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日月刻初心 八载春秋写华章

2021年02月24日23:25  
 

2020年人类发展历史的刻度上,必然有一笔属于中国。

跨年的夜晚,静静地,人们在电视屏幕前等待。“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21年新年贺词在耳畔响起, 瞬间激荡起中国人民的心潮,久久地,难以平静。

这一刻的中国,“绝对贫困”已成历史。

经过8年持续奋斗, 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历史性全部解决。中国探索创造的减贫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项伟大事业,一次艰苦战役,一场深刻变革,一段辉煌历史。

这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沉淀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无数层面的努力与创新、变革与效应。

作为这场伟大战役的参与者、记录者,《中国扶贫》记者,在这8年征程中一路探寻, 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山山水水,全面见证了贫困地区的山乡巨变,见证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欢颜, 见证了经济提档带来的弯道超车,见证了基层党旗的别样鲜艳,见证了扶贫干部的铁军风范,见证了中国形象的闪亮世界!

广西南丹县巴平村依托梯田风光、巴平米产业,开展品牌建设,发展万亩绿色巴平米、稻田艺术景观以及花海景观,带活了特色品牌产业,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陈秀玲摄

答卷 ·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8年艰苦奋斗,脱贫攻坚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减贫答卷。

这份答卷从一份承诺开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升至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2015年11月27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向世界承诺、向中国人民承诺: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中国为自己设立了这个时代最宏伟最温暖的目标,开始了14亿人共同书写一份答卷的光荣之旅。

这份答卷让贫困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标志性、趋势性变化: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为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大步。

一系列历史性变化惊天动地。中国战贫,由来已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彻底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脱贫攻坚要彻底铲除“锅底”。随着井冈山、兰考等多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中国贫困县数量第一次开始逐年有计划递减进程。2020年,随着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清零”,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这样的成绩在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

一系列标志性变化改天换地。2020年底,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0740元;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通过“三个一批”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问题,全国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网供电可靠率99%,深度贫困地区通宽带比例达到98%;实现了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99.9% 和99.8%;960多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我国已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截至目前,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面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

 

“山上山下”——脱贫攻坚以来,云南省怒江州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搬迁群众生活生产状态。(怒江州扶贫办供图)

 

“山上山下”——脱贫攻坚以来,云南省怒江州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搬迁群众生活生产状态。(怒江州扶贫办供图)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西海固人告别了世代饮用的苦咸水,喝上了“有点甜”的自来水;是怒江两岸的人们结束了溜索过河的艰险,走上了代表新生活的钢架大桥;是新疆、藏区的牧民摆脱了千百年来梦魇般挥之不去的肺结核、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以健康体魄拥抱新希望……这些数据表征着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子女再不会堕入因贫失学的绝望;表征着贫困群众再不会蜷缩在漏风漏雨的危房中长吁短叹……

天下之兴,不在一姓之兴,而在万民之兴。这些标志性变化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使命初心。

一系列趋势性变化感天撼地。为加强脱贫攻坚一线力量,全国共派出25.5万支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320多万驻村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他们抓班子带队伍,使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志智双扶”使贫困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我发展愿望空前高涨,自我发展能力长足进步。

广大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观念深入人心。“三区三州”等民族地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我们看到,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正在源源不断产生巨大“溢出效益”。

翻开这份答卷,我们看到,脱贫攻坚这8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督战,拳拳深情、殷殷期盼将人民至上的大爱情怀镌刻在中华大地上。

翻开这份答卷,我们看到,几百万扶贫干部奔赴一线,殚精竭虑,舍生忘死,将共产党人的使命初心兑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

翻开这份答卷,我们看到,社会各界力量澎湃汇聚,出谋划策,身体力行,把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美好基因诠释在锦绣山河中。

翻开这份答卷,我们看到,广大贫困群众在党的带领下,艰苦奋斗,玉汝于成,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中华民族愚公移山、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为什么行、中国人民为什么行等问题。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鼓舞激励了中国人民,我们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持续增强。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2020年,世界在新冠肺炎肆虐下危机四伏,我们依然能骄傲地向世界宣布: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欢颜·巨变之中幸福满足

