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總有一種力量讓人充滿希望。為樹立樂東黎族自治縣脫貧攻堅先進典型,講好樂東脫貧攻堅故事,人民網海南頻道記者走進樂東田間地頭,聚焦基層一線脫貧攻堅人物的奮斗歷程,尋找“最美扶貧人”。
“不出村,不務工,村民種植水稻、橡膠、檳榔,多年來一直是靠天吃飯。”這是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抱邱村以前的樣子。提起現在,羅澤安滿臉的驕傲。
2016年,海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高級工程師羅澤安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來到抱邱村,開始自己四年的駐村生涯……
轉眼四年期滿,又臨近離村的日子,羅澤安滿懷不舍,“我已經跟企業談起初步合作,開發這裡的山泉水,未來村民的收益也會越多”“我身邊的文書助理非常聰明能干,有她幫著村民我更放心”“村裡無人贍養的老人,我已經跟企業方面談過,想要給他們建立一個養老院”……一樁樁一件件的村裡事,填滿著羅澤平的生活。【詳細】
“剛剛從山東壽光考察回來,發現那邊的農業設施和管理方法都非常先進,需要學習的地方太多了……”在樂東黎族自治縣農產品展銷會上,韋龍青便興奮地和記者聊起考察的所見所感,在與這個85年的海南黎族小伙交談中,極容易感受到他對農業的熱愛。
韋龍青的家鄉在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志高村,他也是村裡為數不多考出去的大學生。“2017年我決定回鄉,在外創業多年,就想著能用自己的能力為家鄉做點事情。”惦記著家鄉的發展,韋龍青決定離開自己在海口經營的物流公司,回鄉尋找機遇。
雖然回鄉的想法遭到家人的反對,但是韋龍青沒有退縮。返鄉近三年,他的心裡卻愈發堅定,“海南,我看行!”這是韋龍青的心裡話,也是他的期盼。【詳細】
“以前打工,心累也掙不到錢,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從一貧如洗到過上幸福生活,盧俊強依托政策扶持,靠自己的雙手發展產業,用勤勞澆灌致富花,成為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山榮村脫貧致富的榜樣。
35歲的盧俊強家住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山榮村,曾是村裡非常典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致貧,盧俊強沒有怨天尤人,他積極找到駐村第一書記吉仕勇,講起種植豇豆發展產業的想法。
盧俊強還嘗試種植檳榔、甘蔗、香蕉等,“利用閑置的地種些其他農產品,總會增加收入。” 如今,在盧俊強的種植基地裡,搭上了簡易的棚子,養著雞和鴨,收入也是越來越多。
擺脫“等靠要“思想,盧俊強靠著勤勞的雙手,迎來了幸福生活,說話有了底氣,臉上也有了笑容。【詳細】
“我的工作很普通,像千千萬萬個幫扶人一樣。”回憶起幫扶點滴,符香雲說,“沒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也沒有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但我們的幫扶都是實實在在的,是貧困戶認可的。”
符香雲是樂東黎族自治縣財政局基層崗負責人,自2018年6月份到陳考村當幫扶責任人開始,提高貧困戶收入就成了她生活工作的重心,連“朋友圈”都變成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的平台。
9月27日,符香雲已在幫扶的9戶貧困戶中,完成了對其中5戶的年收入測算,均已超過1萬元。
下一步,符香雲計劃組織扶困戶參加一些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社會競爭力,“老話說‘技多不壓身’,多一項技能,就多一個創收和選擇的機會。”【詳細】
“扶貧工作無小事,群眾利益都要放心中。”這是樂東縣志仲鎮塔豐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林魯儀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駐村三年,他始終沖在扶貧第一線,從產業、就業、基礎建設等各方面解決群眾需求。 塔豐村轄有8個自然村,各個村小組之間距離分散,最遠達三四公裡。每周,林魯儀都騎著自己的摩托車穿梭於各個鄉間小道,為有需求的群眾解決各種問題。 作為樂東縣扶貧辦的駐村隊員,林魯儀深知:要致富,產業發展是主路。山高路遠是塔豐村發展的“攔路虎”,立足村裡的綠水青山,引進了三亞耀眾種養殖業公司到塔豐村開發,為塔豐村村民提供就業每月40人,同時鼓勵和激發貧困群眾積極外出務工,為村裡打造了一個個脫貧增收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我可能早就沒了。”說到這裡,廖月玲的眼淚奪眶而出。這位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延紅村的普通農村婦女,2010年發現患上地中海貧血症后,經常頭暈、氣短,喪失了勞動能力。 她每月高達2000多元的醫療費加上三個孩子讀書的費用,也將這個家庭壓得喘不過氣來。 廖月玲說,當時為了治病,將家裡養的幾百隻雞鴨、兩頭牛和農用機械全都變賣了,還向親戚朋友借了20多萬元的外債。“每個月都要到醫院去輸血,如果有什麼不對勁,隨時得到醫院去,老公不能走遠,都不能到外地去打工。” 如今,陳章杰家的外債還剩了9萬多元。他的小女兒今年畢業,找到了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陳章杰計劃讓大兒子回到延紅村,開辦一家養殖場或是農家樂,爭取掙更多的錢,早日將外債還清。
