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校园足球走出体教融合创新路

李梦瑶 通讯员 陈欢欢

2021年01月18日09:15  来源:海南日报
 

  ①在琼中营根镇的足球场,琼中男足和海口一学校的队员们拼抢足球。

  ②琼中女足队员们在训练。

  ③琼中男足和琼中女足队员在比赛。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琼中女足队员在训练头球。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李天平 摄

  嵌于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中,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毛西村仅靠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与外界相连。在这个偏远的黎族村庄里,17岁的王靖怡算得上是见过最多“世面”的人。

  出国、拿冠军、上电视……这是山里娃难得的人生体验,可当她抬脚将一粒粒足球高高挑起时,这一切便真实地发生了。日前,王靖怡成功入选U20国家女足集训名单,意味着还有机会出征2021年亚足联U20女足亚洲杯预选赛。

  这不是王靖怡第一次入选“国家队”集训大名单,她也不是琼中近年来为“国家队”输送的唯一一个好苗子。自2015年以来,琼中在全县乡镇以上的中、小学校(含民办学校)和县职业技术学校全面铺开校园足球运动,通过体教融合、以赛促训,不仅挖掘和培养出一批优质足球苗子,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多了一条走出大山的路。

  为何踢球?

  “足球能带我们走出大山”

  王靖怡觉得一切的改变,都源自脚下那颗足球。

  2013年,9岁的她在县城读书时被同学欺负,一度产生厌学心理。“小时候比较自卑、内向,不太懂怎么跟人交流。”王靖怡还记得,那一年她不得已转学回红毛镇,正巧碰上琼中女足管理中心的教练下村选苗子。

  “你这丫头体能好、反应快,跟我们去踢球吧?”“去!”尽管并不太懂足球是什么,面对教练的邀请,王靖怡仍一口答应,“我觉得追着球奔跑时,自己开心多了。”

  每天早上5时30分起来晨跑,7时30分回寝室洗完澡后去上文化课,下午4时30分放学后,一直训练到天黑……正式入队后的学习、训练并不轻松,但好在从小爬山路、干农活,王靖怡扛得住。

  王靖怡的队友们同样来自琼中的偏远村寨。这群十来岁的姑娘们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吃这种苦,但两年后的一场比赛给了她们答案——2015年7月17日,瑞典哥德堡市,王靖怡和队友们七战七捷,成功捧起2015年“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U12女子组的冠军奖杯。

  琼中女足一战成名,此后更乘势而上、愈战愈勇。她们不仅实现“哥德堡杯”和“哥德杯中国”两个赛事“三连冠”,更屡屡摘得全国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的冠、亚军奖牌。

  姑娘们终于意识到:“足球,能带我们走出大山。”

  “我以后要代表国家队,站上更大的赛场。”几年前接受采访时,王靖怡曾自信地立下一个目标,如今她四度入选“国家队”集训大名单,离梦想越来越近。

  但她对未来的期许并不止这些。再过几个月,王靖怡即将迎来高考,眼下她正绷紧了弦,一边训练,一边上文化课。

  “长年在外训练、比赛,我的文化课落下不少,至今还在恶补高二的知识点。”虽然课业赶得很辛苦,但王靖怡早已从竞技体育中磨砺出不服输、不服气的坚强意志,坦言自己有信心能像师姐们一样,考个好大学。

  王靖怡口中的师姐们,有47名队员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93名队员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60余名队员凭借优异的足球运动水平考上大学,6名队员在职业足球俱乐部效力。

  一个个生动案例印证了足球圈的那句名言:足球是圆的,一切皆有可能。

  如何踢球?

  做大分母,推动校园足球全覆盖

  琼中女足的成功,如拨云见日,让希望的阳光照进了大山深处。

  这些励志故事让琼中营根中心小学教师胡亮备受鼓舞,并萌生出一个想法:“我的学生们能不能也通过足球,磨砺出坚强意志?”2015年的一天,胡亮突然掏出足球,试探性地问道:“嘿,想踢球吗?”