2020年国家扶贫日,“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征文活动中的获奖作品在各大网站相继推出,引发无数网友强烈共鸣,图片类作品直观呈现的自强不息、大爱无声和民族巨变更是令观者动容。这些照片,定格了过往8年神州近亿群众在脱贫攻坚中被改变的命运轨迹。

当贫困家庭的孩子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贫困代际传递”因教育扶贫被彻底阻断。四川大凉山,“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的全面启动,让大山深处的娃娃们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从此“走遍天下都不怕”;广西上思县,“瑶族女生班”的成立,让女娃们走进教室,最终走出大山,成为社会发展栋梁之材;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为大龄低年级学生专设的“桐华培优班”,让渴望知识的大龄孩子们对未来有了期盼,就像当地的珙桐花,花期虽晚,却也分外美丽。

当健康扶贫的阳光播洒到贫困群众身上,“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的窘境从此不再。河南省平舆县“互联网+分级诊疗”,将大城市里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网络“输入”到贫困山村,贫困群众看病再也不用跋山涉水;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医疗特勤队”将用急救车改造成的扶贫流动卫生室“开进”远离城区的偏远山村,解决了村中老弱缺医少药的现状,打通了健康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除此之外,村村建起的标准化卫生室、签约医生定期上门服务、贫困群众住院先诊疗后付费、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一项项健康扶贫政策,让病有所医成为现实。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上京食用菌产业园按照“一房一院一棚一链”模式建设,占地面积569亩,总投资8585万元。目前175户474人搬迁户已全部搬迁入住并实现就业。巴林左旗供图

易地扶贫搬迁这项超级工程,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景变成了现实。近千万人的“大迁徙”并非易事,各地招数频出:山西省,在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之外,引进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金,保证了资金渠道,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搬迁群众进行补贴,搬迁户举家搬进移民新村,没负债没压力。广西三江县三江南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银行、超市、医院门诊、公安执勤点、小学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搬迁户们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在安置点安家更安心;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松坝社区引进东南沿海地区毛绒玩具、电子产品、服饰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搬迁户从庄稼汉变成了“上班族”。从此,他们在安置点稳得住,能致富,过上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城里人”的日子。

当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进家家户户,“饮水安全有保障”便再不只是一句口号。水,生命之源,不少地区的“贫”往往与“旱”形影相依。曾经饱受贫旱交加的群众,将那珍贵的自来水捧上一捧,一饮而尽,甜滋滋的感觉一直蔓延到心窝窝。在宁夏,“十三五”期间,投资15.2亿元,对全区246处工程进行改造,巩固提升237.52 万人饮水安全水平;在陕西靖边县宁条梁镇,由政府出资实施的“北水南调”工程,彻底解决了宁条梁镇4个村11464名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因“苦”水而饱受疾病之苦的贫困群众再也不用“闻水兴叹”。

截至2020年底,我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82 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40元,年均增幅29.2%,比全国农民收入增速快20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洋溢在广大脱贫群众的心间,他们深切感恩总书记、感恩共产党,感恩伟大的脱贫攻坚。

 

甘肃省天祝县高标准食用菌扶贫产业园。赵世鹏摄

山西省天镇县晋能地面集中光伏扶贫电站。高文渊摄

他们将这份感恩外化为最质朴的行动与语言。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发展电商脱贫的安徽省灵璧县姚山村残疾人王啥啥,用全身上下唯一能正常活动的脚趾,绣了一幅党旗,希望能寄到北京去,寄给习近平总书记;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贫困户王万才,在政府的帮扶下脱贫致富,选择用一首首朴实的诗歌表达对党和总书记的感谢……

他们将这份感恩内化为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曾经的上访“专业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发展香菇种植业,过上好日子;曾经的“懒汉”,在干部的帮扶下,重新燃起生活的斗志,生命重焕生机。

湖北省建始县店子坪村在党员干部带领下,在绝壁上打通了一条出行路。建始县扶贫办供图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在脱贫攻坚这场光辉理论与生动实践有机结合的伟大战役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业的激情被点燃,创新的智慧被释放,中华民族关于小康社会美好愿景成为现实,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出彩机遇,以崭新的面貌,大步跨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川省巴中市贫困群众喜迁新居,共同举杯迎接明天的好日子。(四川省巴中市扶贫开发局供图)

