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面、互贈扇子香囊……夏至因何有這些習俗?

記者上官雲

2020年06月21日17: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吃面、互贈扇子香囊……夏至因何有這些習俗?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個節氣,此時,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間一般在公歷6月21-22日。

  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時也是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又稱“夏節”、“夏至節”,有拜神祭祖的習俗。炎炎夏季,人們也會調整飲食習慣,各種形式的面條成了餐桌上的美食。

  土圭測日影確定夏至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那時,人們發現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漸認識到一年中氣候、物候的變化也有規律可循。

  資料圖:夏至“雲景”扮靚甘肅戈壁古城。萬宗平 攝

  夏至確立的時間很早。有資料顯示,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發現這一天白晝最長、夜晚最短,便將這一天定為夏至。

  《恪遵憲度抄本》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不過,這種類型的雨來去匆匆,范圍也比較小,常被稱為“夏雨隔田坎”。

  為何夏至未必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

  在《二十四節氣與民俗》中,民俗專家蕭放提到,古人認為二十四節氣運行的內在動力是陰陽二氣的流轉,不同的節氣時令,陰陽二氣在天地中處於不同的位置。

  《管子·乘馬》中提到:“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按這種觀點來簡單劃分的話,夏至正是陽氣高漲至極,陰氣開始暗暗發生的時候。

  按古人的觀念,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屬陽。不過,夏至雖然陽氣較盛,且白晝最長,但卻未必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此時接近地表的熱量仍在積蓄,所以俗話說“熱在三伏”。

  資料圖:6月21日是夏至日,近百名少年太極拳愛好者在江西都昌縣一廣場上表演太極拳,迎接夏至的到來。 傅建斌 攝

  一般來說,三伏天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天氣炎熱的時候,要盡量在避免高溫時段外出,安然消暑度夏。

  “實用”的習俗:女子互贈扇子、香囊

  夏至時,正是麥收之后,古人感念天時,漸漸形成了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習俗。

  《史記·封禪書》:“夏日至,祭地祇。皆用樂舞。”古代,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祭神禮典。有說法稱,在該節氣前后,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是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古時,比較流行的習俗是女子之間互贈扇子、脂粉等物。《酉陽雜俎·禮異》裡說:“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子可扇風,涂抹脂粉可以消除汗水的異味,倒也實用。

  宋朝還會給百官放假三天,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夏至的重視。

  這個節氣吃什麼?

  夏季空氣潮濕、溫度又高,飲食多偏向清淡。

  資料圖:當日,正值夏至,昆明大觀公園裡荷花盛開,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觀賞。中新社記者 李進紅 攝

  明清以來,做法簡單、美味的面條成了民間飲食的寵兒,素“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帝京歲時紀勝》成書於清乾隆年間,據說,當時北京人夏至日家家都吃冷淘面,很是爽口。

  在江南一帶,“夏至吃面”也是一項重要習俗。面條的種類就更多了,如陽春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香氣扑鼻,令人饞涎欲滴。

  由於日期臨近等一些原因,如今,古代夏至的一些習俗已經轉移到端午節。(完)

(責編:劉陽陽、席秀琴)

72小時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