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航天之城,魅力侨乡

王硕

2021年01月08日20:50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文昌,著名椰乡、侨乡。从西汉元封元年设紫贝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文昌不仅是海南三大古邑之一,也是海南文化重镇。海南闽南文化从这里发源,椰树精神在这里孕育,南洋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如今,这座古城正因举世瞩目的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而蜚声海内外。

近日,人民网“看见中国”融媒体采访团队走进海南文昌,遍访文昌城市与乡村,用镜头发掘文昌美食美景,展现这座航天新城、魅力侨乡的历史与未来。

从海角到星辰

俯瞰海南岛,宝岛最东端和最北端都落于文昌。“亚洲第一灯塔”木兰灯塔矗立海岛的“至北”木兰湾,守护着近岸的船只;而海岛最东端的铜鼓角也有一座灯塔,不仅守护着来往船只,也为中国人航天梦护航。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文昌,从此有了不一样的使命。

在铜鼓角的石头公园,在龙楼镇的民居,在龙楼镇淇水湾海滩,令人激动的不止椰树、沙滩、大海和海岛慢生活——这里还有中国唯一一个低纬度滨海发射场,每到发射前后,成千上万的航天爱好者来文昌龙楼“朝圣”,无数航天发烧友在这里见证中国航天的历史时刻。

2020年7月23日,在位于海南岛东北海岸的这座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载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11月24日,同样是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作为中国唯一、世界少有的低纬度滨海发射场,文昌发射场正成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射基地,承担着深空探测、载人登月、天地往返运输等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

依托航天发射,文昌着力打造航天科技产业。文昌国际航天城,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点园区和重要载体。

2020年年初,文昌国际航天城起步区建设正式启动。1.8万亩的滨海沃土内,蓝图已经擘画。文昌计划分三步打造千亿级航天科技产业城:建设文昌航天超算中心;依托文昌航天超算中心,打造文昌航天智慧产业园;建成航天智慧新城,将文昌打造成为“新时代智慧城市先行示范区”。

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及航天智慧新城,将成为全国首个航天超算中心,立足海南、服务全国,力争建成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流的计算研究及服务中心。

椰子之乡与椰树精神

椰风海韵醉游人。

没有椰子的海南之行是不完整的。而文昌,正是海南椰子的“老家”。

海南盛产椰子,产量占全国的99%以上,而这里面有一半的椰子产自文昌。

文昌的椰子又从哪里来?

传说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吹拂着南海洋流,载着天然的航海家——椰子,从马来半岛一路飘荡来到了海南岛的东海岸,率先登陆向东入海的文昌半岛。适宜的土壤及气候条件使这一物种落地生根、繁衍兴盛。天时地利使文昌成为中国椰子之乡。

东郊椰林椰树成荫 人民网 高歌 摄

传说只是历史的一个注脚。但从第一棵椰子扎根这里那天起,文昌就跟椰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半东郊。”到了东郊椰林,你就明白这里为什么叫“椰乡”。成片的椰树在东郊自由舒展,遮天蔽日。哪怕是烈日当空,这里也是一片阴凉。

“椰子从不坠落伤人”,这是文昌人口口相传的佳话。文昌人愿意相信,椰子是有灵性的,连“瓜熟蒂落”都会挑选时间。椰子树和文昌人和谐共生,也深深影响着文昌人的生活。

从椰树到椰果,椰子浑身都是宝:椰汁可以当饮料;椰肉可以榨油、提炼化妆品,可以制作手工皂,也可以制成糖果;椰渣可以饲养文昌鸡;椰壳可以制作椰雕工艺品,废弃的边角料可以做活性炭;椰棕可以制作椰棕床垫;废弃的椰糠可以种植花卉。椰子成就了大产业。

如果说海南春光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里,五花八门的椰子产品,是椰子深加工产业蓬勃发展的写照,那么,穿越历史长河,传承创新的椰雕技艺,则镌刻下了文昌人对椰子的执着。

在文昌东郊镇的海南椰雕文化展览馆,琳琅满目的椰雕作品,带给参观者美的享受。以椰壳、椰木和椰棕为原料,部分辅之以贝壳装饰,椰雕大师们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图为海南椰雕文化展览馆。 人民网 王硕 摄

(海南椰雕是以椰壳、椰木和椰棕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唐代即已出现关于海南椰雕的记载,明清时期椰雕被作为珍品进贡朝廷,赢得“天南贡品”之誉。文昌椰雕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椰树适应性强,容易生长,种下之后,不需要过多打理,一年到头默默生长,果实摘了又长。椰树身上体现的扎根守土、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被概括为“椰树精神”,激励着海南干部群众在自贸港建设中干事创业。

骑楼、文庙与“下南洋”

文昌,人口约60万,却有120多万华侨在世界各地,是著名侨乡。文昌人的“闯出去”始于“下南洋”。

“下南洋”曾经是海南岛东部较为独特的现象。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人们从琼岛出海奔赴世界各地。据有关统计,从1876至1898年,通过港口客运出洋的琼侨人数就达24.47万人,平均每年1万有余,最多年份可达2万多人,其中文昌人占半数以上。

他们远离故土,却也将文昌与世界紧紧相连。

文昌老城区的文南街,正是当年许多华侨归乡的地方。

老街两侧,南洋风格建筑鳞次栉比。本土与海外,历史与现代,商业与生活在这里融为一体。灰白的墙,锈红的窗棂,五颜六色的牌坊,历经百年风雨,见证沧桑巨变。

文南老街的骑楼

对于中国人来说,“故土难离”是根植于血液的文化基因。回归故里,回报家乡,成为一代代琼侨的归宿。

在文昌市昌洒镇东泰山村,昌洒华侨小学,每间教室的门楣上都有一组名字,有中文,有英文,还有日文,他们标示着每一间教室的捐建人。这些记录着海外华侨捐资助学的善举。

昌洒华侨小学

东泰山村是华侨符明潮出生的地方。七岁时跟随父母移居香港,后又辗转美国、日本。身在海外,心怀故乡。2004年,符明潮了解到文昌调整学校布局,准备撤并昌洒小学,他当即决定捐款重建。

“我了解这里的情况,在这些角落,需要我们华侨华人的帮助。” 符明潮向文昌教育主管部门表态:“给我一年时间,我把学校盖好。”

经过符明潮等热心华侨、同胞的不懈努力,600多名海内外热心人士捐款近400万港元,兑现了重建、扩建小学的诺言。

文昌人对教育的执着扎根于自古以来崇文重教的传统。

文昌孔庙——全国唯一一座不朝南、不开大门的孔庙。据传,当年文昌文人在孔庙立誓:不出状元,大门不开——足见文昌人对于求学的执着。

这座海南岛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穿越历史,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文昌人上下求索,拥抱世界,建设家乡。

图为文昌孔庙

从文化重镇到风情椰乡,从闯海侨乡到航天新城,文昌这座南方小城,正以她的闯海精神和求索精神,迎接时代巨变。趁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向打造集航天、侨乡、椰林等特色为一体的国际滨海旅游新城迈进,以开放之姿,迎接八方来客。

(责编:陈海燕、王庆芳)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