门科室,没有分年龄段,对于如儿童、老人、孕妇等需要特别照顾的患者,要靠我们自己用心,给予特殊护理。在方舱的每一个医护人员,肩上都扛着不同以往的责任。

在方舱工作虽然辛苦,但发生的很多事都很难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来自病人的帮助。尤其是年轻人,看到我们戴着护目镜和手套,活动非常不方便,主动要求协助我们进行电脑录入工作。

“需要帮忙吗?”看起来是一句平常不过的话;可能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小事。但对我们来说,解决了我们的困难,提高了方舱的工作效率。当我们眼睛看不清楚,戴着口罩又缺氧,戴着手套操作相当不灵活时候,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很让我们感动。

在方舱医院,我接触了很多患者,听他们聊自己的故事,更让我觉得这就是英雄的武汉,英雄的人民。很多患者接到通知时候并不知道具体去哪,因为要集中隔离,很多人只带了随身衣物就来了,进舱的时候也都很有秩序。他们面对疫情都在出自己的一份力,配合政府和医务工作者做好隔离和治疗。没有他们的配合,我们的工作也没办法顺利展开;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离不开武汉人民的克制、忍耐与包容。

看到我们忙的时候,走过路过的患者就会手指比赞,说“加油”,说“辛苦了”。每次听到他们的鼓舞,就会觉得是大家一起在战斗。在武汉的四十多天,从一开始的各方面都不熟悉,又担心,最后像正常上班一样。不仅是适应工作的过程,也是因为各方的支持让我有了家的感觉。

负责后勤的武汉工作人员对我们队58个人的生活照顾得非常细致。椅子能够根据队员不同情况调整;每天都有不同菜式;还请酒店厨师给我们做热干面,元宵节还会煮汤圆;庆祝三八妇女节时候,准备小礼物......生活上需要的东西,他们都会尽量备齐,连牙刷这样的小东西他们都会跑几个超市买齐。他们已经做到全心全意了。

其实你要问我这段经历里看到最多的是什么?我看到最多的是团结。我不光是我们家的一个成员,也不光是救援队的一个成员,站在疫情的最中心,我感觉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的距离一点都不远。我知道很多人自费邮寄物资和运送物资过来保障我们的需要;在方舱我们有后勤有力的保障、清洁工人默默的付出;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在背后给我们各种支持。我觉得我们就是换了个地方在工作,在武汉,也像是在家乡工作一样。

等以后有机会了,我要再去一趟武汉。工作的时候,我们每天都是坐公交车去医院,路边的树没来得及看,房子是关着灯的,路上也没什么行人。等疫情过去了,我想体验一下武汉的繁华,看看武汉的车水马龙,看看武汉的樱花,体验一下武汉的浪漫!(王硕整理)   

相关新闻:

(责编:潘惠文、蒋成柳)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