提档·经济发展弯道超车

对于近亿贫困群众来说,脱贫攻坚是一个改变人生命运的空前绝后的重大机遇;对于广大贫困地区来说,脱贫攻坚还是一个实现跨越发展的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8年攻坚,一个结论分外清晰:贫困地区不仅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而且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社会全局在脱贫攻坚的统揽下,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8年攻坚,一个定论分外瞩目:站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和“十三五”规划全面收官的重要历史交汇节点,人们更加深刻体会到,“贫困地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要部署之重要性,更加深刻体会到党的领导是引领中国减贫事业一往无前的“舵”与“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的“主心骨”“定盘星”。

打开“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分布图”,不难发现,脱贫攻坚主战场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偏远闭塞地区高度吻合。比如地处高山峡谷的云南省怒江州,也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

怒江州是以“穷”闻名全国的。脱贫攻坚伊始,怒江州以高达56%的贫困发生率,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就在5年前,全州仍然没有一条畅通无阻的公路。历史在云缠雾绕的高山峡谷间艰难跋涉,无法不放慢脚步,一些直过民族刀耕火种的原始痕迹,依旧没有完全褪去。

在怒江州等脱贫任务重的地区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需非常之策,尽非常之举,下非常之力。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

过去在贫困县考核中,基本是以GDP论英雄。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引导了贫困地区党政干部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解决贫困问题上,而不是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过去,虽然在一些地区贫困问题突出,但扶贫工作并不占据最重要地位。此次改革,让贫困地区握指成拳,聚焦更精,靶向更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重要部署,要求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发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硬道理”,但脱贫攻坚也是不折不扣的“硬任务”。贫困地区这盘看似不可调和的“死棋”,在“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中得以“盘活”。

脱贫攻坚以来,面对异常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怒江州等地区把工作重心聚焦在脱贫攻坚上,通过众多扶贫项目建设实施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再把脱贫攻坚与发展对立起来,各项工作都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使脱贫攻坚有利于发展,发展成效体现在脱贫攻坚上。

怒江一跃,跨越千年。

——绝对贫困人口全面消除,全州26.96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24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四县(市)全部脱贫摘帽,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千年贫困难题历史性解决,这是怒江州耀眼的减贫成绩单。

——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13.49亿元提高到2019年192.51亿元,年均增长11.1 %;固定资产投资由97.69亿元增长到184.43亿元,年均增长17.2 %;2017年以来,全州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长期垫底跃升各州市前列;2020年前三季度,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增速云南省第3位,这是怒江州耀眼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是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发展弱项的必由之路,更是贫困地区全域发展、让最广大群众享受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

前些年,走在河北省阜平县县城的街道上,豪车不断。县域内有不少零星铁矿、金矿让一小部分人富了起来,但走进农村,一片凋敝荒凉景象。“阜平不富,死不瞑目”——聂荣臻元帅生前牵挂的革命老区县,因山多地少、基础落后、缺乏主导产业,一直没能富起来。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要依托。在脱贫攻坚中,培育扶贫产业,让阜平县的黄土地里生出了金子。近年来,阜平县把脱贫攻坚的过程变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在为贫困群众培育扶贫产业同时,也通过把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培育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8年时间,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阜平县把食用菌产业发展到全国前列。8年时间,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建成规模园区102个,建设标准化棚室4610栋,栽培香菇、黑木耳7500多万棒,年产值达5亿元,直接带动增收2.5亿元,覆盖群众1.5万户,阜平县的香菇产业,成了全县主导产业之一。

对于脱贫任务重的地区来说,脱贫攻坚既是严峻挑战,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脱贫攻坚中,贫困地区凭借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实施一批重大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和民生保障等工程,实现了弯道超车,以下好脱贫“一子”带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位于秦岭腹地的陕西省石泉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攻坚让石泉县变“靓”了:通过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一排排具有地方特色的安置房错落有致;通过发展扶贫特色产业,一片片蔬菜基地、林木基地色彩斑斓;通过大力开展交通建设,四通八达的公路在乡间田野纵横交错。

