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在后台整理公仔戲服,為直播活動提前做准備。
直播團隊工作人員為“雲看戲”直播活動拍攝宣傳視頻。
直播團隊工作人員為“雲看戲”直播活動拍攝宣傳視頻。
半生情系海南公仔戲的馮海。
孩子們與舞台上的公仔互動。
馮海的孫子與公仔合影。
端午將至,海南各地都在為歡慶端午做准備。人們包粽子、採艾草、預備龍舟賽……在許多海南人心中,端午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日子,許多人家會像過年一樣在祖屋祭祖,然后吃團圓飯。
在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人們正在籌備一場端午線上大戲,三江公仔戲與您相約,6月25日晚7點南海網抖音直播間不見不散。
鑼鼓響、唱腔起,公仔戲開場
“鑼鼓響,唱腔起,公仔戲好戲開場﹔
排八仙,擲利錢,搶得幸運笑整年……”
比瓊劇歷史更悠久的海南公仔戲已經傳唱了數百年。隻需丈高舞台、布幔圍遮,一場公仔戲就能欣欣然唱將開來,為觀眾獻上一場妙趣橫生的表演。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走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公仔戲傳承人、三江鎮昌福村村民馮海家中。院子裡,戲台已搭設完畢,馮海及戲團的演員正手持公仔,投入地排練。
細看那戲台,以兩米多長、兩米多寬、兩米多高的鐵架子為基礎,朝著觀眾的那一面,一前一后拉起兩層紅色幕布。兩層幕布之間有一些空間,演員站在后一層幕布后,借助幕布擋住自己的身體,再手持木偶在狹小空間裡靈活操作,口中唱著戲文展開表演。舞台后台還有八音樂隊敲鑼打鼓,和演員之間巧妙配合,很是熱鬧。
據馮海介紹,海南公仔戲最初在瓊北一帶流行,演出家當很簡單,幾張長凳,鋪上木板就成了台底。在台底上,用木條搭成一座小屋模樣的台架,挂上布景,一個小戲台就搭成了。
“海南人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會祈求平安、吉祥。唱公仔戲,也是將福氣帶給觀眾的一種方式。”馮海說,海南公仔戲的劇目很多,包括《文武狀元》《廣東開科》《三進士》《錦上添花》等,大都講述古時候人們在參加科考時發生的有趣故事,都以喜劇結尾。有的劇目以歷史故事為藍本,通過戲曲化的編排和演繹,讓觀眾不僅能收獲快樂,還能了解到許多史實,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傳播方式。還有些劇目記錄了民間故事、生活故事,深受觀眾喜愛,如《雙鳳朝陽》等。
一場劇,台前幕后兩出戲
在觀眾的視角中,一出公仔戲,隻見木偶不見人,隻聞其聲不見人。木偶仿佛被賦予靈性,活了過來,既能唱,又能跑,作揖、眨眼這樣微小的動作都能行雲流水般完成,演員與木偶達到了完美融合。
兩層幕布中,亮點在后面這層。晴空、祥雲、仙鶴、福鬆……幕布上有許多寓意吉祥如意的元素,奠定了公仔戲喜慶、祥和的氛圍和基調。
排練之余,馮海現場進行了一段公仔戲表演。他熟練地托起公仔,唱了一段《廣東開科》唱段。唱詞中的喜怒哀樂全部表現在他的臉上,“雖然公仔臉上沒有表情,但是我們表演時要體會到劇中人物的悲喜,怒要大聲罵出來,喜要快樂地唱出來,這樣才能演好公仔戲,帶領觀眾更好地入戲。”
小戲台上演繹千姿百態
海南公仔戲演出時使用的木偶公仔栩栩如生。據馮海介紹,每個公仔的頭部都是用木頭雕刻而成。早些時候,公仔頭部較小,大約30厘米左右,上半身用藤條竹篾編織成肩膀,雙手也是用木刻而成。公仔穿上寬大的戲袍遮住下半身,然后用靴、鞋代腳,木棍或藤條從靴、鞋的后面直插入頭部,藏於體內,方便操縱。公仔穿的靴、鞋也可以遮住傳唱人的手。后來,公仔頭部和身體內設有機關,眼睛能轉動,嘴巴能閉合,舌頭能伸縮自如。
“海南公仔戲的角色有生、旦、淨、末、丑五大類,以及佛祖、女媧、海龍王、聖母、雷公、雷婆、老虎、仙女等20多種人物形象。豐富的戲劇角色,可以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演出效果。”馮海的父親、今年76歲的馮所杏說。馮所杏是老一輩海南公仔戲傳唱人,也是馮海學習公仔戲的啟蒙導師。
據了解,在表演程式上,海南公仔戲有手勢擺動、拱手作揖、跺腳、拂袖、跪馬、射箭、玩扇花、滾翻、眼睛轉動、嘴巴張合、雙手抓拿等,根據劇情需要靈活運用。
“最考驗公仔戲演員功力的是一人分飾多角,演出期間需要順利完成轉換。”馮所杏說,一出公仔戲一般需要一人分飾數角,因此每個人都要熟悉整台戲的唱本,懂得每個角色的唱腔,隨時准備在他人忘詞的情況下救場。“一出公仔戲要出彩,並不是某個演員出彩就能唱得好,需要大家配合默契、不出紕漏,演得精彩,獲得觀眾認可。”
