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充满希望。为树立乐东黎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讲好乐东脱贫攻坚故事,人民网海南频道记者走进乐东田间地头,聚焦基层一线脱贫攻坚人物的奋斗历程,寻找“最美扶贫人”。
人民网乐东12月22日电(樊欢迪)“我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我去参军时,乡亲们从口袋里掏钱给我凑路费的情景。”1979年,王斌离开家乡——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求雨村去参军,并不富裕的乡亲给他凑出了30块钱。王斌将这一幕刻在心上,对家乡永远心怀感恩之情。
上世纪90年代,佛罗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仍较为落后,主要依赖农业种植以及劳务输出。1997年,转业多年的王斌携带资金回到求雨村,带领村民发展高位池养殖产业。
王斌与村民在求雨村、青山村租赁了1000多亩荒坡土地发展养殖,不仅提供就业岗位,还带动了乡亲们创业。为了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王斌专程带人去日本学习对虾养殖技术,引进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池中池养殖技术,亩产高达1800斤,成绩喜人。佛罗镇政府还组织乡亲参观学习其养殖技术,养殖业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了乡亲们的生活水平。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引发了环境污染的问题。2000年左右,环保政策的出台,要求企业退塘还耕,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党员,王斌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带头退塘还耕,并积极主动给乡亲们做思想工作,宣传退塘还耕的重要性。
产业转型带来的阵痛,令王斌和搞养殖的乡亲们有些迷茫,但他并不服输。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及分析,王斌决定发展种植业,试种西瓜效益不高,那就换一个。于是他带着人去新疆调研,开始试种哈密瓜。
起初,种植出的哈密瓜品质不佳,新疆过来的技术员也束手无策。不言放弃的退役军人信念支持着王斌,他天天泡在瓜地里,在实践中摸索学习,从温度、天气变化的影响、从株距的测量、从施肥的用量、从搭棚、盖膜、下种、移苗、吊藤、授粉、吊瓜每个环节的操作,都一一记录下来。试验田从一亩、两亩扩大到数十亩。最终,王斌带领技术人员研究出了适应当地的哈密瓜种植技术。
王斌和他种植的哈密瓜 受访者供图
转眼到了收获季节,哈密瓜的销路怎么办?王斌想起了自己转业后工作多年的广州。他亲自带上哈密瓜前往广州江南市场推销,把瓜送给客商试吃品尝。经过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的推广,乐东哈密瓜终于在广州打开了市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斌的带动下,佛罗的哈密瓜产业渐有起色,带动了餐饮、运输、服务和大棚搭建等上下游链条的发展。
如今,佛罗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到哈密瓜的种植产业当中,地方经济有了质的飞跃。
王斌介绍,2016年,他在佛罗镇政府的引导下,加入到扶贫工作当中。一方面,王斌针对贫困户每月开展技能培训,从中国热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邀请专家学者讲课;另一方面,他积极吸收返乡创业青年、退役军人到公司工作,解决就业问题。
王斌在棚内查看哈密瓜的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2018年,王斌和佛罗镇政府成立扶贫产业种植基地,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入股固定分红、务工计劳酬、培训技能等形式增加贫困户收入、扶持自我创业。合作社在求雨村种植哈密瓜328亩,年产量540万斤,年收入2000多万元。帮扶了全镇16个村贫困户579户2545人,每年度为贫困户、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50个,雇佣临时工1500人次。
2018年至2019年,合作社给贫困户分红超过63万元。王斌的乐东光伏神农农业旅游有限公司在2019年获得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先进集体”称号,并获得县就业局颁发的“就业扶贫基地”称号。
取得了这些成绩,王斌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继续谋划进一步的发展。王斌告诉记者,他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智慧大棚项目从这个月就要开始动工建设,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体系,以提升哈密瓜的品质,促进种植标准化。
“因为佛罗没有大货车停车场,所以外地到海南的大货车都停在三亚。”王斌说,他还打算建设一处哈密瓜集散市场,吸引大货车到乐东停留,为当地增收。
虽然求雨村的8户贫困户都早已脱贫,有的通过种瓜致富甚至盖起了两层小楼。
但是王斌肩头的担子并没有变轻,他说:“我在扶贫的路上会一直保持关注,无论是土地的利用还是种植的技能培训,一点都不能放松,要避免贫困户返贫,同时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