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脈潤萬州

袁宇

2020年01月06日09:41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千年文脈潤萬州

有“海南第一山”之稱的萬寧東山嶺文化旅游區,兼具自然風光和人文古跡。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萬寧市潮州會館舊址。 萬寧市委宣傳部 提供

位於萬寧市萬城鎮山尾嶺上的青雲塔。 萬寧市委宣傳部 提供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從空中俯瞰萬寧大地,蜿蜒的河流跨過重重大山,奔騰向東匯入大海,構成一幅青山秀水、壯麗絕倫的美麗畫卷。

畫卷中,東山嶺上石刻熠熠,墨香遠傳四海﹔畫卷外,小海之畔漁歌響亮,美名傳達八方……美麗的萬寧,山清水秀,擁山攬海,美麗風景下,百般風物養育一方人杰。

“五色彰施留勝跡,千秋召杜緬遺風。地靈自可鐘人杰,何日江花夢筆紅?”清代萬寧籍進士楊士鼎在萬安學堂求學、執教,有感於鄉人向學之風日盛,有感而發,以摯誠的筆墨寫下對故鄉的深情感贊。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走近萬寧,但聞書香從古而來。

文脈興千年

萬寧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文物普查中,考古專家們在萬寧發現白溝新石器時代遺址,並在舊州文昌園村發現多件石斧、石錛,說明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萬寧繁衍,勞作生息。

萬寧第一次出現在史籍記載中,是在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命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兵平定南越之亂后,設置珠崖郡、儋耳郡管轄海南島。萬寧隸屬於珠崖郡管轄。

唐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李世民將古平昌縣拆出,單獨設置萬安縣。這是萬寧置縣之始,迄今1380余年,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邑。

唐龍朔二年(662年),萬安縣升為萬安州,領萬安、陵水、富雲、博遼四縣。據史書和方志記載,當時萬安州州治所位於現今大茂鎮舊州村,筑有土城,教諭黎民。

北宋慶歷年間(1041年至1048年),萬安州學設立,萬寧文脈自此而興,約30年后,萬安州鮮蒙村(今北坡鎮大芒村)貢生陳庚參加省鄉試奪魁,中解元(舉人中的第一名),成為萬寧歷史上的第一個舉人。

萬安書院久負盛名,現今萬寧市區的萬安書院源自州學,卻並非宋代原有的建筑。史料記載,萬安書院建成后,經過多次遷移擴建。其中明代萬歷年間移建為萬陽書院,崇禎年間進一步擴建。清代乾隆年間,萬州主官對萬安書院再次進行大規模建設,書院規模進一步擴大,前祀文昌,后祀魁星,吸引當時的人們入院求學。

到清朝道光年間,學宮地基已有18.6畝,正殿前為舞台,次為大成門、外為櫺星門,有圍牆,左右列為禮和義路門,還有啟聖祠、明倫堂、名宦祠、鄉貢祠等。書院內收藏欽頒經典書冊22部,計200多冊,此外還置學田200多畝,檳榔園4處,田園收入供書院使用,是當時萬州地區最宏偉的學堂。

萬州歷任主官屢次移建、擴建書院,是古代萬寧文教興盛的最直接體現。自宋至清,萬寧地區學田、學宮、儒學、書院不絕,文脈興盛。

據《萬寧縣志》記載,明成化十年(1474年),萬州大興土木,建立社學,萬州除州學外,還於縣南和縣北共建6間社學。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萬州舉人唐鼐考中進士。

此后,萬州學風日盛。至清雍正年間,社學分布州城及各鄉都,讀書的人很多,其中科舉成名者不斷,人才輩出。不完全統計,自宋至清,萬寧地區共有49名學子考中舉人、進士。

萬寧對教育的重視並不僅僅在於科舉。1906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萬寧地區的開明鄉紳立即興辦學堂,其中除縣衙主辦的萬州高等學堂外,萬寧地區的秀才們創辦龍滾戎廟高等學堂、曲沖宏文高等學堂和禮紀雲興高等學堂等,將崇文重教的傳統延續下去。

萬寧地區文教興盛。在清代以前,萬寧作為州、軍、郡建置的時間長達1240余年,作為縣級建置的時間不超過40年,領縣最多時有四,少時有二。即使在清代中期,萬州成為無下轄縣的散州,其主官級別仍比知縣高。

