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海南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群像

后浪奔涌 传递信仰的力量

2020年09月10日17:58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把革命故事讲得引人入胜。9月9日上午,在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大二年级的思政课上,“85后”教师谢丹在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时,台上理论与故事交接切换,台下学生目不转睛专心听讲。因讲课风格亲切自然,谢丹被学生们呼之为“丹姐”。

“丹姐”的课是海南师范大学里“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作为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她曾获“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重量级奖项。

近年来,海南高校许多像谢丹一样优秀的青年思政课教师,活跃在思政教育工作第一线,作为教师队伍里的“后浪”,他们接下前一辈的思政工作火炬,挥斥方遒,传播真理。他们的课堂,常被学生贴上诸如“大学四年必听课”“干货满满”“上课是一种享受”等“好评标签”。

青年思政教师的课,到底有怎样的魅力?

夯实自我 打造“五星好评”思政课

谢丹的课堂,旁征博引,气氛活跃,她形容自己是个“大厨”,只为将思政课变得“美味”。

“把思政课烹饪好,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原料要扎实。”谢丹说,如今的思政课堂面临的是“00后”大学生,他们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求知欲强烈,要引导好学生,首先要有“底气”。

谢丹出身法学专业,8年前刚踏上思政课讲台时,如何战胜心理障碍、如何攻克专业壁垒等问题,常常让她感到无所适从。“塌下心来,好好读原著,走好第一步”,这是导师告诉她的第一句真经。

从那以后,“经典著作不离身”成了她的标志性形象,一有时间她就仔细反复阅读,一遍读不懂就读两遍,两遍读不懂就读十遍。批注、笔记、思考、读后感……一本本原著的空白处被写得密密麻麻。

长期的坚持,使得谢丹夯实了理论基础与专业功底,课堂上,她常常以活跃的思维、强大的思辨能力和良好的口才,透彻回答学生们犀利的问题,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扎根学生心间。

从辅导员到专职思政课教师,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思政课教师张井富常说,“为师者,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

早在大学期间,张井富就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浓厚兴趣,由此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各个领域知识。真正投入教学后,张井富又集中精力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和政策,让自己“一桶水”的容量不断扩大。

学生们说,张老师爱举例子,从校友故事到名人轶事,从地方新闻到国家大事,但课堂上看似随意的“举个例子”,正是他处处留心的积累。

思政课教师常常要直面不同声音的挑战,教学内容与常变常新的时政内容息息相关,这使得善于学习成为张井富必备的核心素养。“只有持续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关注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我们的思政教育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获得‘五星好评’。”张井富说。

守正创新 “含金量”来自“含新量”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各大中小学线上教学带来了一次考验。然而在琼台师范学院,面对此次大考,各年级的思政课却有条不紊的开展着。

自2016年起,琼台师范学院着力开展思政课改革,采取思政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模式。4年的实践检验,琼台师范学院的线上思政课堂已逐渐成熟。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钟婧就是此次思政课改革的发起者之一。

“从2016年开始,我们全校开展思政课改革,采取‘理论+实践’‘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钟婧介绍,线上,学生从智慧树等慕课平台上的精品课程学习思政理论;线下,完成老师设计的实践专题,将理论运用到实践。

不仅如此,钟婧还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创建了思政类学生社团——琼台思行社。如今社团规模已发展到近100人。在今年的疫情期间,思行社的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抗疫志愿岗位,还创作了抗疫宣传短片,作为全校开学第一课的内容进行统一播放。

创新的教学平台将思政课堂的时空距离化“墙”为“桥”,海南医学院思政课教师邵娜娜则善用接近学生专业的言语,把教学内容用学生能接受、愿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

“在医学专业知识里蕴含着许多‘思政元素’,你们能举出例子吗?”在海南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思政课堂上,老师邵娜娜的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热议。

在海南医学院,凡是上过邵娜娜课的学生,都知道邵老师总会把医学知识和思政原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屠呦呦、钟南山等医学改革先锋身上,探寻真理与价值;在青霉素、幽门螺旋杆菌的发明过程,探讨实践与认识……讲述故事,梳理逻辑,邵娜娜引用医学案例,巧妙串联知识点,穿插医学精神传承和优秀人物事迹等内容,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引入课堂。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吸收思政知识点,邵娜娜这个医学的门外汉可下了不少功夫。“在医学院教思政,就要从学生的专业出发,把‘思政元素’揉到医学专业中,为此,非医学专业出身的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恶补医学知识。”邵娜娜介绍,医学专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 以医学知识、故事来“做引子”,能更好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情。

以心换心 把“我”变成“我们”

今秋九月,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镇正值夏季水果收获的季节。教师节来临前,雅星镇团委的干部谢仁夫,一大早带着一整颗近30斤重的菠萝蜜,驱车近百公里,来到海南广播电视大学。

“汪老师节日快乐,这是我们村产的水果,特意送来让您尝一下。”让谢仁夫驱车两个多小时赶来所见的老师,正是海南广播电视大学的思政课教师汪丽红。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省唯一一所成人高等学校,从2010年开始该校落实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农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项目”(以下简称“村官班”),截至目前,连续开办了多届村官班。

谢仁夫是海南广播电视大学18级村官班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我在村官班学习期间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就是汪老师了,她所教授的一些思政理念对我至今的工作影响很大。”在谢仁夫眼里,虽然汪丽红比自己还要小四岁,却是他心中最敬重的教师之一。

在海南广播电视大学从教6年的汪丽红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工作思路。“我所教授的学生年龄跨度最大有40岁,很多学生的三观已经形成,很难给他们灌输新的理念,我尽量将思政课生活化,讲出事实让学生自己思考。”与其他科目老师不同,汪丽红每给一个新的班级上课前都会开展一次特殊的备课。“成人高等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老师一定要走进学生,所以我备课先‘备’学生。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我并不尝试去改变他们的,但我所能做的是教会他们用思政理论启发工作和生活。”

汪丽红的课,村官、村民听得懂、乐意听,久而久之,她和大家从师生变为朋友。经过她的引导,许多村民改变了固有的封建思想、陋习观念,对脱贫致富奔小康有了十足的信心。

在汪丽红看来,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有千万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心换心,“只要真信、真爱,你就一定会找到引导学生的好方法。”

近年来,海南省持续加大思政工作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在全省公办和民办高校全覆盖设立思政工作岗位津贴,按照思政课教师月人均1000元、辅导员月人均500元标准发放,并通过项目支撑、平台支撑、科研支撑,让海南青年思政课教师有更多、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谢丹、张井富、钟婧、邵娜娜、汪丽红……这是海南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缩影,作为教师队伍的“后浪”,他们执着的身影融入学生,勾勒出属于年轻一代思政工作者的时代光影,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更有光亮、更有温度,更有让人追随的力量。 ( 周晓东 金浩田)

(责编:刘瀚涛、席秀琴)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