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青春路 党徽更闪耀(倾听·特别策划)

2021年06月14日11: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奋斗青春路 党徽更闪耀(倾听·特别策划)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新时代中国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立时代潮头、勇担时代责任,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在乡村振兴一线,青年干部埋头实干、助农增收;在科技创新前沿,青年科研工作者自强自立、矢志攻关;在世界技能大赛现场,青年工人匠心独运、为国增光……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大时刻,本报“倾听”栏目联合人民网移动中心推出特别策划,讲述青春激扬故事,书写青年报国之志,看青年力量在信仰火炬的照耀下,迸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者

“黄继光英雄连”装甲技师汪文博:

扎根军营扛好英雄旗

“我有一个光荣的身份——第3629名黄继光英雄传人!”在介绍自己时,“黄继光英雄连”装甲技师汪文博骄傲地说。

汪文博2010年入伍,2014年入党。刚入伍时,他总听老兵们说,“只有很优秀的兵才能分到黄继光连”。黄继光激动人心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他。刚到连队时,他的身体素质并不好,训练时还曾受过伤。平时和大家一起训练,对他来说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了,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早起半个小时跑步,每晚再加练一个小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成绩。

去年,汪文博所在营列装某新型步兵战车,他被选拔为第一批装甲骨干参加了战车集训,归队后担任连队装甲技师,在新岗位上继续奋勇争先。

“身为党员,就应该以身作则,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要扛好英雄旗,把黄继光英雄精神传承下去!”汪文博说。

(李龙伊靳淞)

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师张维星:

脚踏实地逐梦航天事业

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

第二天一早,文昌航天发射场箭体动力室工程师张维星身着蓝色航天工装,多次上下塔架内钢铁搭建的陡峭楼梯,与同事们一起进行天舟二号射后修复工作。“整个塔架上有近千根供气管路和电缆需要进行详细的技能测试,还有上万颗大大小小的螺钉需要做定期的人工检查。”张维星说,“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

1990年出生的张维星,2009年入党,2015年进入文昌航天发射场工作,至今已参加航天发射任务15次。作为第二代连接器系统指挥员,张维星多次在发射任务中处置系统故障,最难忘的一次是天问一号发射,他在关键环节的精准判断,为此次“探火任务”顺利进行作出贡献。

和张维星一样,火箭动力系统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是一颗勇担重任的螺钉。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用脚踏实地的工作,推动着航天事业不断发展。

(本报记者王欣悦)

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护师张佳男:

永不忘却火线入党的初心

见到张佳男时,她刚刚上完一个“小夜班”,从下午5点上到深夜2点。这位29岁的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护师,只要一说起去年在武汉抗疫,说起用36个小时紧急建起重症病房,说起听到患者一声声轻轻道谢,说起火线入党的紧张与庄严,眼中总是噙满了泪水。

去年春节,张佳男难得没有值班,回了趟山西老家。大年初一晚上,她接到了第二天上午在武汉集结的通知。到了武汉,建立病房、收治病人,时间用秒计算。

“前辈老党员和我们一起战斗,他们的拼搏精神一直感召着我。”在医护人员驻地,会议室里挂上了鲜红的党旗,她完成了简单又神圣的火线入党宣誓仪式。

“入党之后,身份有了变化,精神状态也不一样了,干劲更足了。服务患者,克服困难,是我作为党员应做的表率,我会带着这份初心一直努力下去。”张佳男说。

(本报记者白真智)

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

大凉山里留下扶贫的脚印

组织村民管护冬桃,为参观者讲述村子脱贫攻坚的历程,和浙江宁波余姚市横坎头村联系结对帮扶工作……在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凯每天有忙不完的活计。

驻村前,李凯是西南石油大学的一名辅导员。跨越数百公里来到大凉山,他走上了另一个工作岗位。“在村里,就是要扑下身子,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经过不懈努力,李凯带着村干部们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发展好村里的产业,搞好乡村振兴。”李凯说。

无论驻村工作有多辛苦,李凯从未退缩。“我是一名党员,我要踏踏实实为乡亲们做一些事”,李凯说,青年人只有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青春才最闪亮。“等以后回忆起来,驻村的这段日子肯定会是我一辈子的荣耀。”

