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岛中部生态核心区,境内有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鹦哥岭等国家级和省级林区、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5%,素有“天然氧吧”“康养胜地”等美誉。近年来,琼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因山、因水、因林、因文化而制宜的原则,不断挖掘自身旅游资源潜力,推动乡村旅游服务消费提质升级,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发展致富之路,让好风景带来了好“钱景”。
琼中什寒村。李幸璜摄
盘活乡村旅游资源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坐落在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中的什寒村,海拔800米左右,曾经是琼中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之一。为盘活乡村资源,改变什寒村庄的贫困面貌,近年来琼中把什寒村作为“奔格内”(黎语,来这里)乡村旅游的扶贫示范点,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不仅让什寒村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网红旅游村庄,也让村民们集体吃上“旅游饭”。十年间,农民人均收入由不足1000元增至18000元,十年增长了近18倍,村庄旅游从业人员达436人,占全村人口的97.6%。
坐落在鹦哥岭半山腰的便文村,因位居深山、地势险要成为革命根据地。由于交通不便,当地长期贫困落后。近年来,琼中结合富美乡村建设,构建起“五片八区十线”的全域旅游格局。以红色黎家为主题的“番道—便文”乡村旅游线路串起沿线11个黎族山村。
如今,位于和平镇的堑对村,是海南省四椰级乡村旅游点,已成为有名的休闲观光打卡地;在几乎人人会织黎锦的番道村,被打造成为黎族特色旅游村庄;曾召开琼崖纵队首次代表大会的便文村,建设成了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琼中充分挖掘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居风格、生态特色等资源,持续优化什寒、鸭坡、堑对等“奔格内”乡村旅游线路,同时围绕热带雨林观光、温泉疗养、民族风情体验、红色文化等,高标准谋划一批5A级旅游景区,通过大景区与乡村旅游点联动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需求,进一步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
乡村旅游不断升温 带动风景变“钱”景
近年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鸭坡村因为“盒子书房”,成了海南乡村旅游的超级“网红”,与书结缘的黎族山村也在书房里找到了振兴发展的“致富经”。这些被称作“盒子书房”的特色民宿,在村里落户生根后,吸引越来越多“书卷气”游客慕名前来,不少外出就业的大学生也选择返乡参与乡村发展,旅游经济逐渐被激活。
琼中堑对村。林学健摄
得益于“盒子书房”发展带来的好处,当地村民更加坚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目前,以鸭坡村为主轴,当地推出“鸭坡村—白鹭湖度假区—湾岭风情小镇—乌石茶场”乡村旅游线路,将特色黎家宴、农特产品集市、户外露营等旅游元素串联起来,成为骑行客、背包客、亲子游及周边市县游客必到琼中之处,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村庄。
大批游客的涌入不仅让乡村焕发生机,更为不少当地村民解决了就业难题。随着气温攀升,位于营根镇什庆村附近的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迎来了众多游客,让当地村民也变得忙碌起来。自从政府引入企业打造景区,不少村民平时在家种地,到了旅游旺季就过来景区上班,两边都不耽误。周边村民还在景区门口摆摊卖起蜂蜜、山鸡蛋等特产及冷饮,附近村庄的一些文艺队甚至还被请来为景区表演团,每次演出能给文艺队带来可观的收入。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升温,藏在深山里的风景也逐步转化为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钱”景。
全域旅游提档升级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过去因交通闭塞,琼中不少优质旅游资源“藏在深闺无人识”。如今,随着交通格局改变,琼中旅游、农业等也进入发展快车道。今年年初,琼中编制出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将启动实施“千村千企”战略,按照“一企一村”或“一企多村”发展思路,明确以企业为主体,以各自然村及垦区生产连队为合作对象,实施村企共建,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吸纳就业、促进商贸等共建方式,逐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徐斌表示,琼中地处海南岛中部生态核心区,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琼中已经有了海南中西部首家4A级景区——海南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此外,琼中还有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抽水蓄能电站、上安东五指山仕阶温泉、红岭水库、红毛什运红色文化等一批优质旅游资源优势,具备打造4-5个4A、5A级景区的潜质和优势。琼中将精心策划推出一批旅游精品线路,高标准谋划建设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和高端酒店项目,积极探索开发低空游等新业态,不断提升琼中旅游产品供给质量,推动琼中全域旅游加快提档升级,进一步带动当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本地农村居民家门口获得就业机会、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提高收入,共享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琼中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