与“好风景给群众带来好光景”不同,石泉县通过“贫困群众的好光景”为全县带来了“好风景”,进而又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项“好前景”——全域乡村旅游。近年来,石泉县做足全域旅游文章,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创建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4个,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富民强县的新路子。目前,石泉县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逐年递增10%以上。

西藏南木林县孔啊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南木加 摄

乘风破浪潮头立,脱贫攻坚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是一项艰巨任务,更是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抢抓新时代的历史新机遇,贫困地区在不断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天地里,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夺目·基层党旗别样红

庚子之冬,气温为1965年以来最低。南方城市的年轻姑娘们也将羽绒服穿上了身。

然而,中国的千村万落却别样温暖。

这温暖,氤氲在一处处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新居里,闪烁在大凉山重返校园儿童的眼眸里,洋溢在大病报销后、自付费用极少的贫困户的眉梢间,回荡在产业脱贫后干劲倍增的贫困户们谋划来年的欢声笑语中,也体现在基层干部浑身是劲的热血澎湃中……

河南省汝州市大峪镇下焦村易地搬迁新村鸟瞰图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脱贫攻坚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暖了最困难群众的心,艳了百年党旗。

快要过年了,位于井冈山市黄洋界下的神山村,村民们个个忙得欢,脱贫户彭德良的糍粑打得格外甜,左春仁制作的木珠手串越来越走俏,彭夏英的竹编制品不够卖。这几年,在金融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政策、乡村旅游扶贫政策一揽子扶贫政策支持下,他们个个过上了好光景。这不,彭德良的老母亲,正对家人讲着“政策真好”的“老生常谈”之语,这些话老人总在讲,却总也讲不完。

“现在的政策真好”“感谢共产党”,这是脱贫攻坚以来近亿贫困群众的共同心声。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脱贫攻坚中空前利好的扶贫政策要对近1亿贫困群众落地落实落细,必定离不开村级这个战斗堡垒充分发挥作用。为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2014年起,我国向12.8万个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交给他们通过建强班子来促进群众增收、提升村庄治理的重任。

安徽省太湖县红星村第一书记汤中营,3年驻村期间成效突出,为这个集体经济空白村发展了猕猴桃产业和乡村旅游,完善了村庄公共设施,提振了发展信心,但记者采访时,他说,投入精力最多的还是党建。这几年,为带着村干部们切实了解群众疾苦、学好扶贫政策并精准施策,他在统一认识、改变观念、协调关系、提升干部能力方面,想过不少办法,度过不少难眠之夜,也取得了可喜战绩。这位安徽省委组织部选派的干部没有辜负组织重托,至今,他的微信昵称,仍然是“红星村民”。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目前,我国有在岗驻村工作队25.5万个,驻村干部91.8万名;累计选派第一书记51.8万名,这些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得准、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发挥了“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效应,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为坚强基层组织、以党建促扶贫提供了坚强保障。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贫困村要稳定脱贫,乡村要振兴,不仅要靠驻村工作队发挥帮带作用,同时,还要增强农村党组织自身的造血功能,留下一支管长远、撤不走的工作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开展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仅以河南兰考县来说,2016年至今,累计举办村支书培训班25班次,累计培训村支书2570人次,并调整村支书183名。为激励各村比学赶帮超,兰考县还继承发扬焦裕禄老书记设立“四面红旗”的做法,树立了新时代的“四面红旗”——基层党建红旗村、脱贫攻坚红旗村、乡风文明红旗村、美丽乡村红旗村。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选派村党支部书记、吸引能人回乡任职、安排退伍军人担任、实施“双培双带”等方式,我国共调整2.3万名不胜任不尽职的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共整顿提升3万个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并建好管好用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村级党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报酬待遇,从而显著提升了农村基层战斗堡垒的作用。一个个农村战斗堡垒,在千村万落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让“镰刀斧头”在大江南北、高山大川间格外夺目。