人才競風流

萬州大地,山海風光旖旎,其中以東山嶺最是形勝。

東山嶺海拔高度不過200米,由於形似筆架,也被稱為筆架山。據悉,早在晉朝,就有文人墨客登東山嶺,留下筆墨石刻。而東山嶺與文人墨客間的故事,以唐代鑒真和尚的事跡最具傳奇。

相傳鑒真和尚在第五次東渡日本未果后,順洋流漂流至海南。北返途中,鑒真在萬寧東山嶺講經弘法,佛音繞梁,三日不絕。鑒真也將生平所學的醫學、文化、建筑等知識傳授於萬寧百姓,奠定了萬寧文化之鄉的基礎。時至今日,萬寧地區還流傳鑒真和尚在東山嶺發現鷓鴣茶治療惡疾的趣聞。

從海南返回揚州后,鑒真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

在東山嶺華峰洞南,一尊4.5米高的大型雕像屹立在半山腰中。這是南宋名臣李綱的雕像。雕像面向大海,負手而立,神情嚴肅,似是沉思。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被貶萬安軍的抗金名臣李綱抵達瓊州三天后,即被赦北還。盡管李綱可能並未到過萬寧,卻激發萬寧人對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的向往。南宋后期,為了紀念李綱,萬寧人在東山嶺上建立靈照堂,明代時擴建為潮音寺。

唐宋以來,共有李綱等14位名臣被貶萬州,他們在那個時代共同書寫了萬州文化,也在萬州文脈中刻下自己的印記。

1154年,舉人鐘洽考中進士。元末,文天祥堂弟文天瑞的后人——曲沖村貢生文巨川參加省鄉試中解元,當時元末農民起義爆發,世道大亂,文巨川隱居不仕。

有明一代,是萬州學子中進士最多的朝代。1490年,原籍萬寧的廖紀考中進士,入朝為官,一路做到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榮譽的文臣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廖紀也是海南歷史上兩個進入朝廷權力中樞的一品重臣之一(另一人是丘濬),是海南“十大廉吏”之一。

而就在廖紀中舉后的第三年,同是貢舉村人的曾鎰考中進士,后任南京戶部主事,升浙江司郎中。曾鎰之父曾瑁也是舉人出身,當過浙江永樂知縣和廣西懷遠知縣。貢舉村之所以得名“貢舉”,也是因為出過這些科舉名人的緣故。

此外,清代萬城后朗村人楊景山於1763年赴京考中進士,其侄楊士鼎赴省城參加鄉試考中舉人,被州民譽為“雁塔叔題名,黃卷欽定膺二甲﹔龍門侄高躍,紅旗教習有三年”。

楊景山20歲中舉人,42歲中進士,其子6人,孫10人,曾孫3人,分別考中庠生、廩生,歲貢生、恩貢生、府貢生,后朗楊家也由此博得“世代書香”的稱譽。

縱觀古今,萬州文風蔚起,人才輩出。在學而優則仕的時代,萬州人同樣興起尚武雄風。1152年,岳飛部下參議於鵬被流放到萬寧,他在現今萬寧周家庄等地指導村民習武,開萬寧尚武先河。至今,周家庄及周邊村民仍在習練於鵬傳下來的武術套路。

元代,萬安州實行全民皆兵﹔明代,萬州設立民兵,官府定期操練民兵,民間習武風尚大興﹔清代,萬州人頻頻考中武舉人,成為海南著名的武術之鄉。

詩歌看萬寧

著書銘志、刻石留字也是古萬州士子名流的文化遺風。

萬寧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魏家喜稱,在現今萬寧東山嶺、青雲塔以及一些進士、舉人生活過的古村裡,都能見到古代萬州士子留下的石刻、木刻。

石刻既有詩文,也有楹聯,以歌詠萬州風光為主。

據道光《萬州志》記載:古萬州有八景,分別是金牛嘯月、連峰聳翠、白石湖光、坦朗象眠、仙河雲影、華封仙榻、龜渚迥瀾、天馬騰霄。清代萬州貢生吳鳴清曾詩繪古代萬州八景:“洞辟華封面大洲,仙河環廓向東流。參天突兀騰霄馬,拔地崢嶸嘯月牛。象臥平沙經萬載,龜磐底柱閱千秋。觀山雅羨連峰美,尤愛湖光皓石留。”

