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市毛纳村种致富茶、吃旅游饭、奔小康路

谢凯 刘钊

2020年08月05日08:52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干出来的变化 拼出来的幸福

山路弯弯,流水潺潺,云雾绕山,满眼碧绿。

这里是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盛产茶叶,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大叶种茶的味甘清甜,飘香万里。

好生活,是拼出来的!

8月4日上午,小雨未停,毛纳村村民王柏和带着海南日报记者参观他的“和茹手工茶坊”,介绍茶叶制作的流程。“杀青、发酵、烘干……”指着竹篓里的茶叶王柏和笑着说:“谁能想到种茶能带领全村奔小康。”

“我种了36亩的茶树,每年1月-11月都是采茶期,每亩能产茶青约200斤,一年下来种茶收入约有10万元左右。”谈起收入,56岁的王柏和满脸是藏不住的笑容:“家里的二层小楼没贷款,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多亏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村里如今也建得很漂亮,游客多了,茶青一斤能卖48元呢。”

如今,毛纳村有超过70%的农户种茶树,村子里有480多亩茶园,已然成为毛纳村的产业支柱,也成了村民致富的“法宝”。每到收茶季,每斤近30元的茶青远销国内各地。

顺着蜿蜒的村道行走,一幢小别墅样式的新房是脱贫户王进友2016年建的新家。“有了4.1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房子提前完工,还得到4000多元的奖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说到这,老王的眉头立马舒展开来。

过去,王进友一家8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瓦房里,日子过得艰难。“没啥本事只能靠种些水稻、槟榔谋生,孩子上学了压力更大……”说起过往,老王有些惭愧。在2015年,他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精准脱贫政策的支持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王进友发展起茶叶种植、酿酒等产业。而今依托乡村旅游产业,种茶和酿酒让他过上了好日子。“种茶树的收入一年有近1万元,加上卖米酒的钱,足够脱贫了!”王进友说。

“茶叶成了特色产业,村子又是美丽乡村旅游点,现在一到周末就有大量游客来这里品茶购茶、购买农产品,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毛纳村所在的毛脑村驻村第一书记孙成才说,靠着茶叶,毛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实现了脱贫,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有的农户甚至靠着茶叶年入50万元。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五指山农产品的金字招牌,2019年,省委外事办把毛脑村各村民小组产出的优质红茶作为礼物赠送给博鳌亚洲论坛的国内外参会嘉宾。

村民们都说,我们的幸福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斗出来的。

好发展,是干出来的!

虽说如今有着茶叶这个致富“法宝”,但多年前的毛纳村村民却被贫穷牢牢地困住了。

过去,毛纳村并没有水泥路,进村子要走“一趟下去就陷入半个身子”的泥巴路;“客人来了无好酒,生姜盐巴蘸着吃。”说起苦日子,王柏和的妻子叹了口气说,大家唱的黎族歌曲里都表达着对贫穷的无奈。“住的是茅草屋,一下雨就整宿睡不着。”王柏和说,交通的不便、环境的恶劣压得村民们喘不过气来。

得益于不断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从2015年开始,毛纳村迎来发展转机,大量资金投入,让村子修了路、建了桥,更新了基础设施。

2017年,村道和游客服务中心及附属基础旅游设施建成;2019年2月,村里的水面桥改成了宽阔的大桥;同年8月,村里引进了电影产业公司……

渴望的好日子来了,但村民们深知“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道理。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下,毛纳村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依靠榜样力量,动员村民营造良好的生活习惯:清理杂草、垃圾,保留瓦房等历史建筑,种植花草树木,拆除危旧房……

而今焕然一新的毛纳村美不胜收,吸引不少游客慕名来“打卡”。“据我们初步估算,2019年一年的游客量达到5000多人次。”孙成才说。7月14日晚,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首次外景演播室设在这里;7月28日,2020全国抗疫英雄海南行暨海南自贸港全国重点网媒推介五指山专场活动来到这里……

过去一个月,这个黎族村寨举办了各类活动,村庄瞬间热闹起来。在这里,看黎族舞蹈、尝黎家竹筒饭、赏雨林风光。独特的山水环境也让毛纳村得以引入社会资本,发掘特色民俗文化,开发电影拍摄、民族文化研学等产业。未来,国家级草地掷球基地、电影实景拍摄基地、特色民族表演等景点将让游客流连忘返,醉情其中。

借助旅游产业和茶产业结合,充分发掘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毛纳村的小康路将走得更宽,更广。

(本报五指山8月4日电)

(责编:潘惠文、席秀琴)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