脱贫攻坚的强劲东风,不仅让村级班子坚强有力,还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在脱贫攻坚前,绝大多数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都是空白。脱贫攻坚以来,各地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干部发展能力、及时开展扶贫济困、促进村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的佳绩。贵州省平坝区塘约村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全村的土地流转回村集体,实行规模化经营,短短3年时间,村集体经济就突破了200万元。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通过加强党建、发展产业,使村集体经济从2015年为零发展至2020年底的106万元,村庄产业兴旺,村民红心向党,曾经那个破烂不堪、出行困难、产业微弱的村庄,如今生机勃勃、活力充沛。

脱贫攻坚的强劲东风,更提升了基层干部的为民服务能力,增强了基层治理功能。脱贫攻坚,不仅要通路通电通水通网络,还要发展产业、帮助群众联系就业岗位、建立多重医疗报销保障、解决危房甚至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同时,还要解决部分群众等靠要的问题、破解个别子女不赡养老人等难题,真可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而每一个障碍的突破、每一个困难的克服,都伴随着干部能力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自豪感。这几年,记者到基层采访,很多干部谈起工作成绩、工作亮点,总要自豪地说:“我们的收获,不光是物化的成果,比如村貌的靓丽、贫困户光景的喜人,同时,我们自己也会‘打仗’了——学会了建档立卡,学会了发展产业,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学会了如何把短板工作高效整改到位……”他们口中的“学会”有很多项,脱贫攻坚的“溢出效应”,也“溢出”在他们自豪的表情里。

我们看到,攻坚战场党旗红,农村发展气象新。村级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增强后,村民农闲时节晒太阳的少了,忙产业忙发展的多了。开村民代表大会时,借故不来的没有了,积极发言的多了,就连干部入户,群众的态度也有了明显改变。很多村干部都有这样的感受:早些年干部入户时,群众爱搭不理;脱贫攻坚初始,干部入户时,群众纷纷诉苦说难要政策;如今再入户,群众往往说发展报喜讯。他们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再给干部添麻烦了。“享受的政策够多了,咱不能再给国家添负担了。”成为很多脱贫群众的心声。

我们看到,疫情汹汹袭华夏,基层堡垒抵中流。庚子之春,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指挥若定,有共产党员的英勇奋战,有一个个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有驻村工作队员变身防疫队员的成熟工作机制,才让疫魔却步,保人民平安。其间,很多贫困群众为党分忧,主动走到村委会请缨,自觉自愿地为防疫工作巡逻站岗、发放防疫物资甚至主动捐出自家农产品支援灾区。一幕幕感人场景,体现了人民群众与党的血脉相依,也是脱贫攻坚基层执政基础强化的明证。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在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在迈向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铿锵脚步中,我们更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

历经百年风雨,党旗招展,鲜红如初。

近年来,黑龙江省宝清县发展当地黑木耳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于宏摄

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道乡开展乡风文明大宣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铁军·尽锐出兵能征善战

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

这是一场最硬的仗,需要最能打的人。选派谁?怎么派?如何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高位推动,一项项创新机制应运而生,一支支扶贫铁军浩荡出征。

2020年4月,一张“五级书记”同框扶贫的照片火遍全网。画面中,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身旁是陕西省委书记、安康市委书记、平利县委书记、蒋家坪村支书。

照片意味深长。从党中央到基层,五级书记共抓扶贫,前所未有。

8年来,对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以上率下,向贫困发起总攻。紧紧跟随的,是一支听党指挥、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攻坚铁军。

几年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冒水村还是资源匮乏,一贫如洗。穷则思变。有这样一个“傻婆娘”,自掏腰包买回玫瑰花苗免费发放给村民;在玫瑰市场惨淡时,不惜自己亏损,以高于市场价40%的价格回收;村里富裕了,又“共享”成为100多里开外的其他村“村支书”,管天管地管帮乡亲们“换脑筋”;为壮大玫瑰产业,卖商铺抵押房产筹钱建玫瑰加工厂……

她叫陈望慧,是冒水村村支部书记,乡亲们心中的“玫瑰姐姐”。丈夫问她为何这样执着,她回答:“村支书官虽小,但责任重大。我怎能辜负党中央脱贫攻坚的好政策?怎能眼睁睁看着父老乡亲们遭受贫困的折磨?”

