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羅布斯塔咖啡:南國佳果寄僑情

鄧鈺

2020年03月09日09:33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南國佳果寄僑情

  

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下的海墾大豐咖啡產業園,工人們在挑選咖啡豆。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海南咖啡味道逐漸得到認可。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在海南農墾大豐咖啡廠,工人在晾晒已經脫皮脫膠的咖啡。 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攝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腳下的咖啡樹開花時,好像雪壓枝頭。 通訊員 劉霞 攝

  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大片羅布斯塔咖啡鮮果成熟。 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攝

  風景如畫的澄邁福山鎮某咖啡山庄。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通訊員 王家專 攝

  一粒粒飽滿紅色鮮果,經過脫皮、脫膠、晾晒、脫殼、烘焙等數道工序,成為一顆顆褐色咖啡豆,幾乎如同涅槃重生。它們褪去一身紅彩,卻因歷經高溫烘焙,釋放深藏於內在的香氣。

  3月2日,在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的海南農墾大豐咖啡產業園的會客室中,當工作人員將一把剛烘焙出來,帶著些許熱氣的“大豐一號”咖啡豆放入研磨機,隨著咖啡粉末落下,一股馥郁的香味充盈了整個房間——混合著些許果香、甘香和淡淡草木清香,復雜卻清冽。

  “大豐一號”或許鮮為人知。但眾多咖啡愛好者十分熟悉香氣獨特的羅布斯塔。實際上,“大豐一號”便是原海墾大豐農場引種羅布斯塔后,經過數輪篩選,培育而出的高產品種,也是海南目前種植的主要咖啡品種之一。

  羅布斯塔咖啡樹喜溫好濕,不甚耐寒,適應種植在低緯度、低海拔地區。正因相對較高的生長環境要求,相對於更為普及的小粒種阿拉比卡咖啡而言,從產量上可算得上是少數派。恰好,終年溫暖濕潤的海南正是它們生長的天堂。

  咖啡中的“少數派”

  在咖啡界有一個說法,地球上種植咖啡的最佳區域是南北緯回歸線之間,這個區域也被稱為咖啡帶。咖啡帶終年陽光直射,有著豐沛熱量和充足雨水,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十分適宜咖啡的生長。巴西、哥倫比亞、印度尼西亞等咖啡主產國都坐落於咖啡帶內。

  海南正好位於這一黃金區位。此外,海南島因遠古時期火山活動,很多地方都覆蓋著排水良好、含火山灰質的肥沃土壤,十分適合咖啡生長。

  “海南咖啡種植歷史悠久,在巔峰時期,全省咖啡種植面積曾突破20萬畝。”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咖啡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香飲所咖啡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林興軍介紹,從19世紀末便有人在海南嘗試引種咖啡,50年代間探索規模種植,在80年代一度達到最高峰,有20余萬畝之多。由於多種原因,種植規模大面積萎縮。”

  林興軍介紹,目前,海南省種植咖啡的主要品種是羅布斯塔,也被稱為“羅豆”,主要分布區域為澄邁縣福山鎮、萬寧市興隆鎮、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以及白沙黎族自治縣等地。而近年來,在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支持下,儋州市、五指山市等地也有農戶嘗試種植。但總體而言,種植規模離巔峰時期相去甚遠,估計2萬余畝。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海南咖啡可以算得上是咖啡中的“少數派”。一方面是因為,海南咖啡以羅布斯塔為主﹔就我國而言,海南省是主產區。另一方面,海南咖啡規模較小,相較於雲南百萬余畝咖啡種植總量,僅是零頭。

  然而,“少數派”也自有姿態,海南咖啡優勢獨特。生長於“四季春常在”的海南,咖啡樹一年可以多次結果,且風味佳、質量高。

  目前,正是海南咖啡大批量成熟上市時節,在黎母山鎮一處咖啡園,海南日報記者看到,大片波浪形的咖啡葉片向陽而生,在翠綠葉片間,一簇簇的通透紅果相攜而生,其間還偶有點綴幾朵潔白的咖啡花。

  林興軍介紹,在海南島部分區域,咖啡採果期甚至能延續小半年,從每年11月到次年4月都能有成熟的果子產出。在11月時,便可看到青果、紅果同時存在的景象。

  另一方面,海南咖啡的油脂量高,口味較其他咖啡更為醇厚。“海南咖啡濃而不苦,香而不烈,醇而不澀,還略帶些許果味,從口感和品質上都可以說是佳品。”林興軍介紹,該研究中心曾於2017年邀請國外資深咖啡師對不同樣品進行杯測,將海南興隆咖啡與多個其他名產區咖啡對比,結果9支來自海南的咖啡樣品中,有6支的分數超過80分,達到精品咖啡的級別。

  寄托華僑緣與情

  咖啡在海南“落地”與“生根”,與愛國華僑的努力密不可分。

  據記載,1898年,馬來西亞華僑鄺世連從馬來亞帶回種子,在文昌市原南陽鎮石人坡村(現歸文城鎮管轄)栽種,成活12株。

  因此次引種規模較小,影響有限,所以長期以來人們誤以為咖啡於1908年才在海南生根。1908年,由僑商曾汪源自馬來亞帶回咖啡種子,在儋州那大開荒種植約15萬株。然而在1916年,這些咖啡因霜害大量死亡。