  面对这一新鲜事物,以往上体育课只能做操、跳绳的孩子们兴奋极了,二话不说便脱下鞋,在水泥地面的操场上摆出一个球门的形状,开始踢球。

  胡亮只是个业余的足球爱好者,赤脚上阵的孩子们也弄不懂什么叫越位、前锋、后卫,但他们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地组建起一支校园足球队,甚至在当年的县级校园足球联赛中一举夺得小学男子组季军、女子组亚军两个奖牌。

  胡亮还记得,那时候学校没有专业的场地、装备,他便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足球、加餐,甚至四处筹措经费,“后来有爱心社会组织伸出援手,帮我们在学校建起一处标准化的五人制足球场。”

  训练条件得到改善,胡亮的足球队却在县级校园足球联赛中接连遭遇“滑铁卢”——2016年,女子组止步16强;2017年,男子组、女子组双双止步6强。

  这让胡亮有些懊恼,但他很快意识到,问题并不出在自己和孩子们身上。

  原来,就在营根中心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时,琼中乡镇以上的其他中、小学校(含民办学校)和县职业技术学校也开始全面铺开校园足球运动,将足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开设足球课堂,开发和编制校园足球校本教材,全面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

  “我们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为全县45所中小学校建设人工草坪足球场地,全县中小学每班每周开设2节足球课,三年级以上班级均组建足球队,全县有65%以上的中小学生常年开展足球活动,每周有不少于2小时足球活动时间。”在琼中教育局有关负责人看来,做大分母抓普及是发展校园足球的基础,通过体教融合,该县有效提高校园足球活动的普及度和参与度。

  目前,琼中29所学校共成立83支校园足球队,参加校园足球活动学生达1.5万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5%以上。

  校园足球氛围越来越浓,学生足球整体水平越来越高,胡亮和孩子们拿奖牌的难度自然越来越大。

  “营根中心小学于2018年被合并进琼中县实验小学,不久前学校刚刚成立2个足球班,聘请了两名专业教练教孩子们踢球。”胡亮如今成了足球班的班主任,不用再为场地、装备发愁。他不禁感慨,孩子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踢得如何?

  做强分子,足球好苗子接连涌现

  足球被高高颠起,又稳稳落在脚面,1月15日下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实验小学的塑胶球场上,7岁的王存强双腿灵活交叉摆动,大秀颠球技巧。4个多月前,刚刚从幼儿园毕业的他被教练一眼挑中,经过测试选拔后,王存强和其他38个孩子一起成了该校足球班的首批学生,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足球训练。

  “这孩子球感好,平衡性强,是个难得的好苗子!”教练何秀东特意将象征球队灵魂的10号球衣分给王存强,对于他的期待不言而喻,“我希望他以后能进琼中男足一线梯队,甚至是省队。”

  如何才能从校级足球班跳到县级一线梯队?“踢比赛!”在何秀东看来,孩子们进入足球班靠教练的“慧眼识珠”,但要想留下来,比赛成绩则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先是跟班里的队友踢,接着跟隔壁班踢,之后再和其他学校踢……琼中通过完善“校内(班级、年级)联赛—校际联赛—片区联赛”为一体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全面开启校园足球梯队建设,以赛促训、以赛促建,让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足球苗子迅速成长,源源不断地为琼中足球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2016年至今,琼中通过设立小、中学足球特长班,组织足球联赛及入校测试选拔等方式,共挑选出各级梯队运动员290人,组建起U17、U13、U10、U8、U7五个年龄梯队,共7支男女队伍。

  并非所有的好苗子都被“掐尖”集中起来,更多的孩子正继续在原来的班级、学校里学习,这是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最根本的区别之一,也是琼中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模式的理念贯彻——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普及校园足球并不是强求每一个孩子都踢出成绩,更多的是希望培养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自2013年开始推广校园足球,尽管多年来在县级校园足球联赛中一直与冠亚军无缘,但在该校副校长卓上升看来,校园足球的魅力已然展露。

  就读于该校初三年级的王德志,学习成绩长期“吊车尾”,两年前一度想要辍学。直到老师鼓励他参加班上的足球队,一切开始变得不同。

  “老师说我有足球天赋,让我加入校级足球队,让我鼓足了信心。”如今王德志渐渐把更多时间花在了球场上,“校足球队好几个学长都靠着足球特长考上了大学,要是我好好练球,文化课再加把劲,以后一定也能像他们一样。”

  对于王德志而言,学习文化课依旧是件难度不小的事情,但他学会了坚持。王德志说,这正是足球教会他的东西。

  梯队建设

  琼中目前在3所学校

  共开设8个足球班

  招收290名学生

  在县幼儿园开设

  9个幼儿足球兴趣班

  每班40名学生

  目前琼中女足

  共有运动员290人

  一线队员92人

  预备运动员共198人

  全面普及

  琼中于2017年

  获评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

  现有国家级校园

  足球特色学校8所

  省级足球特色学校4所

  目前全县29所学校

  共成立了83支校园足球队

  参加校园足球活动学生

  达1.5万余人

  硬件设施

  琼中先后投入

  6000余万元

  为全县45所中小学校

  建设人工草坪足球场地

  安排2665万元

  完成2块国内一流水平的

  标准11人制足球训练场建设

(责编:潘惠文、蒋成柳)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