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上百种动物如何消暑?

盛夏动物趣事多

习霁鸿  封烁

2020年07月13日09:28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盛夏动物趣事多

  骆驼宝宝“惊蛰”在食用草料。

  一只黑熊在阴凉的水池旁食用胡萝卜。

  饲养员给河马投喂西瓜降暑。

  大熊猫“舜舜”惬意吃着早餐。夏季到来,它减少了外出散步时间,更多待在恒温22°的室内窝中休息。

  夏日的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下称海野)是炽热而生动的。漫步热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9%的园区之中,眼前是憨态可掬的熊猫、正在享受“淋浴”的黑熊、休憩的狮子……与此同时,长臂猿的“口哨声”、鸟雀的“啾啾”声、老虎的低吼声……各种声音穿过层层绿意,抵达耳畔。

  这个夏天,琼岛热浪频至,海野的上百种动物如何消暑?入夏以来,园内新增了许多动物宝宝,这些宝宝们又是怎样被哺育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海野一窥究竟。

  降温喷雾 投喂西瓜

  动物消暑出妙招

  吃完了“早饭”,日头正烈,大熊猫“贡贡”四肢摊开,趴在空调下面的木爬架上。此时,空调温度设定在它最喜欢的22摄氏度,吹着空调的贡贡惬意无比。

  “贡贡”和弟弟“舜舜”于2018年11月10日落户海野。为了迎接国宝,海野花了许多心思:熊猫馆用的是火山岩,本身就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兄弟俩分馆居住,每个馆各配4个空调,常年设定在22摄氏度;炎夏时节间歇为两兄弟供应消暑零食冰蛋糕;室外活动区配备专属游泳池,“贡贡”和“舜舜”每天早晨都可以泡在里头耍一会儿;室外活动区里种上了茂密的热带棕榈科植物和竹子,既体现出海南热带特色,又能为大熊猫们遮阴。

  “各个展区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温度。特别是在海南,消暑功能是展区设计时的重头戏。”海野副园长吕亚奎说,“本来我们还想在室内为大熊猫们准备泡澡水池,但是太高的湿度对它们的皮肤不好,最终作罢。”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海野证明了大熊猫不但可以在热带生活,而且还能被照顾得十分妥帖。1月3日,被称为“熊猫界的奥斯卡”的第七届“全球大熊猫奖”颁奖典礼在比利时天堂动物园举行,经过世界各地近33万的大熊猫粉丝踊跃投票,最终贡贡获得“中国最惹人喜爱的大熊猫”奖项金奖。

  实际上,海野里有数百种动物,根据它们的不同习性,消暑措施也各不相同。

  海野步行区主管蔡娇英已在海野工作了20年,她告诉记者,该园的明星动物之一——棕熊十分怕热。为此,棕熊活动区里配了大水池供其泡澡消暑,工作人员还会每天投喂西瓜等降暑水果。“从2015年开始,我们又摸索着安装了降温喷雾,每天中午打开喷雾为它消暑。”蔡娇英说道。

  “对于除长臂猿之外的其他灵长类动物,我们会每天下午2点拿水管去冲笼舍和地板,帮助降温。”蔡娇英说,因为长臂猿不适应这样的消暑方式,故而采用建水池、喂食消暑零食等其他方式。

  海野里大树参天,高大茂密的植物既富有观赏性,又能为动物们遮阴。“在鸵鸟、海南坡鹿等没有高大遮阴植物的展区,我们专门安装了蘑菇亭,不但能遮阴,还能挡雨。”吕亚奎介绍。

  考虑到海南日照时间长,水温会因曝晒而升高,海野将水池供水专门设计为长流水以保证水温适当。

  精心“带娃” 助鸟做窝

  动物繁育不简单

  上午11时许,骆驼宝宝“惊蛰”在自己的地盘里津津有味地嚼着“奶爸奶妈”们投喂的鲜草。阳光被层叠的树影“剪”成零星碎片,掉在“惊蛰”正在脱毛的身上。

  “惊蛰”是海野今年入夏以来出生的动物宝宝之一,因在惊蛰当天出生而得名。

  被饲养员发现时,“惊蛰”正卧在地上嗷嗷叫,而一旁的妈妈却丝毫不理睬。“许多草食动物的性成熟早于体成熟。”吕亚奎是动物医学专业出身,他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许多草食动物生育第一胎时可能会出现弃崽行为,或者主观愿意、客观上却不会“带娃”。

  海野的理念是尽量减少人工干预。“惊蛰”出生后,吕亚奎和同事们寸步不离地守在一旁观察。结果,直到当天下午,骆驼妈妈都没有任何反应,无奈之下,吕亚奎和同事们只好带着“惊蛰”主动去找妈妈,“靠近了3次,每次宝宝都被妈妈踢开,而且一次比一次踢得重。”

  没办法,吕亚奎和同事们只好当起了“奶妈奶爸”。“动物第一次吃初乳的行为叫作第一次被动免疫,有益于增强动物宝宝的免疫力。”然而,海野的工作人员寻遍了周边都找不到初乳,只能去找本地镇上的东山羊奶。“那天羊奶只挤出了15毫升,而惊蛰一顿需要300毫升。”

  外界寻奶无果,吕亚奎和同事们不得不转头回去找骆驼妈妈,通过固定住妈妈,人为挤奶,再用奶瓶一点点地喂给“惊蛰”。种种波折导致出生12小时后,“惊蛰”才喝上了第一口奶。

  出生前期,骆驼宝宝需要每2个小时喂一次奶,吕亚奎只能和一位同事轮流“上阵”。为啥不多安排几个工作人员轮换?“动物对人的气味比较敏感,所以工作人员最好固定在一至两人。”因此,“惊蛰”出生后的前3天里,吕亚奎和同事只能间歇眯上一会儿,没法儿睡上一个安稳觉。

  3天后,骆驼妈妈的乳汁吃完了,吕亚奎只能改喂羊奶。每次给“惊蛰”喂奶之前,吕亚奎都要把羊奶加热到37摄氏度,“骆驼会在自己体内把奶加热到37摄氏度,这样会消耗宝宝的能量,所以我们干脆直接提前人工加热好。”

  实际上,海野里每个动物宝宝的出生,都凝聚着工作人员的大量心血。

  长颈鹿“小雷”刚刚出生1个多月。它刚出生时,虽然新手妈妈没有“弃崽”行为,却完全不知如何引导“小雷”吃母乳。在不得不人工喂奶后,待“小雷”熟悉了乳汁的味道,吕亚奎故意把羊奶呲到妈妈乳房的位置,以此引导“小雷”。“出生一天半后,‘小雷’就学会了自己去妈妈那儿吃奶。”吕亚奎和同事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火烈鸟展区,3只已孕的火烈鸟收起修长的双腿,端坐在地上,时不时起身从周边衔一些草回来做窝。而这些草,就是海野故意提供的。

  “针对孕期的禽类和两爬类动物,我们会主动把做窝的材料放在它们能够找到的地方。”吕亚奎说,“比如火烈鸟要孵蛋前,我们会提供粘土、树叶和剪成20厘米长的稻草等,总之要为动物繁衍生息做好万全的准备。”

(责编:潘惠文、席秀琴)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