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琼崖特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主张,在全琼范围内领导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为打开琼崖国共团结合作抗日的局面,琼崖特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指示,向全琼人民发表《团结抗日,保卫琼崖》的告同胞书。同时,主动给国民党琼崖当局写信,提出以民族利益为重,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表示在团结抗日的前提下,琼崖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地方抗日部队,以致力于琼崖抗日保乡事业;建议双方派出代表进行谈判。
从1937年8月开始,经过一年多数轮艰苦谈判,1938年10月22日,琼崖国共两党终于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一)琼崖国共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抗日;(二)琼崖红军取消番号后,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在政治上组织上保持独立自主;(三)独立队为1个大队建制,下辖3个中队,冯白驹任独立队队长,独立队和3个中队的队附职由国民党选派,但须经共产党同意;(四)独立队部设一政训处(或室);(五)国民党当局按1个营的编制每月发给独立队军饷8000元。至此,琼崖国共两党谈判宣告结束,琼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8年12月5日,琼崖红军游击队集中在琼山县云龙墟举行改编暨誓师抗日大会。图为云龙改编旧址——云龙祠堂。资料图片
面对日军加快侵琼步伐的紧迫形势,根据琼崖国共两党谈判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中共琼崖特委积极着手做好红军改编的准备工作。决定按1个大队300多人枪的建制来改编红军队伍。大队下辖3个中队和1个特务小队(短枪队),每个中队下辖3个小队,每个小队下辖3个班,每个班编制员额为9人至12人。主要以琼崖红军游击队为骨干,不足部分由各县委发动地方武装加以补充。
1938年12月5日,琼崖各地红军游击队集中在琼山县云龙墟举行改编暨誓师抗日大会。改编后的部队番号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简称琼崖抗日独立队),冯白驹为队长,马白山为队附(即副队长),张兴为政训室主任,黎民为政训员,谢李森、陈玉清为副官。黄大猷为第一中队长,黄天辅为第二中队长,张缵薪为第三中队长(后为吴克之),陈克邱、林豪、莫逊分别任3个中队的司书,负责中队的党务和政治工作。此外,按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国民党派刘振汉为独立队队附,符荣鼎(中共地下党员)为第一中队队附,陈卓为第二中队队附,吴定中为第三中队队附。中共琼崖特委选择琼(山)文(昌)公路干线的云龙墟及其附近乡村为独立队驻地。当地党组织是经受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考验的坚强的地方党组织,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有利于战时转入农村开展游击战争。
坐落在海口市云龙镇的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内名为“国共合作”的雕塑。人民网海南频道
红军改编暨抗日誓师大会当日,云龙墟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独立队全体官兵,全副武装,精神抖擞,在六月婆庙堂前的宽大场地上排成三列横队。来自各地的上万名群众和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携带慰劳品、锦旗,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写着“抗日先锋”、“人民救星”的锦旗彩匾挂满一路,炮竹声、锣鼓声、口号声、欢呼声此起彼落。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王毅,副司令杨永仁和琼山县县长云振中参加了大会。王毅在大会上宣布“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成立的命令,向独立队队长冯白驹授军旗、关防,并发表了讲话。冯白驹代表独立队全体指战员讲话时表示:决不辜负琼岛同胞的期望和重托,誓死抗日,保卫琼崖。这就是琼崖抗战史上著名的“云龙改编”。
云龙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琼崖的胜利,反映了琼崖人民要求团结抗日的共同愿望,增强了人民群众抗日的信心。从此,独立队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采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方针,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发动群众,团结各界爱国人士,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成为琼崖抗日先锋和中流砥柱。云龙改编是琼崖国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琼崖革命武装斗争史上的重大事件。
文章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文字整理:丁洁、卫静春
文字统筹:毛雷
音频制作:孟凡盛
主播:刘杨
往期回顾:
第2集:海南党史百件大事|国民革命军南讨胜利和琼崖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8集:海南党史百件大事|中共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和琼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第9集:海南党史百件大事|琼崖第一次土地革命高潮与琼崖第一次反“围剿”斗争
第14集:海南党史百件大事|琼崖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及母瑞山艰苦岁月
本栏目由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人民日报社海南分社、人民网海南频道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