剛種下不久的檳榔苗,還需要經過長達三年的漫長成長期。符福榮已經把外出務工列出了計劃,等到缸豆收成之時再回家幫忙。在符福榮的感染和帶動下,村裡有60多名脫貧戶的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為各自家庭奮斗。
“大兒子現在打算跟朋友合伙開一家美發店,我要給他投3萬塊錢支持一下。現在家裡隻有小兒子一個人在上學,沒有那麼重的負擔了,但是仍然需要努力。”符福榮說。
11月12日,海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給排齊村拉來十噸化肥,發放給符福榮等脫貧戶支持農業生產。
符福榮感慨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各級干部的真幫實扶,我一定要加倍努力,讓生活過得越來越好。”【詳細】
“給錢給物,不如建立一個好支部,帶出一個好干部。”李南海感慨地對記者說。這位樂東黎族自治縣商業總公司的“80后”年輕干部,自2018年到尖峰鎮黑眉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透過牢抓黨建、扶志扶智等舉措,與其他扶貧干部一起,將全村104戶貧困戶拉出了貧困的“泥淖”。 李南海剛到黑眉村時,由於上一任村書記貪腐落馬,其他村干部也缺乏工作斗志,村委會整體軟弱渙散。“村干部們的思想觀念必須扭轉過來!”他心想。 於是,他領著黑眉村的村干部們開展“兩學一做”活動,定期舉行支部會議,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大行動,組織大家去革命老區感受老一輩黨員所經受過的磨難。
“脫貧攻堅一定要有產業助力。我願意為脫貧戶們提供支持,他們如果要種植沃柑,我就送種苗,提供技術支持。”樂東金果樂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於亞杰表示,沃柑種植初期投資少,但每畝每年回報可達幾萬元。
2012年,看中樂東良好的土壤和氣候優勢,於亞杰開始嘗試種植水果,從芒果、青棗到芭樂、火龍果,種植了幾百畝。但是這些品種市場不大,如何做出差異化?
於亞杰便外出調研,從四川、廣西等地引進了9個柑橘品種試種。經過科研團隊反復馴化,終於有兩個品種成功挂果,而且口感極佳。她把這兩個品種分別命名為“樂東寶柚”和“沃柑”。【詳細】
在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除了出名的蜜瓜產業,還有一個外界鮮有了解的“小產業”——金錢樹種植,每年出口額達上億元。樂東普英洲花卉園藝有限公司(下稱普英洲花卉)總經理張香秦帶動當地貧困戶種植金錢樹,讓它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早在2004年,張香秦就被當地優越的自然環境所吸引,到佛羅鎮投資種植金錢樹。經過16年發展,普英洲花卉的種植面積擴大到500多畝,分別種植了300多畝金錢樹和100多畝木槿,去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主要出口韓國、日本等國家。
如今,佛羅鎮吸引來了眾多金錢樹種植戶,形成了集聚效應,從產供銷鏈到農藥、化肥銷售,一應俱全。【詳細】
位於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尖峰鎮西海岸的長安村,是當地種植密瓜的“大戶”。自2013年起,不少村民利用當地良好的地理、土壤和氣候優勢,種植密瓜致富,繼而蓋起了小樓房、買上了小汽車,全村種植蜜瓜面積超過了1000畝。
“每天下午,村裡頭都看不到閑人,都到地裡忙活去了。”尖峰鎮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長安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陳有武告訴記者。走進長安村裡,他指著兩棟樓房說:“這兩戶過去都是貧困戶,種瓜致富以后連樓房都蓋起來了。”
在當地工作6年以來,陳有武將長安村的變化都看在眼裡:蜜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一棟棟“蜜瓜樓”拔地而起,也有越來越多村民外出務工掙錢。到去年10月,全村60戶290名貧困戶全部脫貧,今年8月危房改造戶全部建成入住。【詳細】
1979年,王斌離開家鄉——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求雨村去參軍,並不富裕的鄉親給他湊出了30塊錢。王斌將這一幕刻在心上,對家鄉永遠心懷感恩之情。
上世紀90年代,佛羅鎮的經濟社會發展仍較為落后,主要依賴農業種植以及勞務輸出。1997年,轉業多年的王斌攜帶資金回到求雨村,帶領村民發展高位池養殖產業。
王斌與村民在求雨村、青山村租賃了1000多畝荒坡土地發展養殖,不僅提供就業崗位,還帶動了鄉親們創業。為了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王斌專程帶人去日本學習對蝦養殖技術,引進了當時世界領先的池中池養殖技術,畝產高達1800斤,成績喜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