回报更愿青睐于那些勇敢付出的人。截至2020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陈望慧带动小金县12个乡镇38个村(其中30个村为脱贫村)3200多户(其中1100多户为脱贫户)种植玫瑰13160余亩,玫瑰成了群众的“金花”。

陈望慧是普通的。俯瞰祖国的壮丽山河,如她一样的乡村干部多达数百万。他们,如一颗颗螺丝钉固守在自己的位置,让整个国家机器顺利运转。

陈望慧也是不普通的。新时代赋予乡村干部脱贫攻坚的历史责任。他们,坚定当好党组织在基层的“代言人”,兢兢业业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他们,一心当好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铸就伟大。

在基层干部埋头苦战的时候,另一支“劲旅”振奋加入。

2015年,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驻村帮扶决定。派驻工作队这一中国共产党由来已久的农村工作传统,被创新性地用在了脱贫攻坚战场上。

2018年,花样年华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黄文秀,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回家乡广西百色市工作,并主动请缨担任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

一年多的驻村生活,让这个不到三十岁的姑娘学会了跟群众打交道:百坭村11个自然屯散落在喀斯特竹笋山林中,山路蜿蜒陡峭,宛若迷宫,她索性花几天时间手绘全村分布图,按图索骥;戴上草帽,换上运动鞋,背上装着工作手册的双肩包,乡下丫头的朴素劲儿是敲门砖;不拿着本子问东问西,撸起袖子找活干,扫院子、拾掇小菜园子,勤快姑娘谁不爱;家门不让进的就多跑几次,不在家的,干脆找到田里,边帮忙干农活边聊……

一年多时间,黄文秀带领百坭村88户418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在她不幸遇难后,她生前的同事杨杰兴接棒任第一书记,继续她未竟的征程。2019年底,百坭村整村脱贫。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脱贫攻坚以来,先后有300多万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他们动员整合各方资源,精准投入贫困村,充实脱贫战场力量,加快贫困村脱贫步伐;他们与贫困村干部群众共谋脱贫之策,共走脱贫之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他们充分了解基层,学会了做群众工作,为党和国家积累了宝贵财富。

在脱贫战场相逢的,还有第三支队伍——18万扶贫系统干部职工。

中等身材,戴着副眼镜,夹着厚厚的镜片,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张渠伟便是其中之一。2017年,常年劳累的他,几次眩晕在工作岗位上,两眼视力分别下降到0.04和0.2。经检查,患有“双眼开角性青光眼”和“耳石症”。医生警告,不立即动手术,有完全失明的危险。

有谁不害怕失明呢?走在马路上,张渠伟会刻意尝试紧闭双眼,融入漆黑之中,磕磕碰碰地挪步,让脚底感受盲道的存在。万一真的失明了,自己得慢慢适应……

“动手术真没那个时间。渠县一定要摘帽,这里离不开人。”渠县的每一名扶贫人,都立下了军令状。身为局长,张渠伟说,走上脱贫攻坚这条路,便不再有退路,惟有扛起责任勇敢前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国共产党凝聚了中华民族最优秀最勇敢的那些人,有“把我变成农民,把更多的农民变成我”的太行山下新愚公李保国;有将生命的最后一刻都献给扶贫事业的优秀县委书记姜仕坤;有辗转驻村十八年,“群众不脱贫,我就不离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张雷威;有以“挣农民的钱不算本事,让农民挣上钱才算真本事”为人生要义的大别山赤子闻彬军……8年来,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战场殚精竭虑、冲锋陷阵,反反复复向人们展示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赞誉·全球减贫“中国方案”

夜色降临,资深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和海南省琼中县岭门村第一书记黄海军两个人顾不上吃饭,趁着农户在家,到村里一户贫困户家了解近期收入情况……这是讲述中国脱贫故事的纪录片《中国脱贫攻坚》中的一个画面。近距离观察村民投票表决、在四川宜宾实际跟踪拍摄第三方评估入户,辗转贵州、甘肃、新疆、山西等省区的深度贫困地区,这部由中美摄制团队联合拍摄的纪录片,为全球观众带去了中国扶贫最直观的报道。