線上直播,相約端午
海口市美蘭區三江鎮委主任科員杜鬆昌和馮海是老朋友,他們的相識就源於海南公仔戲。他們都希望能好好傳播海南公仔戲,讓更多人了解和愛上海南公仔戲。
據杜鬆昌介紹,總體而言,海南公仔戲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間器樂曲為基礎,融入海南人的生活習俗,對歷史故事和本地民間故事進行演繹,融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於一體,是根植於民眾之中的海南民間藝術瑰寶。
杜鬆昌說,如今,老一輩的海南公仔戲藝人不少,但喜歡這門藝術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目前,這門傳統藝術傳播范圍較小,多在海南鄉村演出,不少人對公仔戲並不了解,傳承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響,三江鎮公仔戲劇團已經“歇業”近半年,許多當地老百姓都希望能在端午節看上一場精彩的公仔戲。
“現在都流行網上帶貨,我們想為什麼不創新形式,在網上直播公仔戲?這樣不僅能讓喜歡公仔戲的本地群眾看個夠,也可以讓不了解公仔戲的網友認識它。”杜鬆昌說,近期,他們和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合作,將通過抖音開展三江公仔戲“雲看戲”直播活動。
近幾年,馮海帶領三江文化站公仔戲團到海南多個市縣表演,受到許多老百姓的歡迎。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對公仔戲的傳承越來越重視。海南公仔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確定了一批非遺傳承人。在三江鎮,就有馮海等8名非遺傳承人。
“雲”演戲,老戲骨迎新挑戰
為了更好地傳承海南公仔戲,近兩年,海口市美蘭區還開展了多場三江公仔戲主題匯演,組織開設暑期培訓班,讓更多孩子參加學習。
此次“雲看戲”直播活動,通過直播為公仔戲“吸粉”(增加粉絲數量),也是傳播海南公仔戲文化的一種創新手段。
連日來,馮海和劇團演員抓緊時間進行彩排。馮海說,“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網上直播,我們要做好充分准備。”對演員來說,他們對演出劇目已經非常熟悉,但畢竟是第一次在網上直播,受手機屏幕大小限制,馮海等演員要重新練習站位、走位,避免一不小心就“走出”屏幕。同時,年過半百的他們,還要學會找到“鏡頭感”,讓鏡頭前的觀眾看到公仔戲的精彩,這著實是個不小的挑戰。“雖然存在很多困難,但是我們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馮海說。
據介紹,此次三江公仔戲“雲看戲”直播活動,將於6月25日端午節當天通過抖音直播,網友可關注南海網官方抖音賬號進行觀看。
相關鏈接
三江公仔戲
與臨高木偶戲之不同
海南公仔戲又稱木偶戲、傀儡戲或手托木頭戲,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特色的漢族戲曲表演藝術。海南公仔戲將文學、美術、音樂、戲曲融為一體,極具地方特色。在海南的鄉村、城郊的節慶、祭祀、祝壽、婚禮等活動中,都可以看到公仔戲。
公仔戲早期隻演武打“科白戲”,隻有念白,沒有唱腔,伴奏為鑼鼓。清康熙年間,公仔戲形成“板腔板為主,並有少量曲牌”的唱腔體系,全用海南方言演唱,演出劇目除外地傳入的雜劇、傳奇劇目外,也有由本地藝人根據傳說和本地故事改編而成的劇目,這標志著海南公仔戲已完全成熟,擁有自己的獨特唱腔,用方言演唱,有自編自演的本土藝人隊伍,伴奏音樂全部運用本土的八音樂器樂曲。
海南解放后,公仔戲表演藝術不斷獲得發展和提高,成為內容豐富的綜合性藝術。
與臨高木偶戲“演員與木偶同台演出”的表演形式不同,三江地區的公仔戲一般是演員在幕布后操控木偶公仔唱戲,公仔在幕布前“表演”。從觀眾的視角來看,臨高木偶戲演出時能看到演員。三江地區的公仔戲,一個舞台,幾塊幕布,數十個木偶,道具不多,十人成一戲班,便可唱一台戲。觀眾隻能看到木偶,聽到演員的聲音,看不到演員本人。
不過,近年來,在更大的舞台上,面向更多觀眾表演時,三江地區公仔戲劇團的演員也會穿上戲服,像臨高木偶戲那樣,演員與木偶同台演出。(劉夢曉整理)
本版圖片由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李昊攝