  直到1935年,印尼華僑陳顯彰認為澄邁福山一帶“泉甘土肥”,創辦福民農場,開啟了海南大規模種植咖啡並開展商業化嘗試的歷史。

  20世紀30年代,國內“振興實業”“實業救國”氛圍高漲,陳顯彰認為實業是讓中國走向富強繁榮的一條道路,抱著滿腔熱情,帶著家人從印尼回國投資開發,於1935年在福山種植咖啡,並於1942年豐產且遠銷廣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地,“福山咖啡”享譽島內外。

  1953年,新加坡歸僑邢杰夫又將咖啡從福山地區引種到了興隆,幾年后,海南的首家咖啡廠——太陽河咖啡廠在此設立。1960年,周恩來總理喝過興隆咖啡后贊嘆不已。從此,這一來自南洋的舶來品便深深打上海南烙印。

  在海南省咖啡行業專家陳德新所著《福山咖啡》一書中關於中國咖啡早期引種歷史的考証,也印証了海南咖啡的華僑情緣。

  陳德新在書中表述,中國三大咖啡產區,雲南、海南和台灣在早期引種過程中都有各自鮮明特點:如雲南瑞麗弄賢和賓川朱古拉兩地早期引種都得益於傳教士小規模種植促成,台灣早期引種由外國商人小規模零星進行。唯有海南大規模引種、擴種,這其中凝聚了愛國華僑關於興業興國的思考與努力。

  如果說華僑是讓咖啡在海南扎根之人,那麼在咖啡品種的早期選育、栽培和加工上,海南農墾隊伍曾做過不少努力。根據《海南省志·農墾志》等相關資料記載,1956年,原海南農墾大豐育種站引進羅布斯塔並成功試種,1973年設廠加工銷售。20世紀80年代,改革春風吹拂,原大豐農場從200余個品種中選出“大豐一號”“大豐二號”兩個質量極佳的高產品種,打造推出“瓊豐”品牌咖啡豆,享譽國內外,還曾於1991年代表中國農墾參加美國紐約國際貿易展覽會。然而,由於產業結構調整、缺乏精深產品等原因,“瓊豐”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瓊豐”的經歷具有普遍性。在上個世紀末,海南咖啡雖名聲在外,卻因缺乏精深加工技術、價格下滑、銷路不暢等諸多歷史因素,大量咖啡樹被砍伐,種植面積急劇萎縮。

  好在進入21世紀后,隨著市場需求增大,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一批老咖啡企業重煥新生,一批新咖啡企業輕裝上陣,興隆、福山、侯臣、母山等一眾海南咖啡品牌奮戰市場。

  濃香需從磨礪出

  要得到一杯香濃的咖啡,好的咖啡鮮果固然至關重要,成熟的加工工藝也必不可少。“過去我們隻銷售咖啡豆,如今我們加強技術研發,生產系列咖啡產品。”海南農墾大豐咖啡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豐咖啡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豫介紹,海南農墾轉企改制后,大豐咖啡應運成立利用“瓊豐”咖啡歷史積累的優質咖啡樹資源,走“產銷一體化”之路,打造精品咖啡農業風情園。

  在大豐咖啡集團的加工廠,海南日報記者探尋傳統的水洗式精制咖啡制作過程。

  “先是選豆、洗豆、沉沙,然后才開始加工。”廠長李曉秋介紹,工人將色澤鮮紅的成熟鮮果挑出后,便倒入池中,洗去附著的泥沙,隨后排出水分倒入脫皮機脫皮脫膠,再將果粒倒入水池,注水浸泡約20小時進一步脫膠。“脫皮脫膠后,咖啡果的外皮去除,隻剩一層薄殼附在豆子上,還需晒干后借助機器脫殼。”

  在加工廠的廣場上,工人們將濕漉漉的咖啡果擺到晒床上晾晒,不時拿著小木翻滾果實,使其面、背均勻受熱,利於干燥,同時也避免底部與地面接觸太久導致發霉。“當果子含水量晒到10%到12%,就可以放入機器中去石、脫殼、分級。”李曉秋說,經過繁雜的前期處理,脫殼的咖啡豆便可進入車間烘焙,再經過色選、分級,香氣四溢的咖啡豆便完成了。“咖啡在加工前並沒有特殊的濃香味,隻有經過層層磨礪,才散發出誘人香氣。”

  近年來,在創新海南咖啡加工技術方面,香飲所咖啡中心作出不少探索。

  “市場在變,人們的需求和口味也在變,除了傳統的咖啡加工方式,我們針對用戶需求,探索將凍干、微研磨等咖啡加工技術運用在羅布斯塔上。”林興軍表示,技術的提升,能更好地保存咖啡風味,也使得消費者能以更便捷的形式隨時隨地品味咖啡。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