透過吳鳴清留下的詩歌,能夠看到古萬州山川鐘秀,風光旖旎,其中以山海壯闊、怪石嶙峋為古萬州風光的特別之處。

古萬州有八景,東山嶺也有八景。東山八景分別是七峽巢雲、仙舟系纜、蓬萊香窟、瑤台望海、冠蓋飛霞、正笏凌霄、海眼流丹、碧水環龍。

明正統四年(1439年)廣東都司張玉登東山嶺后,有感於東山嶺的秀美風光,在山上華封寺內西側石壁上題刻“為愛東山景致幽,攜琴載酒任遨游。雲迷路徑人煙少,翠擁峰巒樹木稠。丹灶無存仙已往,華封有跡字空留。管他世上塵凡事,春自春來秋自秋。”

從歷代萬州官員和士子的詩文中,不僅能夠一窺萬州風貌,更能目睹古萬州人文風情。

在眾多詩文中,明代萬州舉人王世亨在正德元年(1506年)所作的一首《正德·萬州雪》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奇異景象:在四季如春的大海之南,也曾飄過雪。

王世亨在詩中寫道:“撒鹽飛絮隨風度,紛紛著樹應無數。嚴威寒透黑貂裘,霎時白遍東山路。老人終日看不足,盡道天家雨珠玉。世間忽見為祥瑞,斯言非誕還非俗。”

這場大雪來得疾,勢頭猛,也令萬州百姓感到稀奇。大雪也令常年打短衫的萬州人感到嚴寒,於是,“昨夜家家人索衣,檳榔落盡山頭枝。小兒向火圍爐坐,百年此事真稀奇”。

這場雪,也是萬寧有史料記載以來的第一次降雪。在王世亨的詩文中,降雪帶來的天寒水冽甚至將江中的魚兒凍死,百姓到河邊挑揀凍死的魚兒拿上街市售賣。這是多麼生動、有趣的畫面。

在道光《萬州志》中,還記載了諸多描繪萬寧風光的古詩詞。萬州形勝,引無數士子名士折腰。1886年,取得鎮南關大捷的抗法名將馮子材來到萬寧,泛舟游覽大洲島,有感於萬州山河壯麗,親筆為島上的寺廟題匾“神恩廣庇”。

今天再度瞰望萬寧,滄滄大河,環繞萬城﹔悠悠東山,巍峨旖旎﹔湯湯大海,浩浩滔天……奇山、大海、秀河共同繪就物華地寶、人杰地靈的多彩畫卷。千年萬州,以文脈流傳為線,將歷史積澱與現代文明深度融合,呈現出獨特的萬寧風採,也成為瓊州大地上一顆璀璨明珠。

萬寧建置沿革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珠崖郡為崖州,萬寧屬崖州平昌縣。

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析珠崖州增置瓊州,析平昌縣以萬寧現區域范圍設立萬安縣,隸於瓊州。萬寧建縣從此開始。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萬安縣改為萬安州,州治在萬安縣通化都(今大茂鎮舊州村),領萬安、陵水、富雲、博遼四縣。

天寶元年(742年),改萬安州為萬安郡。至德初(756年),改萬安郡為萬全郡。乾元元年(786年),又復名萬安郡,屬嶺南道。

五代十國(907∼960)時,萬安地屬南漢,萬安州管治萬安和陵水縣。

北宋熙寧六、七年間(1074∼1075),改萬安州為萬安軍,移軍治於博遼。大觀年間(1107∼1110),軍治移到后朗村水口(今萬城鎮),后廢軍復為州。

南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改萬安州為萬寧縣,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萬寧縣名稱。紹興十三年(1143年),又復為萬安軍。

明洪武三年(1370年),萬安軍改為萬州仍領萬寧縣,隸屬於瓊州府。

明正統五年(1440年),省去萬州所管轄的萬寧縣,使其戶屬萬州。

清代沿襲明制,仍名萬州,並把州縣管轄范圍擴展到黎族聚居的僻遠地區。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萬州為萬縣,隸屬崖州。

民國成立,統裁州為縣。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萬寧縣,屬廣東省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置萬寧縣。

1958年12月,瓊東、樂會、萬寧三縣合並,取名瓊海縣,撤銷萬寧縣。1959年11月,從瓊海縣劃出萬寧縣。1996年8月5日,國務院批准萬寧撤縣設市。

現今萬寧市位於海南島的東南偏東部,它東瀕南海,西與瓊中交界,東南與陵水毗鄰,北與瓊海接壤。 

(責編:盧少雄、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