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舉行了“多彩文化 點亮生活”文博雲課堂系列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給網友們帶來一份“干貨”滿滿的非遺文化大餐。
當天下午,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邀請潭門鎮鯉魚燈非遺傳承人盧家炳,為觀眾們帶來了舞鯉魚燈表演,表演隊伍由十二三歲的青少年組成。古老的民間風俗與年輕朝氣的少年郎的組合,讓這個傳承許久的非遺文化,迸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盧家炳老師傅為觀眾們介紹鯉魚燈的制作過程(李婧瑜 攝)
據悉,舞鯉魚燈是瓊海沿海漁鄉在逢年過節所舉行的民間風俗活動之一。潭門鎮的漁民將鯉魚視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鯉魚燈進門寓為有利有丁有財並進之寓意,人們借著舞鯉魚燈來表達對未來歲月寄予的美好期望,而“鯉魚燈鬧春”也於2012年正式入選第四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跟著直播的鏡頭,講解員柴源帶領觀眾們來到《做海——南海漁家文化展(海南)》展覽,該展以漁民出海作業為切入點,講述了勤勞勇敢的海南漁民耕海、做海的故事。曾是漁民的盧家炳,在直播鏡頭下唱起漁歌,向網友們講述著航行過往。
直播活動中也展示了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室外展廊停靠的“華光礁Ⅰ號”的復原船,船艙採用水密隔艙的技術工藝,船隻也因此被列為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華光礁Ⅰ號”復原船(李婧瑜 攝)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將傳統文化更好地呈現在觀眾們面前,吸引更多的人去關注並了解傳統文化,增強人們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意識。(李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