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主任曾俊涛在为患者治疗
曾俊涛是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2015年作为引进人才来到三亚。至今他还记得刚来时科室只有35张床,并且和血液科合并使用,只能做胃镜、肠镜检查和一些简单的手术。如今,经过6年的发展,像消化道出血止血术、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消化道粘膜下肿物剥离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注射术、消化道狭窄支架置入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胃造瘘术等许多内镜下治疗技术,科室都可以开展,病房住院患者最多时达120人。
将患者的利益最大化,是他所追求的目标
“未来,我们将重点推进消化内科重症救治,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将对海南南部地区消化道重症患者带来很大帮助。”曾俊涛对科室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划。他说,将患者的利益最大化,是我们发展所追求的目标。
一场场与死神博弈的成功,让曾俊涛十分开心。曾俊涛说,医生和患者在面对病魔时是紧密的战友,每一场手术都是医患共同的战斗。在消化内科胃镜室护士谭红梅的眼中,曾俊涛是个非常负责任的医生。“无论是我们科室还是别的科室有患者需要帮助,只要一个电话,他立马就会出现。”谭红梅说:“这6年来,他不仅得到科室医务人员认可,也收到不少患者的锦旗和感谢信。”
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让他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
作为一名医生,曾俊涛虽然见惯了生离死别,可他依旧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患者生存的机会就在于自己几秒钟的判断和操作中,责任重大。”曾俊涛说,医生和患者之间就像是扶着人过河,双方都要努力,相互信任。患者选择相信自己,自己就要尽责、尽力、尽心去为生命争取,不辜负患者的信任。
6年的时间里,他平均每个工作日要完成3台内镜手术。不久前收治的一名患者,患有胃肠道息肉,是家族性息肉,最大的3~4公分,最小的只有米粒一般大,300多个息肉一个一个切除,他从中午一直站到晚上8点,麻醉师都换了3个,回到家后才发,他发现自己的双脚都肿了。这样像“打仗”一样的手术,对于曾俊涛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经常有凌晨突然发病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一做就是通宵的手术,我怕有时候因信号或者手机问题,打不进来耽误患者抢救,我又备一个手机。曾俊涛说,因为医生职业的特殊性,他的手机24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
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把技术做到极致
曾俊涛不仅在工作上追求极致,还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积极学习国内外前瞻理念和先进技术,并学以致用。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攀登,一项新技术的开展,需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对医学的热爱和为患者需求着想,使他坚持了下来。曾俊涛说:“一有时间,我就会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也常常鼓励年轻医生到内地大医院深造进修。”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会每周组织开展学习分享会,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团队。曾俊涛说,探索和创新是艰苦的,但一路走来,也见证了科室的快速发展。
从2005年来到三亚中心医院工作至今,在曾俊涛的带领下,消化内科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先后完成了ESD、ERCP等高级别手术,消化内科内镜手术量即将接近5000台。在2019年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公布的2018年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名单中,消化内科名列其中。
帮扶保亭县人民医院
使当地群众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2018年10月31日,医院托管保亭县人民医院,曾俊涛担任保亭县人民医院院长。如何使医院长久且高质量发展,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当地群众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曾俊涛认为,除了医院的基础设施、医疗基本救助设备要跟上外,还要有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二者缺一不可。在托管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医院成功获批消化内科、普外科、儿科等四个县级重点专科,在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公布的2019年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名单中,医院消化内科获评海南省III类临床重点专科,填补了县人民医院无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的空白,使当地群众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医院取得了病人外传率减少17.8%,住院人次增加12%,职工人均收入增加25.61%,手术例数增长68.62%等成绩。2019年7月,在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组织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网上推荐评议活动中,曾俊涛获评7月月度人物
回首自己从医的二十余年,曾俊涛说,可以用“如履薄冰”四字来形容。作为一名医生,曾俊涛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在临床工作和患者身上,但他无怨无悔。他说,每一次看到患者恢复健康,这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三亚中心医院 王力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