(本报记者王永战)

中国石油第一建设公司电焊技师裴先峰:

当工人就要当最优秀的

一名普通的90后电焊工,让中国技术工人的名字载入职业技能界“奥林匹克”赛事史册。他叫裴先峰,中国石油第一建设公司第三工程处313工程队电焊技师。2011年,21岁的裴先峰来到英国伦敦,在第四十一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摘得焊接项目银牌,实现了这一赛事中国代表队奖牌零的突破。

练就这身焊接技术,有何秘笈?裴先峰答:“没有秘笈,就是用心学、刻苦练。当工人,就要当最优秀的!”这些年来,裴先峰兢兢业业奋斗在不同岗位,2016年4月转入焊接研究培训中心,负责技术培训指导、工艺技术攻关、外服技术支持等。“只要公司项目需要,再远的地方我都去。”裴先峰说,他在家的时间不多,常常走南闯北,吃住在工地。

裴先峰说:“我是菜农的孩子,读的是技校,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给更多职业院校同学带去信念:不管你做什么职业,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就不会被辜负。”

(本报记者朱佩娴)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队队员许丹阳:

见证灿烂的中华文明

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区以西7千米处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正在紧张进行中。

见到许丹阳的时候,他正穿着医用防护服,趴在悬空式的工作平台上清理坑内文物,动作进行得很轻、很慢,但额头上却一直冒着细汗。作为三星堆一号考古舱的负责人,他现在主要负责四号坑的发掘清理。

去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以后,许丹阳就来到了三星堆,开始了田野考古之旅。“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古蜀文明神秘的面纱正在逐步被揭开,深厚的文化内涵逐渐丰富、生动的历史场景依稀可见,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四号坑发掘已经连续开展了8个月,许丹阳每天在平台上“趴”五六个小时,往往一个多月才能休息一天。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能做的,就是用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许丹阳说。

(本报记者王明峰)

边防战士鲁周扬:

无悔哨所里的11年青春

高原上,一处边防连队的哨所静静矗立,90后战士鲁周扬在这里度过了11年的青春。

2010年,鲁周扬入伍来到连队。有时候,营地上有一些工事需要建设,他就和战友们到山上取石头,一锹一镐地把建筑修葺好。营地方圆二三十公里内人烟稀少,与寂寞为伴的日子里,支撑鲁周扬的是信念。训练、巡逻、放哨,保护着祖国神圣的领土,他觉得很充实。2014年,鲁周扬入党。“党员就是标杆。党员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3年5个月零12天,这是鲁周扬从初来连队到第一次回家间隔的时间。在外多年,鲁周扬一直很感激家人的支持。他觉得对家里有亏欠,妻子却很理解地说:“你保护国家,我来守护我们这个家。”

鲁周扬说:“我挚爱脚下的这片土地,我愿意为了守护她奉献青春力量。有我们在,边防无恙。”

(徐驭尧李鑫)

湖北武汉志愿者华雨辰:

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

一件红马甲,一只红袖章,一支体温枪。忙完本职工作,音乐教师华雨辰总会带着这几样物件,赶往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园林路绿景苑小区做志愿服务。

去年初,30岁的华雨辰报名当了志愿者,为疫情防控出力。靠着一双手,她和小伙伴们将几十上百吨的物资逐一发到居民手中。武汉长江二桥上的执勤岗、方舱医院、小区内……哪里有需要,华雨辰就往哪里跑。“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看到,最危险的地方,有党员在坚守,急难险重时刻,是党员迎难而上。”华雨辰说,一幕幕场景让她震撼,一个个身影让她感动。她奋战在抗疫一线,并火线入党。武汉市推进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对于这项任务,华雨辰从不打折扣,总是抢着把活儿干完。

入党后,华雨辰更加忙碌。看到防汛一线招募志愿者,她主动报名;暑假期间,她一头扎进湖北西部的大山里,为孩子们送去物资。“党员是一种身份,但更多是一种责任。”华雨辰说。

(本报记者吴君)

版式设计:蔡华伟

融媒创作:刘莉莉罗彦张晔娄霄霄

本版摄影:李根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4日 04 版)

(责编:刘瀚涛、陈海燕)

72小时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