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海南省疾控中心发出提示,目前,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气势汹汹,国内散在病例偶有发生,正值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新冠肺炎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广大市民要时刻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养成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不聚集,少聚餐,分餐制等良好卫生习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下还需要戴口罩吗?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可以摘掉口罩了,但有些特殊行业和场所仍然需要戴口罩。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戴口罩?
戴口罩可以阻挡空气和飞沫中的细菌、病毒,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重要的措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判断是否戴口罩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标准:
1、所处地区的风险等级,如中、高风险地区要戴口罩;
2、看所处的环境,如果处于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或者长时间停留在公共区域,则应佩戴口罩;
3、某些服务行业和特殊职业,如公共交通工具的司机和乘务员,餐厅、超市、商场服务人员以及幼儿园教师、医生、养老院服务人员等,需要佩戴口罩;
4、出现咳嗽、咽痛、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时,要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5、一些场所有特殊规定的,要遵从管理方要求佩戴口罩。
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口罩应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建议平时随身携带备用口罩,在需要的情况下适时佩戴。
(二)佩戴口罩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戴口罩前、摘口罩后,均应做好手卫生。
2、区分口罩正反面,不能两面戴。
3、不与他人混用或共用口罩。
4、捏紧鼻夹,使口罩与脸颊贴合,避免漏气。如佩戴口罩感觉胸闷、气短等不适时,应立即前往户外开放场所,摘除口罩。
5、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时不应佩戴口罩。
6、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应定期更换,不建议清洗或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后使用。
(三)口罩应如何保存和清洁?
1、需重复使用的口罩,使用后悬挂于清洁、干燥的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2、备用口罩建议存放在原包装袋内,如非独立包装可存放在一次性使用食品袋中,并确保其不变形。
3、口罩出现变湿、脏污或变形等情况后需及时更换。健康人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四)普通公众如何选戴口罩?
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公众应根据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和所处环境选择适宜防护级别的口罩,不过分追求高防护级别。
1、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
2、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如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
应随身备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佩戴。
3、有咳嗽或打喷嚏等症状者。配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4、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共同生活的人员。配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二、为什么洗手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呼吸道传染病除了通过飞沫传播,也会经手接触传播,日常工作、生活中,人的手不断接触到被病毒、细菌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病毒、细菌可以通过手触摸口、眼、鼻进入人体。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患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
(一)怎样正确洗手?
洗手是减少手部细菌、病毒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之一,正确洗手是关键。
1、 用流动水将双手淋湿。
2、 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双手。
3、 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搓洗双手至少20秒。
第一步,洗手掌。手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揉。
第二步,洗手背。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揉。
第三步,洗指缝。手心相对,手指交叉,相互搓揉。
第四步,洗指背。一手弯曲呈空拳,把手指关节放在另一手的手心,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洗拇指。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洗指尖。一手五指指尖并拢,放在另一只手的手心,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洗手腕。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腕部,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
4、 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双手。
5、 捧起一些水,冲淋水龙头后,再关闭水龙头(如果是感应式水龙头不用做此步骤)。
6、 用清洁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也可用吹干机吹干。
(二)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为了避免疾病经手传播,应注意正确洗手,洗手频率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下情况应及时洗手:外出归来,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过泪眼、鼻涕、痰液和唾液后,咳嗽打喷嚏用手遮挡后,护理患者后,准备食物前,用餐前,上厕所后,接触公共设施或物品后(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钱币、快递等物品),抱孩子、喂孩子食物前,处理婴儿粪便后,接触动物或处理动物粪便后。
(三)外出不方便洗手时该怎么办?
外出不方便洗手时,可选用含75%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将消毒剂涂抹双手,持续揉搓15秒。特殊情况下,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使用时用量要足够,要让手心、手背、指缝、手腕等处充分湿润,两手相互摩擦足够长的时间,要等消毒液差不多蒸发之后再停止。
对公众而言,不建议以免洗的手部消毒液作为常规的手部清洁手段,只是在户外等没有条件用水和肥皂洗手的时候使用。
三、为什么要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人员多,流动量大,感染风险未知,且人与人之间难以保持1米距离,一旦有病毒感染者,在没有有效防护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空气流动性差的公共场所病毒传播的风险更大。
四、室内为什么要经常开窗通风?
室内环境密闭,容易造成病菌滋生繁殖,增加人体感染疾病的风险。勤开窗通风可有效减少室内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有杀菌的作用。每天早、中、晚均应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短于15分钟。寒冷季节开窗通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五、在公共场所应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公共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密集,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活动,如必须去,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哪些注意事项?
1、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准备好口罩、消毒湿纸巾或便携式免洗手消毒液等物品。
2、全程佩戴口罩,尽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或肘臂遮挡。
3、在车站、机场、码头等要主动配合监测体温、查验健康码,尽量减少滞留时间。
4、乘车期间,保持手卫生,尽量少碰触扶手等物体,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口、眼、鼻。
5、尽量使用扫码支付等非接触支付方式付费。
6、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结束后,正确洗手,确保手部卫生。
(二)前往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有哪些注意事项?