担任纪录片主持人和撰稿人的库恩对中国有着长期、深入的了解,即便如此,中国在扶贫上的努力与成果仍令他惊叹:“我们深入走访了中国深度贫困地区,与村民、当地官员和第三方评估人员进行交流。中国为每户贫困户都完成了建档立卡工作,并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精准脱贫计划,力争摆脱绝对贫困。”

摆脱贫困,中国举全国之力。

新千年伊始,全球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一致通过了“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十几年匆匆而过,一些国家依然饱受贫困困扰,而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成就最为显著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文霭洁在2015年中国扶贫日、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期间向媒体表示:“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率达到了76%。”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脱贫人口达到7.4亿人,占全球减贫总数70%以上,扶贫开发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在全球仍有7亿极端贫困人口、许多国家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减贫成就和经验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贺信中高度评价中国的精准扶贫成就,称赞“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为世界减贫做出卓绝贡献。”

世界银行亚太区副行长维多利亚·克瓦在2019年中国扶贫国际论坛视频致辞中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的减贫人数占全球减贫人数的四分之三。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银行集团与中国这样成功的国家合作,从而加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向其他国家传授发展经验。”

中国的减贫实践和经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也为世界减贫事业向纵深推进贡献了中国智慧。而中国,也以无比慷慨的姿态,向世界讲述她的扶贫故事。

记者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经举办159期国际减贫研修班,培训了来自136个国家的4230名政府官员和减贫工作者,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扶贫开发能力。

过去70余年里,中国累计向近1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援助资金4000多亿元,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1200多万人次,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中国减贫成就背后的扶贫经验、发展理念、政策框架、实践过程为世界消除贫困事业贡献了极其重要的中国方案,有助于世界各国找到自己的减贫道路。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认为,中国的脱贫成就对世界至关重要。“中国是这样一个大的国家,人口体量这么大,而且农村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城乡差别也比较大。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条件是非常差的。中国能够在40多年时间内,使自己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可见,中国的扶贫工作是非常有成效的。中国扶贫的政策、组织体系和体制机制,以及实质的项目开展都非常有成效。”

中国扶贫经验也在海外落地生根。从2017年到2018年,中国首个村级减贫对外援助项目“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在老挝、柬埔寨、缅甸3个试点国家陆续执行,项目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会同四川、广西、云南扶贫部门实施。3年时间里,项目涉及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种植、养殖等农村产业,惠及6个项目村共1.2万余人。

柬埔寨农村发展部部长乌·拉本专门致函我国驻柬埔寨大使王文天,感谢中方对项目给予的强力支持,赞赏该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柬埔寨的农村发展和农村社区减贫,请求中方继续支持该项目实施并扩大范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减贫形势非常严峻。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全球极端贫困率将出现20年来的首次增长。2020年12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向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致贺信时强调,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减贫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克服疫情影响,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注入新动力。“直播带货”解决农特产品滞销,“云招聘”对接农民工就业需求,“网课”让贫困地区学生停课不停学……中国在“抗疫+减贫”过程中迸发出的智慧,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启迪。

不久前在甘肃陇南举行的“2020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会外宾与受益农户、“90后”网红创业者等深入交流,直观感受中国减贫创新力,中国的“抗疫+减贫”智慧在国际减贫知识界引发长期回响。

有中国方案的全球减贫前景是光明的,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我相信,中国坚持不懈地应对现存挑战,实行包容性发展模式,将能继续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我期待中国在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能持续发挥领导作用。”

近年来,吉林省农安县程家坨子村发展的辣椒扶贫产业,红了群众的日子,富了群众的光景。白石摄

山河日月镌刻璀璨初心 ,八载春秋挥就举世华章。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孕育形成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为民、精准、担当、自强、协作、大爱,这些内核力量,促使脱贫攻坚源源不断产生着巨量“溢出效益”。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新征程的路上依旧有腊子口、有娄山关,时光之河川流不息,奋斗脚步永不停歇。今日,我们站在新征程上,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尤须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实干之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号巨轮必将驶向更加辽阔深远的海域,去领略更加壮美的风光!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来源:中国扶贫杂志社)

(责编:刘瀚涛、陈海燕)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