1、遵守场所管理规定,进入场所时按要求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等。
2、列好购物清单,尽可能减少购物逗留的时间。
3、购物、结账时尽可能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优先选择非接触扫码方式付费。
4、乘坐电梯时,优先使用扶梯,如果必须乘坐厢式电梯,应佩戴口罩。
5、回家后立即洗手,做好手卫生。
(三)到农贸市场购物有哪些注意事项?
1、配合体温检测。
2、做好个人防护:在低风险地区农贸市场内应随身携带口罩。在人多的摊位购物时,应当佩戴口罩。中高风险地区顾客进入农贸市场应全程佩戴口罩,挑选商品时建议佩戴手套。优先使用扫码付费方式结账。
3、加强个人卫生: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时等部位。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或用肘臂遮挡口鼻。离开市场后,及时洗手,有条件时,可随身携带速干手消毒剂。
4、购买冷冻食品时,尽量避免直接用手触碰。回家后,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食品加工前要认真清洗并防止水花飞溅。加工时注意生熟分开,煮熟煮透后再食用。存储时,最好使用保鲜袋独立封闭包装。
(四)到餐厅就餐有哪些注意事项?
1、选择间距较大,通风良好的位置落座,尽量减少多人聚餐。
2、尽可能错峰用餐,避免人员拥挤。
3、用餐前应规范清洁双手。
4、2人以上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或实行分餐制。
5、尽量通过线上或扫码等非接触方式进行点餐和付费。
(五)前往室内娱乐场所应注意什么?
室内娱乐场所主要包括电影院、歌舞厅、酒吧、健身房、游泳馆等,不仅人员聚集性强,流动性大,而且空间相对密闭,通风不良,公众前往这类场所应特别注意做好防护。
1、配合场所实行的限流限量、预约消费、错峰入场等措施。
2、遵守场所管理规定,进入场所时按要求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进行实名登记等。
3、有序入场和退场,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拥挤。
4、及时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保持手卫生。
(六)工作场所如何做好防护?
1、遵守单位防疫措施和规定。
2、配合做好体温检测。
3、不要带病上班,出现发热等身体不适要及时向单位报告,并立即到医院就诊。
4、在工作场所中,应做到戴口罩、勤洗手、1米社交距离、开窗通风、少聚集。
5、乘坐电梯时注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按钮。
(七)去医院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就诊者应提前了解就诊疗程,缩短在医院逗留的时间。
2、全程佩戴口罩,主动配合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进行实名登记等。
3、勤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保持手卫生,不触摸眼、口、鼻。
六、学生上学应遵守哪些防护要求?
1、学生应遵守所在学校的防疫措施和规定。
2、按照学校要求每日监测体温并上报。
3、随身携带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无需佩戴口罩。
4、在校期间不串座、不串班、不打闹、少聚集。
5、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使用体育器材等公用物品后,触摸眼、口、鼻等部位前,均要正确洗手。
6、就餐排队时与他人保持距离,避免扎堆就餐,减少交谈。
7、学生在上、下学途中,尽量做到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避免不必要外出活动。最好采取不行、自行车、私家车方式上下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校车时应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合理距离,途中尽量不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到校后或回家后,要及时洗手。
8、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向学校如实报告,并立即到医院就诊,严禁带病上课。
七、为什么要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消化道致病微生物可通过唾液污染筷子、勺子,进而污染食物,传染给其他就餐者。
1、提倡多人就餐时采用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个人使用过的餐具污染公共食物,可以有效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减少交叉感染。
2、使用公筷公勺,剩余的饭菜可以放心打包或分装,减少食物浪费。
3、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是最简单有效的卫生防病习惯,是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八、在家庭中如何实施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
1、固定餐具:家庭成员固定餐具,即每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从外形、颜色上加以区别。
2、践行分餐: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筷公勺来夹食物,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饭。
3、儿童喂养: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要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避免用嘴尝试孩子食物、与孩子公用餐具等。
4、家长示范:儿童时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父母要为孩子做榜样,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并坚持下去。
九、开展爱国卫生健康大行动
1、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爱国、爱海南、爱家乡、爱家庭”爱国卫生健康大行动,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营造人人参与疫情防控的良好氛围。
2、各部门发动职工开展工作环境整洁专项行动,对单位周边环境进行清脏治乱大扫除,及时清理积存杂物、清除卫生死角及日常垃圾,保持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3、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乡村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特别是要完善老旧小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卫生保洁制度。
4、充分发挥物业、居(村)委会等的作用,确保有专人负责,定时定点清理垃圾和废弃物,消除卫生死角。
5、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消除鼠、蟑、蚊、蝇等病媒生物孳生环境,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
6、通过“周末卫生日”等活动,号召广大群众开展“搬家式”大扫除活动,彻底清除房前屋后卫生死角和垃圾杂物,净化绿化美化家庭和公共空间,营造干净、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